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妙语连珠造句“妙语连珠造句10字…

时间:2022-12-09 22:47:5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唐朝爷爷& ampquot双卡& ampquot讲广播故事。

市民在香水部长分享关于电视的古老故事

& ampquot我家电视机买得早,主要是我大伯买了我爸和他比,把积蓄全部拿出来买了一台,那时候每天晚上周围邻居都来我家看霍元甲。

”看到天华社区乡愁故事馆里的“成都牌”电视机,市民林光碧打开了话匣子。“蜜蜂牌”缝纫机、脚踏风琴、四川省布票、成都老车站站台票,乡愁故事馆里的老物件勾起了大家的回忆,每个物件上都有捐赠者信息,简单讲述了物件背后的故事。

天华社区位于世纪城旁,这里的住户大多都是2008年后才陆续迁入,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蓉漂”青年,为了让大家了解居住的这个地方,更加融入成都的生活,乡愁故事馆应运而生。捐赠者还被邀请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给“新成都人”讲讲成都的历史和市井生活。

支持乡愁故事馆

热心市民纷纷捐出自家宝贝

万洋是乡愁故事馆的首批捐赠者,“成都牌”电视机就是来自她家。这台黑白电视机是上世纪80年代红得发紫的“老川货”,曾是成都市无线电一厂的明星产品。1988年,万洋的父亲花了420元从百货商场里买回了它,一台电视机给万洋家带来了络绎不绝的客人,邻居们天天来“蹭”电视,人多的时候还要自带板凳,拥挤的客厅成了万洋的童年记忆。

自去年5月天华社区乡愁故事馆开馆以来,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热心人的捐赠,原本计划着发动周边的居民来捐些东西,没想到很多其他社区的居民听说了这件事,主动联系捐出自己的宝贝。故事馆工作人员闫敏记得,去年年底,一位家住天仙桥北路的唐爷爷就打来电话,说要捐一台“双卡式”收音机。由于唐爷爷年纪大了,闫敏便亲自上门收。一进门就看到了收拾得一尘不染的收音机,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但收音机还能接收到频率发出清晰的声音。

唐爷爷生于1938年,是北京邮电大学的高才生,退休前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唐爷爷经常要出国跟老外打交道,1984年,他花172美元从国外买回了这台收音机,主要用于学习英语,工作之余也听听音乐,每当旋律响起,周围的邻居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这台收音机一直陪伴着唐爷爷,老人对此视如珍宝,但他决定把这件宝贝放到乡愁故事馆展出,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回顾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叔叔孃孃热情高涨

创作方言日历吸引“蓉漂”

“二回子”“清丝严缝”“提劲”,在乡愁故事馆门口挂着一本“方言日历”,每天都要解释一个方言词语,标注拼音并造句。刚开始,方言日历是由工作人员每天更新,但是没多久,社区的叔叔孃孃就来“抢戏”了,“小闫啊,这些东西我们比你懂得多嘛,不如让我们来写。”舞蹈队的吴阿姨提出了建议,闫敏马上表示欢迎。吴阿姨想了一下,拿起笔写上“归一”,闫敏还没反应过来是咋回事,吴阿姨继续在释义一栏写上“处理好,完成”,造句“交代你的事情弄归一没有?”闫敏一看不禁笑出了声。

很快,“方言日历”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娱乐,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来“创作”,为了增加互动,日历又新开办了一个栏目——“大家来造句”,这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才华横溢的居民们又开始二次创作。“这个小伙子,还长得有点称展喃”“廖老师喝了酒后就开始各种提劲”一句句妙语连珠相互“洗脑壳”,在欢笑声中大家的距离也拉近了。

“我们这边有很多企业,IBM、腾讯、地铁公司这些都在我们辖区,企业引进了很多外地的人才,他们逐渐在这儿扎根,全家都搬到了成都来。”闫敏告诉记者,每当社区搞活动,“蓉漂”们走进乡愁故事馆,都会被门口的“方言日历”吸引,觉得成都方言非常有趣,还会跟老居民学上几句地道的成都话。

刚开始,“方言日历”是写在小白板上,因为居民们太有才了,擦掉了可惜,如今“方言日历”改用纸质版,可以长久保存下来。乡愁故事馆还联系了成都地方志办公室,请专家来讲一讲老成都的故事。成都地方志办公室还捐了不少书籍,放在故事馆里让大家随意取阅,介绍推广成都文化。

记者 杜文婷 文/图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