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起源于西方宗教,但由于其美丽和亲切的意义和延长的意义,被很多人接受。
其实谈及恩惠,我们社会上虽然都有很多通俗的认知,比如 “点水之恩,涌泉相报”, 比如“升米恩,斗米仇” ,
但是对于 “恩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体味的地方,例如:
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付蒺蓁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
白话是,只有贤能的人才知道报恩,不贤的人不知报恩。栽种桃树、李树的人,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秋天可
以得到果实;而种蒺藜,夏天不能休息,秋天只能获得它的棘刺。
- 这说的是人与人并不相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报恩” ,很多人的本质上并不值得“施恩”。
这点上其实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很多都是一视同仁的或者站在“道德领地”提倡的风格很高的论调,
比如:“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其实在现实中忽略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再比如:
责己要厚, 责人要薄。一饭为恩, 千金为仇;薄极成喜, 爱重成仇。鼷鼠杀象, 蜈蚣杀龙;蚁穴破堤 蝼孔崩城。
当然,看到这个,很多朋友自然会联想到“升米恩,斗米仇”这样的通俗言论,当然类似引申的的还有: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曰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
白话是:给人恩惠应该先少后多,先淡后浓,如果先多后少,那么人会很快忘掉这种恩惠;
国家法律应该先是严厉而后慢慢放宽,如果先宽松后严厉,那么人们就会怨愤法律的严酷。
拿出聚敛物质财富的热心去积累学问,则人的美德就会一天天完善起来,以爱自己的妻子儿
女的爱心去孝敬父母老人,则这种孝德则会更加忠实。
- 这两点说的是施恩有度,有序。当然,法哥认为此处可以隐喻为向流水一样,帮助别人,润物无声。
当然,对于施恩者本身,古人也有很多界定,比如很多人看似行善了很多,但是就是并不为大众所喜欢,其中也是有一部分原因的 。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白话就是:善积德是为了抬高自己,胜过别人;广施恩惠是为了沽名钓誉,拉帮结派;建功立业是为了惊世骇俗,出人头地
树立高风亮节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有这些念头都是善良品德中的祸根和通向天理之路上的荆棘,最容易混杂在人的思想中,
也使人最难从中自拔。必须彻底荡涤这些思想中的渣滓,将它们斩绝在萌芽状态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至善至美的人性。
- 当然,在这个“道德标准”中,确实对于“施恩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从结果上,更从目的上强调了“施恩”者的德行,这点有点类似于
- 康德的纯理性批判的论调。
当然对于这种行为,其实古人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白话:尊敬老人,那么青壮年就都会归附;不轻视侮辱处境穷困的人,那么有才能的人
就会聚集过来;做了好事不求人知,对人施以恩惠不图报答,那么无论贤和不贤的人都会钦
慕且归向一处了。一个人若有这三种品德,即使大祸临头,老天爷大概也不会使他毁灭的吧
你看看,荀子都把老天爷搬出来,保佑这种“施恩不图报”的行善之人。当然,除了说好,也有吓唬人的,比如:
处世而欲人感恩,使为敛怨之道
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感恩戴德,这是一种招致
别人怨恨的处世方法
-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施恩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把自己做好,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给社会添麻烦,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
处世不必缴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当然,对于施恩者的恩情,无论大小,我们还是要牢记在心的,尤其是那些在你困难时候帮助过你的人。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最后,希望大家处事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
而这句话,也恰恰印证了法哥所悟的“正定智勇乐”中的“定”和“乐”。望友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