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不要固执的名人名言】《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时间:2023-03-14 17:41:5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道德经》:不生气,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福报的源泉。

《中庸》中有这样的话。

喜悦,喜悦,哀乐的未发,其中;头发都是中秋节,那是总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为“中”,表现出来,并且符合适度为“和”。中和是天下的根本,是一切事物普遍的规律,一个人若能达到中和之境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能随心而生。

这里所说的道理就是顺应天道的智慧,个人的意识往往与客观规律产生对立和偏颇,一个人如果能收敛自己的个性锋芒,让自己的个性以及处事方式适合外在的规律,那么天地各归其位,便能生生而不息的繁衍下去。

但是反观世俗之人,这世间有太多人的性情难以达到适度,总因自己主观性情的问题背道而驰。

对于人生来说,人生一切的结局其实都源于内心的化育。

一个内心平和的人,即便起点很低,但是他也能在余下的路程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人生状态,但是反之,一个内心偏激而戾气多存的人,则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嘈杂,这一切的答案都源于自己的内心,这其中体现的也是修养自己德行,让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人生走到这里,桃李满天下,在那么多学生当中,你认为谁是学的最好,可以继承你事业的人呢?”

孔子想了一下就说:“学的最好的就是颜回了,因为他性情温和不迁怒,品行端正不二过,可惜已经离开了,但是即便这样,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遇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孔子将颜回视作自己学生中最优秀的人,并非是因为他的成绩多么好,而是因为他的性格温和,品行端正,不迁怒,不二过,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平和,能让自身言行符合德行和天道的一个道理和智慧。

在生活中,有很多脾气暴躁,性格阴暗之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内心的戾气延伸到自己的言行之上,这样的人都难以建功立业。

从外在来说,迁怒于他人和内心刻薄是一种情绪的表现,而探究到内心,则是内心戾气而生,所以表现于外的就是容易迁怒于人,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从来不肯反思自我,从来不肯回头看自身。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些性情暴躁的人像炽热的火焰,遇到物体就会点燃烧毁,那些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冰块一样冷酷,遇到物体就会无情残杀;那些固执呆板之人,如同静止的似水腐朽的枯水毫无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业延续幸福。

由内心戾气而延伸的偏激言行,都是让人生糟糕的根源,或许你在当下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当人生不断的面临嘈杂和糟糕的境遇时,反思自身,一定会在内心深处找到这种偏激的源头。

一个真正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切记不要随心所欲,将自己的言行控制合理和适度,这才是对于人生最好的负责。

在《道德经》中说: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秧,是谓袭常。

运用外在的智慧之光,复归内在的规律,不给自己留下祸患,这叫做因袭自然之常道。

《道德经》中的智慧是让我们保持对于“道”的敬畏和奉行,这也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让言行秉承和气,符合自然之规律,那么人生就不会留下祸患,自然能符合天地之道。

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去除内心戾气,让内心保持温和,延伸到外便是将自己的情绪言行控制适度,给自己的人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状态,才能真正的成就大的事业。

人生所有的“果”都来源于内心的“因”,内心保留平和,人生自无祸患,这便是人生最好的因果关系。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