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道的名言名句】有道之人的特点是:一切过失在我不在彼(连载167)

时间:2023-02-16 22:18: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你好,感谢你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处事要妙”的最后一个层面的分享。

【原文】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chóu)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x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今天,我们进入第六层次,有道之人:一切过失在我不在彼。

首先,有道之人在于一切过失在我不在彼。

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按老子的思想,圣人应该总是善于帮助人、挽救人的,所以在他眼中从来没有无用之人;因为他总是善于使用物,所以在他跟前也没有无用之物——这才能被称作大智慧。

如果出现了弃人或弃物,圣人不会责怪别人,而是会反省:自己是不是没有做好?

这一点对于管理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诀窍!

好的领导者眼中,没有无用的下属,只有放错地方的下属;同时,领导者还要善于“救物”——也就是合理地整合资源,把看似废弃的资源,通过整合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绩效。这才叫“袭明”,这也是“道”的智慧。

否则,一个团队里有的人累死,有的人闲死;有的资源大家抢不过来,也有的东西见弃于人、白占地方……

如果出现了这种问题,好的领导者不会怪罪别人,而是先反省自己、揽过于己。

所以,善于救人者,不会以别人老师自居;而不善于救人者,却总是以个人的经验和视角去评判别人,所以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而且他还很难自知……

总之,不要过分地抬高自己“老师”的地位,更不能以资历取人,这样的人即使有大才华,实则也仍然是陷于迷局之中。

为人处世之道的奥妙,就是不偏不倚。但怎样才能做到无偏见、守中道呢?

按老子的看法,就是要做到身在“有”而心在“无”。

因此,我们不必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也不必把他人或外物人为地分为好的和不好的两类。

有道之人修行的就是:一切的过失,都是在我不在彼。这就是“是谓袭明”。


其次,人鉴、企业鉴,鉴鉴有益。

老子强调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对于作为管理者的人而言,更应深切地理解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同时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以供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领导者不尊重老师,又不敬畏前车之鉴,反而自以为天资聪慧,实则为另一个层面上的“大迷”——即糊涂透顶!

无论对于人、还是企业,别人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我们的老师和宝贵的资粮。

而善人与不善人也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所谓“师”就是榜样和老师;“资”就是借鉴。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无穷的!

“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省”,这是善人才具备的品质!而在不善人眼中正好相反,再好的老师,他也要去挑挑毛病,也要显示出其实还是自己更高明……

古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以企业为鉴,也可以察优劣。

所谓“鉴”就是镜子。因此,铜鉴也好,史鉴、人鉴、企业鉴也罢,

总之,鉴鉴有益——因为镜子的智慧,就是真实!


再次,自然无为就是行不言之教、达无为之治。

本章中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句话,是老子将“自然无为”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生活领域中。

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等例子,来说明只有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才符合自然大道的规律。

如果符合规律,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而且最终还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大家都能有所成长、有所绽放。

反之,如果不重视、不敬畏自己的学习榜样,也不珍爱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可以借鉴的资粮,就算是自带一点小聪明,但实则却是大糊涂!这就叫做精要玄妙的道理。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然宇宙间的一切都来自于“道”,那么就应该让万事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能简单地评判为好还是不好——这里的关键是要看: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格局。

本章的“五善”其实皆可经由熟能生巧或顺其自然来完成,只要以“无为”之心而为,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总之,因循客观条件的需要,顺其自然地发挥规律的作用,这才叫做承袭大道的智慧,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袭明”。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28章“常德归朴”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