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说“30多岁、40多岁、不惑”这句话很少有人不知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的。
其实像这样的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俗语当中也有更通俗的体现,比如有句俗话说:四十多欲事难立,五十多情家不宁,那么这句俗语其实就是用很朴素的表达,来对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进行补充解释。
孔子
三十而立,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个“立”是安身立命的“立”,其实不是,三十而立的“立”,应当解释为“立志”的“立”。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身边,真正能够在三十岁的年纪,就可以安身立命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非常非常的少。
立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很多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年纪,应该是在四十岁以后。
论语
到了这个年纪,一个人的志向追求、或者说理想,才会真正的坚定不移,从此不会动摇,所以四十岁以后,才是一个人真正可以立业、可以安身立命的时候。
俗语说“四十多欲事难立”,就是说人到四十,最怕的就是多欲,各种各样的欲望很容易扰乱你的志向,欲望太多,就容易迷失自我,很难坚定自己的意志去做好一件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能够把握得了,后面的人生才能够“立得住”,关于这一点,相信很多五十岁以后的朋友都深有体会。
孔子
那么“五十多情家不宁”,和“四十而不惑”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一个人活到四十岁以后,已经见过人世间大部分的世面,外界的一切言论和世俗,你都已经非常洞彻是怎么一回事,用最通俗的说法,就是说你已经是一个“明白人”。
明白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杨绛先生有一句名言,说:年轻的时候我们渴望命运的波澜,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论语
这个年纪,应该很少能有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的情绪产生巨大的波动,活到这样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不惑”。
“多情”这个词,我认为并不是单单指卿卿我我两相思的这种多情,它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受到外部世俗干扰引发的情绪变化,因为你已经活得很明白,自然也就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
孔子
如果活到五十岁的年纪,还动不动就触景生情,那就说明你仍然没有活明白活通透,特别在这样的年纪,还因为情情爱爱而烦恼,家庭也就不会安宁。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是立志、最难的是真正活得明白通透,俗语虽俗,说的,其实都是人间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