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洛阳有一对城市敌人,他们不能互相见面,他们积累了力量,准备互相残杀。
为了息事宁人,洛阳城的豪侠们出面调解,然而却没有任何效果。
眼看一场大火并,就在眼前。
而就在某一天深夜,江湖上享有盛名的大侠郭解,飘然而至,先后出现在了两个仇家的庭院里。
司马迁没有记载,他到底都和他们说了些什么。总之,大侠郭解,办成了洛阳豪侠们,没有办成的事。
这对仇家和解了!
大侠郭解
而之后,郭解却做了一件大家都不能理解的事。
他对这一对仇家说:“待我离开,你们还要装作没有和解;等到洛阳其他豪侠,再来劝解时,你们再冰释前嫌。”
对方忙问:“为何如此?”
郭解则答非所问,悠然说道:“总之,别让人知道是我来过。”说完又飘然而去。
望着郭解隐没在黑夜中的背影,这对仇家十分不解:怎么还有人不愿居功,做事如此低调呢?
是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或许,一切还要从,郭解的少年时光说起了。
『1』 少年郭解 与世界为敌
郭解,少年时,曾经历过一段刀头舔血的日子。
他短小精悍,个头不高,不好喝酒,但却残忍。司马迁用了一个词,就总结了郭解的少年生涯:“所杀甚众”。
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
对方和他有仇,他要杀;对方和他的朋友有仇,他也要杀。而为了逃避仇人的追杀和官府的逮捕,他也不得不,东躲西藏。
在逃亡过程中,他又迷上了盗墓,造假币。“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也。”
“不可胜数”!没错,年轻的郭解,几乎把坏事做尽了。
仿佛,他要与全世界为敌。
别人认为是对的,他认为是错;别人认为是错的,他偏偏要做。
少年任侠
一般来说,这种人,很难活下去。因为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但郭解很幸运,每一次遇险,他不是逃脱掉了,就是被抓之后,正好遇到了大赦。
所以,尽管有惊,但却无险,郭解度过了叛逆期,他成了中年的郭解。
而中年郭解,变了!
『2』中年郭解 与世界和解
就像电影《老炮》里演的那样:每一位“年轻斗士”,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慢慢地变成了“老炮”。
中年郭解,不仅开始反思自己少年时光的错事,而且还让自己人生步入到了新的阶段。
他,不再是任性的少年,不再与“世界和生活”为敌。
他,变得“人情世故”了。
别人得罪他,他不去报仇,反而原谅别人;他对别人好,也只会默默地付出,不图对方知晓,也不图别人的回报。
有一年,郭解发现有一路人甲,对他不屑一顾。
很多人,都为路人甲捏一把汗。要知道,此时的郭解,靠着年轻时积攒的名气,威望极高,每人见到他,都会点头哈腰。
所以,所有人都认为,路人甲一定会倒霉。
甚至,还有混混专门找到郭解,对他说:“你要是不便出手,在下愿替您,杀掉路人甲!”
郭解出乎意料地摇摇手:“彼,何罪之有?”
混混张口结舌,不敢再多言。
非但如此,路人甲还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朝廷都会征调人服徭役,然而,路人甲却一次又一次的避过了徭役。
他十分不解,便去官府问。
官府回答说:“因为郭解,他给我们打招呼,让我们免了你的徭役。”
听后,路人甲很感动,于是“肉袒谢罪”。
自此之后,郭解的“迷弟”越来越多,本想低调的郭解,就这样在无意识之中,成了为一大势力集团。
当然,还有一些人,仗着他的势,欺人!
『3 』郭解:向生活低头
仗势欺人的,是郭解的外甥。
有一次,他和别人聚会,不断地灌别人酒。而对方也不是善茬,一怒拔刀,结果了郭解外甥的性命。
郭解的姐姐很生气,她不给自己的儿子下葬。而是对郭解说:“你要是不给你外甥报仇,我就不给你外甥下葬。”
郭解很不解。
姐姐接着说:“我要让世人都知道,我儿子不下葬,都是因为你,不敢给你外甥报仇!堂堂大侠郭解,怎会变得如此模样?”
郭解无奈,只好找到那个杀他外甥的人。
那人战战兢兢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给郭解听。
郭解听后,只说了一句话:“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说罢,转身离去。从此,再也不管此事。
这,便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郭解外甥灌酒是有错,但杀人,就理所应当了?
所以,可以理解成,郭解不想再打打杀杀了,他放下了屠刀!
这与当初的郭解,完全不同。
那时候,他想杀谁就杀谁;而现在,别人杀了他的外甥,他却和别人讲起了理,甚至觉得对方做得对。
为什么,郭解会有如此的变化呢?
长年大褂的杜月笙
这让我想起了杜月笙。
“功成名就”后的杜月笙,无论天气有多热,都穿大褂。为什么?因为他要遮住自己的纹身。
没错,他想与自己的过去告别。
1931年后,杜月笙放弃了烟馆、赌场生意,而是转头创立了恒社——这是在政府部门备案的且合法的民间社团。这个社团里,有记者、有文人、有政客。
他还是想和过去告别。
那么郭解呢?
也是如此。他要摆脱自己的标签,他渴望被主流社会接纳。
他向这个世界、生活,低了头。
『4』不被接纳
事实上,郭解无法和过去的自己作别。
他在江湖上有这样的地位,就来源于少年时积攒起的名声。
他越想低调,就越不能低调。因为他控制不住他那些“迷弟们”。
那一年,政府要把他,迁到茂陵去。押送的人,是当地人杨季主的儿子。于是,郭解的“迷弟们”,就把杨季主的儿子杀了。
杨季主不服,将郭解视为仇人。于是杨季主也被郭解的“迷弟们”杀了。
杨家人不服,想去官府告状,郭解的“迷弟们”又把杨家人也给杀了。
这便惊动了朝廷,下令抓捕郭解。尽管,这些凶案,郭解都不知情。
当年郭解得知自己迁到茂陵时,他选择默默忍受。可现在,朝廷要抓他,他只好逃亡。
而逃亡,就意味着,此前他所做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是的,他不会被接纳。
至于原因,公孙弘说得明白:“别人替他杀人,比郭解亲自杀人,罪过更大。”
很简单,谁让你的势力太大呢?
于是,郭解被杀。
『5』 郭解与杜月笙 与我们
很多人,将郭解的死,解读为“皇权不会允许侠的存在。”
这当然是对的。
然而,站在郭解的角度,我会发现一个“矛盾”的郭解。
经历了少年任侠之后,他变得十分低调,甚至有点忍气吞声。有人解读说:这,是侠义本色!
而我却认为,郭解或许在生活面前,低下了头颅。
他不再年轻,只是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常人。
可惜的是,实力不允许,他成为不了普通人。他身上仿佛带着原罪。
杜月笙在晚年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你们是鲤鱼,你们修五百年,就能跃龙门。我不一样,我是泥鳅,我的出身是在土里,我先要花一千年,先修成鲤鱼,然后再花五百年,我才能跳龙门。而且,我一点闪失都不能有,我一闪失,便打回原形,变成了条泥鳅。”
对于这句话,或许郭解,也深有体会。
我们都是郭解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我们少年时,曾对抗全世界。别人认为对的,我们偏不听;别人认为错的,我们偏要尝试。
我们不向生活低头,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全世界。
然而,直到我们上了年纪才发现,原来我们在生活面前,在世界面前,不过是一只妄图撼动大树的——蚍蜉罢了。
我们向生活低头,变的唯唯诺诺,变的小心谨慎,变的低调胆小。
然而,有时候生活却并没有原谅我们。
我们却都活成了“郭解”……
参考:《史记的读法》杨照;《杜月笙的代价》逻辑思维
★ 本头条号“脑洞阐史观”,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