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影评名言】diss影评人,姜文比前辈们差远了

时间:2023-02-06 00:43:1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影评人谈论电影,就像太监谈论性一样

影评人谈论电影就像太监谈论性一样。这是评价状元评论家的名言。

讽刺影评人这件事,姜文这个纯爷们不仅说到了,他还做到了。

看过《邪不压正》的都知道,著名编剧、影评人史航老师在其中饰演了一位自称北平「第一影评人」的公公潘悦然。

这位影评人标榜着“生命中只有三件事,电影、电影、还是电影”,没看过电影就敢写影评,还只写得出五字影评,第六个字都不会写。

至于潘公公的下场?毫无铺垫地被两把长枪从背后插死,唯一可喜的是,至少这位影评人是站着死的。

这个姜文着墨不少的角色,被大多数真·影评人看作是姜文为了讽刺他们而创造的人物,这也导致姜文又被影评人黑了一波——

豆瓣《邪不压正》页面短评

姜文还没急着出来澄清,饰演者史航老师倒先坐不住了,替姜文做了一番辩解:

为什么要去出演一个影评人潘悦然?因为我一直觉得影评人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职业。无论从民国刚刚有影评人的时候,还是到现在,他都是在电影院的黑暗中迎着一束白光走去,他寻求理想的生活。姜文说过生活可以是糟糠,但电影不是。影评人就是告诉你,在远处有着什么样的并非糟糠的生活,这样才是有意思的影评人。

骄傲?理想?有意思?史航老师这番开脱,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其实导演和影评人之间的相爱相杀,姜文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被姜文评价为“哗众取宠”的拉斯冯提尔,在《每人一部电影:戛纳60周年纪念短片集》中,亲身上阵导演了一出“砍死影评人”的好戏,坐在他身边的影评人不断指指点点,实在忍受不了的冯提尔二话不说,抄起一把斧子,砍掉了这位影评人的脑袋!

据说当年在戛纳展映时,现场观众疯狂鼓掌欢呼,从此可以看出导演们和影评人的关系,说一句“杀父之仇”也不为过。

其实电影大师费里尼也干过这种事,在经典作品《八部半》中,有个影评人不停地在导演身边哔哔着心理分析、哲学理论,直接被费里尼拖出去绞死了。

你有笔杆子,我能拿摄影机,毕竟大家都是文化人,耍起流氓来谁也不怕谁。

diss影评人,有像姜文、费里尼这种用化骨绵掌打出影评人一身内伤的,也有用降龙十八掌正面硬刚的,比如大鹏。

去年国庆,《缝纫机乐队》的导演大鹏发了一则朋友圈,请大家帮他找一个叫做“二月鸟语”的影评人,扬言要扇他大嘴巴子。

按大鹏的说法,二月鸟语没看片就给了《缝纫机乐队》1.7(满分10)分,并且敲诈发行方给5000块钱就删差评。

另一个是《娘子军传奇》的导演孟奇,他在微博发布公开信“致那几个邪恶的大号们”,指控几位豆瓣影评人恶意刷低分。

更生猛的是,导演居然在微博上约架:“希望与这几个影评大号在朝阳公园打到互相骨裂”。

其实导演因为差评想打影评人早有先例,国内尚停留在嘴炮阶段,国外已有导演身体力行了。

德国导演乌维·鲍尔,被誉为“地球上最烂的导演”,他的电影评分基本不高于2分。

因为这位导演专毁游戏改编影片,被各界影评人和游戏爱好者深恶痛绝。

2006年6月,忍无可忍的乌维·鲍尔向全球影评人发出战书,邀请骂过他的影评人与他拳头上见真章。

这场“大V约架”最后以影评人的惨败而告终。4个不怕死的影评人单刀赴会,被拳手出身的乌维·鲍尔在600名观众的围观下一通暴揍。

不过要说真和影评人“仇深似海”的,还是要属咱们的冯导——冯小刚。

这位骂过同行、骂过主持人、骂过观众的导演,似乎最恨的,还是挡他财路、毁他名誉的影评人。

冯小刚的贺岁片《私人定制》在上映期间遭遇差评,不仅豆瓣跌破6分,更被某知名影评人评价为“世上竟有这样没有羞耻的电影”。

冯导毕竟是“小钢炮”,哪儿受过这种奇耻大辱,于是开启狂暴模式,连发七条微博,与影评人全面开战:

微博骂完还不过瘾,“一夜七条郎”还在宣传活动中,继续炮轰影评人:

“这电影里的第二个故事就是讽刺大尾巴狼的,现在社会上豆瓣什么的都是大尾巴狼,假装懂电影,狗屁,还聊什么镜头、蒙太奇,你知道什么蒙太奇?”

除了导演亲自出面,还有《小时代》粉丝围攻周黎明,乐视片方怒告亵渎电影。相比国外影评人,国内影评人的生存处境明显恶劣得多。

从片中讽刺到场外约架,还连带着被导演追着骂、被片方随便告,被粉丝问候爸妈,影评人这项职业也在渐渐变为高危工种。

试想一下,在电影院、首映礼上被粉丝、导演暴揍的奇幻画面,恐怕有朝一日总会实现。

当年在冯小刚开骂后,其中一个影评人就做出了回应:

“影评人在这里就作为一个假想的靶子,永远是弱势的,因为骂影评人非常安全,平时普通观众、导演都会骂影评人。”

影评人真的有这么惨吗?似乎也不见得。

在中国电影业“赶英超美”的今天,中国观众世面见得多了,再也不是人傻钱多看特效,诸如《变形金刚》、《封神传奇》这类的特效烂片也骗不到观众的钱了。

而拥有话语权的主流影评人,却渐渐拥有了决定电影票房的能力,曾经的《大圣归来》、最近的《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这种情况也导致了除了学术派影评人、娱乐向影评人之外,电影市场催生出另一个影评人分支,「红包影评人」。

这类影评人靠收片方红包赚钱,无论这坨“屎”有多臭,都能捏着鼻子一通猛夸。

每年上映的几百部院线片有亏有赔,观众花钱也有看到烂片的几率,唯有影评人,从片方手中赚得盆满钵满,又在观众口中赢得吆喝,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谁不爱做?

“影评人月入六万”的江湖传言

然而,这种收钱忽悠观众的行为,看似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但伤害的,却是整个“影评人”行业的口碑和信誉度。

真正的影评人被这些“老鼠屎”连累,如今敢正面承认“影评人”身份的,称一句“勇士”也不为过。

发现没?大多数时候,导演和影评人的口水仗,说到底还是为了钱急眼,谁的屁股都不干净。

在这个全民影评人的时代,或许我们该回头看看,到底「影评人」这个职业是干什么的?

美国殿堂级女影评人宝琳·凯尔,一句话就能左右票房,让戈达尔的电影在美国加映。

罗杰·伊伯特在《邦妮与克莱德》、《2001漫游太空》、《逍遥骑士》上映遭遇恶评时发文捍卫,和其他影评界大佬笔下撕逼,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这些经典电影的命运。

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精神病患者》,当时受到影评界的误读和批评,同样也是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站了出来,借助“作者论”,在多番争论中为希区柯克及《精神病患者》正名。

安德鲁·萨里斯说过:“我们需要去建立一个价值体系,如果影评人连这种价值都不能进行捍卫的话,那么就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影评人。”

骂烂片、肯定好片、挖掘冷门片、捍卫价值观,这才是真·影评人的工作。所以,在国内有资格称为影评人的,你们觉得又有多少呢?

导演和影评人从不是完全对立的,致力于拍好电影的导演和爱电影的影评人,本应是相互依存、互相成就的关系。

没有导演,就没有电影,也不会有影评人。但没有影评人,没有特吕弗、罗杰·伊伯特、安德鲁·萨里斯,一些好电影的价值将永远不能被挖掘。

前文提过的乌维·鲍尔,拍了一辈子烂片,骂过影迷打过影评人,在多年后终于拍出了第一部评分上及格线的电影《狂暴》,曾经被他挑衅、暴揍的影评人也不计前嫌,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连乌维·鲍尔都与影评人和解了,还有什么深仇大恨是化解不了的?

电影世界真正该“化解”的,是唯利是图的烂片导演和毫无下限的红包影评人。

- FIN -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