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题目:具有问题意识,深刻感受思想的威力。
任何抽象、直接或朴素的理论总是围绕特定的时代问题产生的。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一个问题只要它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也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其重要特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正体现了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切。马克思主义始终是面对现实世界,并立足于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即使是在拥有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了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绝对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要从人的现实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所展开的物质活动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存在和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因此必须要将贫困问题的解决当作社会主义的首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足迹遍布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找准症结把准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问题作出科学论断。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针对扶贫的盲目性问题,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此后,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问题导向作为实践的方法逻辑和理论创新的起点,科学解答了中国脱贫工作具体问题,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显示出极其强大的思想伟力。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在于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揭示并解决每个时代自身所提出的真正的问题。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时代自身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诊断和解决并没有现成的方案和药方,而只能通过面对现实世界的变化、直面具体问题而予以历史性地把握。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大势的重要论断。他带领我们党,统筹百年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多次强调要在变局中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并对中华民族接近乃至居于世界舞台中央后,能够在新世界格局的构建中发挥何种作用、贡献什么力量进行了深邃的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交出了极为出色的答卷。中国政府敢于正视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精神,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在疫情防控中精确统计数据,精密描绘传播链条,精心治疗病患,精细开展防控部署,把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列宁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深刻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其中就包括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都有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抱负,总是将高收入国家作为参照系,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拉丁美洲被新自由主义的错误药方贻误了发展,至今没有出现一个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发达国家。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外部风险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像中国这样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体量巨大、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外部环境下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的经济发展史上没有现成答案。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指出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判断。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问题——特别是我们也称之为“主要矛盾”的那些关键性问题——必然随之变化,新思想新理论于是就应运而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孕育生成、发展完善的。我们必须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和矛盾,全面系统、深入思考、联系实际、融会贯通,深刻感受思想伟力,不断激发奋斗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者:任羽中,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