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名言王玄策】唐朝名将王玄策真的一人灭了印度吗?

时间:2023-02-04 01:08: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捡金华市史事

目前,中国和印度的龙相之争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惯于吃神油壮熊胆的阿三开着推土机闯入中国的洞朗地区,与在当地施工的中国军人对峙数月,中国一面以嘴炮还之,一面调集人员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印军不肯后撤认错,还在另一侧的拉达克投掷石块伤人。中印之争的表现形式让人大跌眼镜,仿佛一下回到了石器时代。

隔着天然屏障喜玛拉雅山脉,中印之间的军事交流并不频繁,但在这不多的交流中,中国人却让阿三吃够了苦头,而最令阿三难忘的就是一个叫王玄策的人,他曾凭着一己之力,率领借来的雇佣军,愣是让缠头阿三见识了上国天威。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643年3月,王玄策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印度使节回国。同年12月,到达摩揭陀国王舍城,互申两国之好。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不想,此时称霸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君戒日王已死,其所属的各地封建势力经过一番角逐,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立。阿罗那顺听说唐使途经吐蕃而来,且唐蕃关系密切,担心双方联合对自己不利,就发兵劫杀唐使。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除正副使外皆殉难。

被俘入狱后的王玄策和蒋仁师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逃出了牢笼。此时,有两条路摆在二人面前:一是逃回大唐复命,请朝廷定夺;二是以大唐名义借兵复仇。

在那个通讯与交通皆不发达的年代,远赴绝域的外交人员可不比今天,既享受豁免特权,又比较崇洋缺钙。那时的外交人员很多是渴望立功异域的奇男子和报仇不隔夜的伟丈夫。受了那么大的委曲,死了那么多一路走来的兄弟,却让一个域外小邦如此欺侮,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更没脸跑回朝廷哭求。只有像班超、傅介子那样提剑报仇才是正理。

打定主意的王玄策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到了已臣服吐蕃的尼泊尔,以迎娶唐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吐蕃之王的名义借得骑兵七千人。蒋仁师则直接找到吐蕃借兵千余,再加上二人传檄附近大唐藩属国征得的援兵,共计万余人。

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遂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地直扑印度。这些借来的兵可谓乌合之众,可是到了王玄策的手里立马变成嗷嗷叫的天降雄师,从北向南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印度国内的一切阻挡力量。

在阿罗那顺的都城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举击溃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惧,只得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多日。茶博和罗城很快兵溃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破城之后,王玄策杀鸡儆猴,将当初的叛乱者斩首三千。

王玄策率军一路追杀,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一万多,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中印度兵将与王军甫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只得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派兵增援,同时招集残部准备反攻。玄策、师仁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击败阿罗顺那残部。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正准备渡河逃命,蒋师仁率军赶到,一战下来,阿罗那顺被擒,男女一万两千人被掳,并得到牛马大象等牲畜三万头,至此王玄策军全胜。蒋师仁留下阿罗顺那,余众尽屠以报前仇。

不久,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由于东印度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灭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

印度历史上曾多次被异国入侵,但从来还没有一两个人靠着借来的军队就灭了他们的国家,所以王、蒋二人以雷霆霹雳般的神威,风卷残云般的气势震撼了南亚次大陆,也彻底震惊了这片大陆上的古印度各邦国,于是这些邦国争先恐后地遣使献上牲畜劳军,奉上各种珍宝和地图以示臣服。

王玄策把各邦国的事务安顿好,就押送着阿罗那顺回国述职了。

面对不费一帑,一劳一兵而取得的空前大捷,唐太宗大喜,下诏封赏王玄策,授散朝大夫。

崇尚军功的唐朝本来由更多的机会,让王玄策发挥才干。可惜,在王玄策横扫印度的过程中,俘获过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此人自称有长生不老之术,而且不知用何方法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为其炼制“延年之药”,结果可想而知,就在王玄策归国仅一年后,服食了外来和尚仙药的唐太宗便“白日飞升”了。王玄策因此受到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王玄策的官职止步于朝散大夫,而他的军功在猛将如云军功沙数的唐初也算不上传奇,因此,在唐书中并没有为他作传。后人知道的也多认为他是个胆气过人的外交使节,身陷险境没有堕了大唐国威。某些犬儒则会说他轻启边衅,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中印邦交云云。

至于某些砖家会说他本是负有张骞一样的使命,出使印度是为了给日益崛起的吐蕃树立一个强大对手,这下好了,他将印度打得一团糟,白白便宜了吐蕃。这些砖家也不睁开眼看看,一直分裂混乱的印度能成为吐蕃的后患吗?再说,中间还隔着难以逾越的喜玛拉雅山脉呢。相反,王玄策凭着一己之力威服印度,在异国他乡展示了中华好男儿的胆略豪举,必然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成为更多人效仿的榜样。

至于王玄策的第三次出使印度,那已是唐高宗龙朔元年了。史书未有过多记述,详情自然不得而知,想来不会再有阿三神油上脑做出对大唐不敬的事了。不过,他此次曾专程送佛袈裟,途经过维摩诘居士故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遂称“方丈室”,从此留下“方丈”一词用来称谓寺庙住持。

当然,王玄策几次出使还带回了大量佛经,一点儿也不比他的洛阳同乡玄奘大师带回的少,只是他不是善男信女,也没功夫研究那些佛教经典,故此,人们逐渐忘记了他对佛教做出的贡献。

同时和王玄策进入大唐的还有尼泊尔的波稜菜(菠菜)和印度石蜜(蔗糖)的制造方法。有意思的是,后来中国的制糖术反超印度,可熬出晶莹剔透的白砂糖。这种糖又被作为珍品带回印度。在印地语中,“白砂糖”一词叫“CINI”,意即“中国”。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30428330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