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表达对人的感恩的句子专题之文化之窗|莫让感恩变了味、走了样

时间:2023-03-03 03:49:2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论文审计再次成为话题。感恩的对象除了导师、父母和同学外,还出现了鲁芬粉、东北菜、水果钓鱼、塞尔达等神奇对象。

有人说“这是青春最好的注脚”,像是毕业阶段的“彩蛋”。“热现象”背后既有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围观,也有情感共鸣。这其中不乏”剑走偏锋“的极端案例,感恩之心无可厚非,切莫让感恩变了味、走了样。

南京大学2022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陈时鑫的论文致谢被网友成为“当代《送东阳马生序》”

“往往是质朴无华的情感最打动人心。透过几篇简短的致谢,看到了奋斗者最好的样子,看到了普通人的努力如此珍贵。这就是网络文化正向激励的典范。”资深自媒体人应诚认为。

“致谢早在古人的笔下就被演绎出了多样的精彩,留下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片段。”文化学者齐飞告诉记者,“谢谢”一词,始见于元代,多见于清代。明代文人书信以及市民口语常用多谢,而清代文人交际应酬中使用“谢谢”。

作家们更常充分利用致谢部分,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捕捉文章背后的现实生活、揭示写作过程的背景。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感谢妻子杨绛,“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网友表示这就是爱情该有的样子,令人生羡。

精彩的致谢往往让人读起来感觉像是酒桌上的最佳祝酒词,妙趣横生,是一段付出后的精彩注脚。莎拉·拉在《雪如灰烬》的致谢中写道:“献给每一个读过这本书(无比糟糕的)初稿,以及在我12岁时,我说‘有一天我会让这本书出版的’却没有笑我的人。”谁读了都会不禁莞尔。美籍作家Ocean Vuong在出版第一本书中,还专门致谢了巴特、杜拉斯、奥哈拉等文学巨匠,因为他们对他的写作产生了精神上的影响。

“好的致谢不仅仅是写给有直接关系的人,而是为了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更全面的了解。这些无疑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心怀感恩的表达,总会打动人心、永不过时。”文学博主“小雅的秘密花园”说。

“不管字数多少,都包含了一种仪式感,应当输出真性情。”驻济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告诉记者。致谢作为结束某项工作的一个重要“仪式”,虽不要求笔底生花、文采奕奕,但应保证书写的规范。首先要考虑的是恰当与否,与自己是否相关。文笔流畅情感真挚也是基本的要求,“自由发挥”也要“正式对待”。网友热议的致谢里,不乏网络热梗和搞笑段子,这些素材偶尔插入一用也未尝不可,让人读起来更轻松幽默。但若是为了“出奇”而有意为之,甚至有些致谢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进行恶搞戏谑,实属不该,也违背了致谢的初衷。

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中,关于感谢主题的短语句子有很多,像“我真的会谢”“栓Q”(网络语,“thank you”的幽默演绎)“听我说谢谢你”等等。这些网络热词本身是想表达谢意的,但随着不同语境的应用,引申含义也被大家熟知。“我真的会谢”大多数时候成了一种调侃,用以表达对事情或人的无奈与不满,是一种消极情绪下会使用的短语。如果说这种幽默搞笑的段子尚且能被接受,那么对于《听我说谢谢你》的恶搞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这首歌本身是充满正能量,鼓励大家感恩身边人的暖心歌曲,因被部分人过度演绎后引来了反感和嘲讽,甚至成为互相调侃取笑的段子。“充满温暖和善意的作品,却在网络的发酵中变了味儿,表达谢意却变成了尴尬现场,不仅对原创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在网络上形成了错误的示范,违背了感谢的最初意味。”应诚直言,在他看来,表达感谢,虽然没有固定格式和形式,但不要忘了致谢的初衷是什么,切勿为了致谢而致谢,也不要哗众取宠、随意恶搞,真挚的谢意还需“正确的打开方式”。(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赵静 报道)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