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的那堂课
在夕阳的余光中,他清凉的影子被拉得清清楚楚。
时光与回忆永远定格在那一刻,谁也不曾想过,也许就在那一瞬,一个孩子的命运即将被改变。他的课上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下王昭君和亲路上那萧瑟坚毅的背影;他的课上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张骞两度出使西域的使命与情怀;他的课上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上徒步西行一腔热血的玄奘。在他心里,历史长河中的伟人是沟通中外,造福民族的英雄们:张骞、郑和、玄奘、鉴真、马可波罗……民族是我们的民族,而文化是世界的文化。中外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广义文化。
他的课上,我们学到的是包容与开明,无论身处何时,是17世纪出现的“中国潮”西方对中国的美化和追捧,还是18世纪中叶西方对中国的丑化、贬损,我们要从中悟到的从来不是自信、自满或自卑、自贱。而是以包容,开明地态度去接纳、去学习、去进步。中国从不因他国的议论而退缩或自大,我们的民族自信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五千年沉淀,或浮或沉,不卑不亢。学史明志是孙老师课上无处不在的价值观传递。
夕阳西下,我永远记得孙老师在大学毕业前给我上的最后一堂课,崇德楼前,取档案的我遇上孙老师。疫情阻隔了太多师生相处的机会,许久未见孙老师他还是那样神采奕奕,眼神中流露出的依旧是中外文学课堂上那坚毅的温和与睿智。我轻唤一声: “老师”,老师也有些惊讶地叫出了我的名字。疫情下的再见,弥足珍贵,夕阳的余晖下我们聊了许久,当老师问起我近况时,我将内心的困惑和盘托出: “我的双手里抓紧了一样东西,我不知它是否重要,但是选择了它,便失去了再选择其它的机会。现在的状态,是拿不起,放不下。”老师微顿,缓缓开口道: “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我相信你能够成为一名好教师,至于拿不起放不下的,无论何时,都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
提点顿悟,大概也就是如此吧,见过老师后,我心中的阴郁一扫而光,我也相信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没有什么事情比理想更重要,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更让人感到快乐。老师给我上的这最后一课,可能悄然改变了我生命的轨迹,多年后再回想起那一刻,依然记忆犹新。我当天的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毕业的最后一课,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您像灯塔,指明了未来的路。”不知孙老师是否看到,但我的感激与欣喜留在了心底深处。感恩遇见,向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