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国文化餐桌上的盛宴。一顿丰盛的饭如果缺乏酒,就一定无法深入人心。
“一壶浊酒喜相逢”、“浊酒一杯家万里”、“金樽清酒斗十千”、“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抢出换美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成千上万的名句都点上了酒。酒能成事,也能坏事,关键是如何使用酒。“头孢配酒,一喝就走”,最近餐桌上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也成了许多人挡酒的理由,时不时从口袋里拿出几颗头孢,来上一句“哥几个,我感冒了,刚吃了药”,相信同桌的人也就不会再劝酒。头孢与酒在人体内会发生一种叫做“双硫仑”的反应。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阻止酒精在体内代谢。为什么吃了双硫仑可以起到戒酒的作用呢?吃了双硫仑以后,即使人喝了少量酒,也会出现严重不适,使好酒者对酒产生厌恶,而达到戒酒的目的。轻微的双硫仑反应表现为眩晕、嗜睡、幻觉、全身潮红、头痛、恶心、呕吐,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反应。轻者不需治疗可自行恢复。若出现剧烈反应,如呼吸抑制、惊厥、心功能失常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头孢类抗生素分子中含有与双硫仑相同的基团,因此可以头孢与酒在人体内可以出现类双硫仑作用。反应的机制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代谢受阻,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双硫仑样反应便由此得名。
《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也就成了酒圣,中国的文化是相通的,酒圣与医圣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医的古体字为“醫”,醫是一种为人治病的职业,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恶姿也” ,这种姿势是因为疾病形成的,就是现在所说的“被动体位”。酉就是酒,“得酒而使,从酉。酒所以治病也”,醫的原始含义也就是用酒治疗生病的人,用酒的人就是医生,可见酒本就是医生手中的一味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味药。
喝过酒的人都知道,就初尝辛辣,久久回甘,这是人平常出的滋味(酒味辛、甘)。喝完以后全身发热(酒性温)。酒最重要的两个功能就是行药势、通血脉。同样酒可以作为溶剂,也可以作为药物。
何为行药势?
酒因为具有温性,因此酒的作用趋势就是向上、向外。有的药物作用趋势是向下、向内的,这些药物用酒炮制了以后,也就有了向上、向外的作用力。就像大黄,我们都知道它能引起腹泻,不止如此,大黄还可以清热解毒,但是对上部的热似乎有鞭长莫及之叹,用酒炮制以后,这就不同了,大黄可以清上部的热。治疗大头瘟的普济消毒饮,用到黄连、黄芩,但都酒炒,是借酒的力量,使黄连、黄芩能上达头面部,清头面部的热毒邪气。
何为通血脉?
《黄帝内经》记载:“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酒是谷物发酵而成,故称之为“熟谷”,酒性凛冽,最容易使气血运行加速。因此人饮酒之后面红气粗,全身发热,胃里暖烘烘的。此外《黄帝内经》亦记载:“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酒可以促使人体皮肤的气血加速向外运动,如同开水滚滚不休,因此饮酒之后人的脉象往往变的洪大有力。
《伤寒杂病论》中也有许多药物同酒煎服,瓜蒌薤白白酒汤更是将酒放置于方名之中,瓜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同煎,酒即是溶剂,又是药物,白酒打通胸中的闭塞,使瓜蒌、薤白更好的发挥打通胸中气机,化痰散结的作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是中医治疗胸痹的一张名方,什么是胸痹呢?痹者不通也,不通则会出现疼痛。胸痹则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心前区疼痛,当然许多心脏神经症也会出现心前区疼痛,只要是胸中有痰浊阻滞,胸中的阳气堵塞不通畅,都可以用瓜蒌薤白白酒汤。
同样炙甘草汤用酒七升煎煮,酒不仅发挥了溶剂的作用,使阿胶更容易溶于酒中,而且配合桂枝使阿胶、麦冬、生地、人参等滋养气血的药物运行全身,酒起到了鼓动血脉的作用。并且白酒防止地黄难以消化(滋腻碍胃),加速了地黄在体内的吸收。
当然酒在经方中的运用还不止于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以水同清酒同煎,红蓝花酒以酒煎红花,麻黄醇酒汤以清酒煎服,防己地黄汤以酒一杯,浸药物和生地黄蒸煮,并用地黄汁送服等等,可见仲景先师对酒也非常喜爱,不是因为医圣喜欢喝酒,而是酒也是一种治病的良药。
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广告词“敬酒虽好,可不要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