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当代史学家吴诚诚的政论史书。
10本书40篇,分类编辑唐太宗在位23年中,对魏征、方显龄、杜如墨等大臣与政治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告、请愿等进行了分类,规范了君臣的思想伦理和军政思想。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1.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享乐不可极度,极度就变成悲哀;人欲不可放纵,放纵就变成灾难。
2. 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不是了解它困难,是实行它困难;不是实行它困难,是坚持到底困难。
3.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
4.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
5. 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了解他人是困难的事,了解自己也的确不容易。
6. 提三尺剑以定四海 ——《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
拿着短短的三尺之剑而平定天下,表示要征战天下,平定全国。
7.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别做;想要别人不听到,不如自己别说。
8. 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庶得免乎大过。 ——《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见到好人好事就学习看齐,足以扬名不朽,听到别人指出过错就能改正,才能免犯大错。
9.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小事不注意,发展成大事就不好挽救了。
10.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不以求全来选取人,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根据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11.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除去坏人.奖励好人;憎恨坏事,好施善行。
12.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
一切事情都必须致力于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
13. 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把自己的欲望服从人民的欲望的,他的事业必然昌盛兴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就必然会灭亡。
14.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
15.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
16.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英明的君主总是想着自己的短处,所以更加明智;昏庸的君主总是掩盖自己的短处,所以永远愚昧。
17.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使用人才,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
18.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一天处理上万件政务,靠一个人听断,即使再辛勤,也难以完全办好。
19.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奖赏和受赏者功劳相当,没有功劳的人就自己退后;惩罚与犯罪者的罪行相符,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
20.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执法量刑时,尤其对判死刑的,应尽量宽大简约。
21. 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作了而想叫人不知道。说了又想叫人听不到,这好比是闭着眼睛捕捉麻雀,塞着耳朵去偷钟一样。
22. 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奖赏惩罚不可以轻易施行,用人更要仔细地选择。
23.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
24. 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官员的任用,其才能如果不能胜任他们所负的职责,就像在地上画十饼子,只能看,不能吃。
25.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天下稍微安定下来,特别须要小心谨慎,如果因一点小安就骄暂淫逸起来,必定导致丧乱失败。
26. 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 ——《贞观政要·卷八·论赦令》
发布命令像身上出汗一样,一出来就收不回去了。
27. 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没有永久动乱的国家,也没有不能治理的人民。
2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29.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作君王的道理、方法,必须先保存百姓。
30.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其在于精简;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
31.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君子会表扬别人的善行,小人会诋毁别人的缺点。
32.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玉虽然有美好的品质,却隐藏在石头中,如果没有工匠的琢磨,与破碎的瓦砾没有区别。
33. 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可以在小事上加以责罚。
34.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任用合适的人才。
35. 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想要维持公道和礼节,必须抑制私情和嗜欲。
36.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水能够让船浮在水上,也能够使船沉到水底,比喻百姓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37.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能够做到自知,就会变得通明,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这样。
38. 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如同照镜子一样,善恶美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39. 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励精图治,提倡节俭,施恩天下。
40.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一个人要照见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一位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赖忠臣。
41. 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心中不能明察秋毫就容易犯错误,即使小心谨慎也容易疑心重重。
4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要想使国家安定,必须以德治国。
43. 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几率,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44.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一开始就不勤于世事,最终必定后悔。
45. 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心中有苟且之心,道义节操就无法树立。节操不树立,道德教化就无法实行。
46. 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君主虽然圣明英武,但必须依靠臣子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47. 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要想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
48. 兵威不息,劳止未康。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
战争的创伤并未愈合,百姓的疲弊也尚未消除。
49. 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 ——《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
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
50.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若要治理好天下,必须先加强自己的修养。
51. 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贤明的国君应广开言路,贤能的人才才不会被埋没,民情必然能够上达。
52. 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赏赐时不忘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庇护亲近的人。
53. 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自古帝王如果要有兴建营造,必须要顺应民众的需求。
54.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帝王之所以喜爱骄奢,是因为这些可以满足放纵的逸乐之情;百姓之所以不愿意,是因为他们不堪劳苦疲累。
55. 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想要观察自己的美丑,一定要面对平静的水面;想要考察一个国家的安危,就一定要吸取亡国的教训。
56. 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小人并非没有微小的优点,君子并非没有小小的差错。君子小小的过失,是白玉上的瑕疵。小人那小小的优点,则如铅刀上锋利的地方。
57. 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 ——《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跟从好的东西就能获得好的名声,改正过错就没有什么危害。
58.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
凡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59.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
60. 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只有用强大的武力攻破他们使之投降;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才能将他们击败。
61. 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民众向往休养生息而徭役却毫无休止,民生凋敝而帝王的奢侈之事却不见停息。
62. 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谄媚阴险的人必然平步青云,忠诚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难保。
63. 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没有听说自身行为端正而国家动乱的道理。
64.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贤明的君主,应当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昏聩的君主,只会听信谗言。
65. 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
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
66.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百姓以君主为心脏,君主以百姓为身体。心脏正常,那么身体就舒适;内心正直,那么外表就自然让人敬畏。
67. 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好似把石头投入水中,顺从流水,千年才能偶尔遇见一次;而如果让流水顺从石头,则无时不能。
68.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
69. 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 ——《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
自己虽有,但像是没有;自己虽满,但像是虚,指为人应当以谦虚为做人的准则。
70.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用人用得好,以后持身正的人会(被吸引)纷纷来善意劝导你;不小心用了恶人,同样不善的人会蜂拥而至竞争上位。
71. 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 ——《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
亲近小人,那么小人就会口蜜腹剑;疏远君子,那么朝廷就得不到实情。
72.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一个人有忧患意识的时候,必然诚心诚意对待下属;一旦自己的志向达成了,就放纵私欲,不可一世。
73.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诚心待人,即使是敌人也可以结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会形同陌路。
74.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使君主的品德不断地得到发扬,错误不断地得到纠正,这就是共同治国的道理。
75. 直辞正谏,论道佐时。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应当直言进谏,谈论治国大道,匡扶时政。
76. 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多数都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为中心。
77.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让人敬爱的不只是君主,让人畏惧的不只是百姓。
78.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好的君主任用奸邪的大臣,国家不可能治理得好;好的大臣辅佐荒淫的国君,国家也不可能治理得好。
79. 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每晚都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只想清心寡欲,使天下太平无事。
80. 君心治,则照见下非。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君主圣明,能够明察秋毫,知道下面的是是非非。
81.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一开奢侈糜烂生活的先河,国家的衰败灭亡就慢慢来临了。
82. 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贞观政要·卷二·论纳谏》
提倡节俭之风、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使江山永固。
83. 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贞观政要·卷二·论纳谏》
众人都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
84.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