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名字,很多人会想到孔子的一段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手足无所措。
这段话是孔子在卫国时说的。源出《论语·子路》: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您去治理国家,您会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正名!”子路说:“您真是迂腐呵!有什么好正的?”孔子道:“由,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应该谨慎存疑,你怎能如此乱说!名分不正,说的话便不能顺理成章,话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很难办成,事情办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国家的政事就会不正常,刑罚也就难以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便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因此君子所言人言事,必名实相副,可言必亦可行。君子对于其言辞,必无一点马虎的地方。”
很明显,孔子这段话谈的是名分,是名分的正当不正当。之所以发下这份感慨,是因为卫国的国政出现了混乱。说来剧情有些狗血。当初,也许是老夫少妇的原因,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耐不住闺房寂寞,便与宋国的公子朝私通。没想到,年老昏愦的卫灵公不但不加阻止,反而纵容南子,亲自召来公子朝,让他与南子相会。当爹的不在乎,当儿子的却受不了,卫灵公的太子蒯聩知道南子的事情后,非常愤怒,便和家臣戏阳速商量,在朝见南子时趁机刺杀她。结果戏阳速临阵反悔,蒯聩数次示意,都没有行动。这事被南子看破,蒯聩只好逃亡宋国。蒯愦出逃,只有另立太子。开始灵公欲立公子郢,公子郢不干。灵公去世后南子又想立公子郢,郢还是不干。于是就立了蒯聩的儿子辄。蒯聩因密谋杀母而得罪了父亲卫灵公,而辄踞国以拒排其父蒯聩,这些皆是无父之人所行,皆当不起“国君”之名分。在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中,所说的卫君即是卫出公辄。而孔子所说的正名,即是针对上述“国君”的名分进行“正名”,在孔子看来,人伦正则天理得,名正言顺方能政平事成。否则就会造成动乱。
孔子对名分历来比较重视。这可以从他年轻时在齐国与齐景公的对话中得到印证。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之所以强调各正其名,各安其分,是因为春秋时期的等级名分遭到了破坏。按司马迁的说法是臣子杀掉国君,儿子杀掉父亲的事情忒多了。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想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从而使国家得到正常的治理。
说来有趣,孔子的这套理论,到战国时期竟然成了一家之学。也即是“名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公孙龙最为人知的学说是“白马非马”。而且有一次他还用这种诡辩术蒙浑过了关。传说有一次公孙龙骑着白马入函谷关,在城门口被守城的关吏拦住了。关吏说,“人可入关,马不能”。公孙龙辩道:“我这是白马,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怎么不是马”?公孙龙说:‘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
公孙龙子的学说,在当时很有市场。战国四公子中的平原君将其奉为座上宾,连孔子的六世孙孔穿都大老远的跑去与他辩论。孔穿对公孙龙说:“听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想做您的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如果您放弃这个说法,我就做你的弟子。”
公孙龙得以扬名立万的就是“白马非马”,要他放弃,那他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就是由于这套学说。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肯定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公孙龙不愧为能言善辩。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所赞同的。”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
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把祖传的良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行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结果,公孙龙生生把自以为名门之后的孔穿先生给难住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虽然讲的是名分,似乎与名字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想,与晋国师服“名以制义”的说法,也有某些暗合道妙之处。不论是名字还是名分,如果不正,不合义理的话,都不是一个好的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