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感恩忠义的句子纹身图案我想说手臂上刻字,是江湖情怀还是恪守执着?

时间:2023-02-08 18:18:5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与现在年轻人丰富多彩的纹身文化不同,60后和70后的纹身大多与江湖有关,更多的是在胳膊或手腕上刻字,常见的有“忍”、“孝”、“忠诚”等。

自残身体刻字的缘由我不太清楚,可能是对江湖的向往,也可能是一种信念的执着,甚至可能仅仅只是少不更事的跟风吧。

喝酒的时候,无意发现朋友的手臂上刻着一个“忠”字,是当年很普遍的处理方法,不讲究书法,就那么原生态的歪歪扭扭刻上去,用蓝黑墨水涂抹,历经多年本色不改。

强忍着向他询问的冲动,毕竟那是个字是许多故事的结晶,谁也不知道揭开后是辉煌的过往还是血淋淋的往事。

根据那个时代的环境猜想,这个忠字更靠近关公或者水浒英雄的性格,应该是激励自己成为他们那样的忠义之士。

实际上,忠在春秋时代是对君主提出的要求。《左传》认为政治文明的核心原则就是“忠于民而信于神”,更进一步的解释就是:“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也就是说,身为一国之君,必须心心念念要使臣民获得好处,这才叫忠。到了战国时代,忠的观念被很巧妙地移花接木。无论《韩非子》也好,《吕氏春秋》也好,忠不再是对君主的约束,反而变成了臣民相对于君主的道德义务。《韩非子》甚至专门有一篇题为“忠孝”,明明白白地给“忠臣”下定义,简言之,只有全心全意侍奉君主并且尽力守法的臣子,才有资格称为忠臣。虽然《韩非子》做出了相当程度的理论奠基工作,但逻辑毕竟有点生硬,有悖于人情物理,一直到了汉朝,儒家学者才终于把忠孝理论打造得圆融无碍,深入人心。

在漫长的岁月里,“忠”成为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主要是为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

而现在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如果江湖一点说,就是坚守如一,终身不改,不仅对朋友,还对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网图,侵删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