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医学名人名言】古代名医之喻嘉言:真正的医者,以医修行于世俗

时间:2023-04-02 23:37:0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令人失望的北京城

满天乌云,压得很低。

紫禁城在昏暗的天空下显得阴森而又苍老。

在这种空旷、冷清的大背景下,一位中年人,背着行囊,黯然离开了京城,愈行愈远。

这个中年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喻嘉言。

这一年是公元1633年。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后金军队已经占领了辽东,正在蓄势待发,而内地刘宗敏、李自成已经揭竿而起,十一年后,就是这些人,将亲手结束这个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

在此之前,喻嘉言已经在京城住了三年了,他是一介书生,在四十五岁的时候被擢为副榜贡生,进入了京城的国子监,在这三年里,面对破败不堪的政局,他曾经很愤青地写下了万言书上交,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但是显然这个举动太天真了,明朝政府里的那些贪官污吏们哪儿有心思看他写的这些玩意啊,在等待了很久之后毫无结果,喻嘉言终于失望了。

在来到京城以前,觉得重整河山就是自己的责任,等着吧,我将力挽狂澜!这是读书人的共同特点,都四十几岁的人了,还怀着年轻时的梦想。

来到京城以后,才知道在这里雄心壮志不能当钱使,凭自己的这个地位,在这里连个说话的份儿都没有。

再看看那些有说话的份的大官们,却都在忙着贪污受贿,政坛一团乌黑,就在喻嘉言来到京城的前一年,连为保护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袁崇焕,都被崇祯皇帝拿刀给剁了,您说这里还有忠臣立足的地儿吗?

于是喻嘉言在四十八岁的时候,失望地离开了京城,离开了他曾经幻想着能够为救国出力的仕途。

从此,大明王朝少了一个想要报效国家的政府人才,但是却意外地为老百姓增加了一位名医。

在喻嘉言回到老家江西以后的十年里,他治疗了大量的病患,其名医之声鹊起,就在大明王朝灭亡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寓意草》,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是喻嘉言的一位老朋友,胡卣臣老先生给出版的,这位老先生当过谏议官,一心为国,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两人还希望让医学昌明一些,使老百姓更加健康,为崇祯皇帝的中兴大业效力呢,可我估计这时候可怜的崇祯皇帝,已经开始琢磨若干种自杀方法哪种最好了。

但无论如何,在这本书中,喻嘉言展示了其高超的医术,令人叹为观止。

老师之谜

实际喻嘉言是一位非常难写的医家,历史上留下的有关记载本来就不多,可恰恰就是这些不多的资料,相互之间又充满了矛盾,我经常面对着这些信息陷入茫然之中,为了给大家剥出历史的真相,我必须反复地寻找这些资料背后的内容,但是工作极其艰巨。也就是说,从现有的资料看,喻嘉言的一生充满了谜团。

比如,喻嘉言一直在考科举,在四十五岁的时候才成为副榜贡生,在京城混了三年,也就是在四十八岁的时候回家行医了,从资料上来看,他从回家行医不久就是一个绝顶的高手了,那么,大家的脑子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谜团:这位兄弟别不是天生的吧?怎么横着蹦出来就是一个名医了?也没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医的?是怎么学医的?

恰恰在这个时候,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诡异的说法,说他“少遇异人授以秘方,兼擅黄白之术”,除此之外,我目前没有见到任何其他记载。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他小的时候碰到了一位神秘的高人,传授给他秘方,而且还有炼丹之类的道家功夫。

这是一个武侠小说式的传奇故事,好比是一个小孩子,在街上走,碰到一个乞丐:“小朋友,我这里有书你要不要?”

小朋友一看,是《如来神掌》,好哇!于是就买了,修炼之下终于成为绝顶高手,最后把蛤蟆功都给打败了。

通常面对这种说法我都会嗤之以鼻的,因为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传说太多了,比如扁鹊遇到长桑君,中国人比较喜欢那种笨小孩遇到奇人传授,然后一朝成为高手的故事模式,因此操笔的文人们也愿意不遗余力地编写这样的传说。

但是对这个记载,我却相信事情大抵是这样的,因为在后来喻嘉言曾经提到过:先师在交给我医术的时候让我发誓,一定要用医术来普救众生,不可沽名钓誉。

这个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异人”的一些线索。可见,所谓的“异人”,就是一位隐居在民间的医生,但是显然这位医生很特别。

第一,他没有把自己的名字留下来,估计可能连喻嘉言都不知道这个人的真正姓名,否则以喻嘉言日后巨大的影响,彪炳一下老师的功绩是很容易的;

第二,这位老师医德高尚,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教育喻嘉言以救人为务,竟然用发誓的手段来告诉喻嘉言医德的重要性,这跟现在的学生一进医学院校的大门要先诵读《医学生誓言》有一比,只不过这位高人用了一种近乎恐吓的手段,他说如果学了医术而不去普救众生,那么老天会报复你的,会让你天打雷劈,还要断子绝孙(估计当时年纪尚幼的喻嘉言同学一定被吓哭了)。

我们现在真的没有办法知道这位老师的背景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历史人物都被掩埋在时间的黄沙之下,永远的消失了,但是我们却可以确定,曾经有这么一位老师,指引喻嘉言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并且告诉他,普救众生是最重要的,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它。

让我们来感谢这位不知名的老师吧!

但是,“异人授以秘方”中的“秘方”,又把我们的好奇心给激了起来,这位高手到底授予喻嘉言什么“秘方”呢?多么神奇啊!这个秘方的线索还能找到吗?

让我来给大家试试吧,下面是喻嘉言同学的整个成长轨迹:这位老师在教授喻嘉言医学的同时,喻嘉言同学随着年龄的长大,还要读举子业,走科举的道路,考上了贡生,然后到了京城,被晾在一旁三年,接着扛铺盖卷儿回到江西行医,结果是一举成名,行医十年后写下记录自己看病过程的《寓意草》。

这样大家看明白了吧,如果这位高人传授给了喻嘉言什么秘方,一定会在喻嘉言的诊病过程中出现的,也一定会在《寓意草》这本书里得到记载的,所以,让我们来到《寓意草》这本书中来寻找线索吧。

在将《寓意草》全部读过以后,相信大家就明白了,书中记载了许多喻嘉言治病的医案,在每个医案后面的论述中,引用最多的就是《黄帝内经》的内容,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至于用方,还用过宋朝钱乙医生的泻白散,在论述单腹胀治法的时候,还引用了一段我们熟悉的内容,喻嘉言说:在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中,许叔微说自己小时候“夜坐写文,左向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最后他自己制作了苍术丸,给治好了,怎么样?熟悉吧,我们在许叔微的故事里面见到过,原来喻嘉言也读到这些内容了!

这下真相大白了,哪有什么异人传授的“秘方”啊,原来都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如果非要说秘方,也就有几个人家许叔微给公布出来的所谓“秘方”,但是从宋朝到明朝,专利保护期早就过了。(打许叔微那会儿就给公示了)

所以这回搞清楚了,这些所谓的“异人传授秘方”说,都是些不懂医学的文人给编造的,大家都宁愿把这个事情搞得玄秘一些,但是搞得现在一些搞医史文献的人还在跟着说:喻嘉言少年遇到异人传授给他秘方,这就犯错误了,对待一个医家要严肃认真,不能往神秘了搞。

还有的医史工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不靠谱的说法,说喻嘉言是从北京回到江西以后,看到仕途无望,才愤而学医的,这显然就更玄了,因为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要从头学医,然后治病,授徒,最后还要写出一本水平很高的书,这实在是有些难度,况且喻嘉言自己在《寓意草》的序言里说得很清楚:“昌(他自己)于此道无他长,但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这充分说明他从早年就开始研究医学了,并不是中年以后才开始的。

好了,介绍够了喻嘉言同志的学习情况,该介绍他的工作经历了,让我们来看看喻嘉言到底是何方神圣,让后世交口称赞的吧。

先给各位提个醒,我们这位喻嘉言同志诊病比较有性格,大家不要被他吓到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诊病的吧。

敢立军令状的医生

这天,有位姓黄的同志,晚上过夫妻性生活的时候劳累了一些(犯房劳),然后马上又患了伤寒(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外感病),但是这位同志很有趣,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一个说法,说患了外感不用管它,到了六七天的时候自己就好了。(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这么认为)

结果是,过了十多天了,不但没好,反而忽然神昏了,浑身颤栗,手脚冷得像冰一样。

这下家里人才慌了,赶快请医生吧!

先请来一位老医生,这位诊完了脉,说:“现在四肢厥逆,这是夹色伤寒啊(过去认为房劳后患的伤寒,叫夹色伤寒,通常认为会致命),现在需要赶快用大热之药回阳救逆!”

于是开了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

这个时候,不知道哪位,把我们的喻嘉言同志也给请来了。

当喻嘉言诊完脉的时候,这温阳之药可就熬好了。

喻嘉言问:“这是什么药啊?”

老医生:“此乃温阳之药。”

喻嘉言吓坏了,说:“且慢,这个药可不能喝啊,这药用错了!”

嘿!那位老医生当时就不高兴了,用错了?你懂个什么?

患者的家属也奇怪:为什么用错了?

喻嘉言:“这个时候不能补啊,要泻!”

这下患者家属也不高兴了:这手脚都凉了,还要泻?您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尤其是黄同志的媳妇,更恼火:我老公需要补,难道我还不知道吗?!

于是坚持要服药,药已经端到患者的嘴边。

喻嘉言急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可是自己说话患者家属又不听,怎么办呢?

情急之下,喻嘉言想出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办法。

从此,历史上最可爱的医生诞生了。

喻嘉言一把拉过那位老医生。

老医生很不服:“干吗?要动手?”

喻嘉言:“动手干吗,不动手,但是,这个药一旦进入患者的口中,患者会有或生或死的变化(出生入死),实在是关系重大。”

老医生:“那又怎么样?”

喻嘉言眼睛一瞪:“怎么样?这样,我和你各立一个生死状(吾与丈各立担承),如果谁用药错了,人要是死了,要根据生死状来承担责任!”(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

这下屋子里的人全傻了,没见过这样的医生,好家伙,平生头一回!于是全都看着这二位,连患者都睁大了眼睛。

老医生尴尬地说:“我,我治疗伤寒三十多年了,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生死状!”(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甚么承担)

喻嘉言笑了:“您别怕,立一个吧,反正患者死了您也一起死。”

老医生腿都抖了:“我不立!”

喻嘉言:“立吧,您不是挺自信的吗?”

老医生已经开始准备跑路了:“说不立就不立!”

于是喻嘉言对患者家属说:“他不敢立这个生死状,那我敢立,拿纸笔来!”

患者家属知道遇见高人了,忙拦着:“别立了,我们听您的还不行吗?”

于是,喻嘉言就开了泻下的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伤寒论》中的方子,只有大黄、炙甘草、芒硝三味药,为和胃泻下之方),分量是五钱,煎成以后先喝了半碗,过了一会儿,又喝了半碗。

然后,就觉着这个患者的手脚开始暖和了,人的神智也开始清醒。

这位老医生一看,人家诊断得对啊,于是就告辞:“佩服,在下告辞。”

喻嘉言一把拉住人家:“别走啊,学着点儿。”

您说这话它气不气人,于是老医生又硬着头皮站在那儿看。

把这付药都服用完以后,患者的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开始浑身壮热(这实际是邪气有外透之机)。

大家又有些慌乱,都看着喻嘉言。

喻嘉言却笑了:“没问题,这就是要好了。”

于是又开了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证),结果是只服用了一付,患者的病就痊愈了。

哇!真是高手啊,大家掌声一片。

这个时期喻嘉言已经收了徒弟了,回到家里,徒弟忙疑惑地问他:“老师,这明明是个夹色伤寒嘛,手脚都冷了,为什么您用泻下药却能够好呢?”

喻嘉言急了:“谁教你这世界上有个夹色伤寒的?我教过你吗?”

学生低头:“我自己看书看的。”(估计看的是非法小报)

喻嘉言:“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夹色伤寒、阴证伤寒(那时候也管房劳后伤寒叫阴证伤寒,说治疗需要补阳),房劳以后患了伤寒,只不过比普通伤寒稍微重一点而已(其势不过比常较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可是这些庸医用这个词吓唬人,然后用温热之药,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下面,喻嘉言论述了近一千字,为了节省版面,我就不给大家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买本《寓意草》自己欣赏一下。

最后,喻嘉言同志做了总结,他说:“所以中医诊断学很重要,当你看到患者都脸上发暗,舌苔焦黑了(面黧舌黑),身上干枯得像柴火似的(身如枯柴),此时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一团邪火在体内燃烧着呢,阴液都快没了,还补什么阳(则阴以先尽,何阳可回耶)?所以这个时候要除去邪热,保存人体的津液,这样机体自己才能恢复生机啊,机体恢复生机,它自己就会把病邪往外排了。”

看来高手就是高手啊,不过,这才只是个开始,后面更加惊心动魄的治疗过程多着呢。

那么,在这个医案里到底喻嘉言用了什么绝招,能够一眼识破疾病的真相,从而摆脱像那个老医生那样误诊的命运呢?

告诉各位,人家喻嘉言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诊断手段,舌诊。

要知道这诊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虽然古代历来重视号脉,但是实际上谁都承认,这个脉象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也就是说很有点模糊性,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中医因为诊脉耽误事儿的多了去了,所以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这个切脉放在最后,一定要其他的三诊都进行了,最后用脉诊来验证一下。

相比之下,这舌诊可就清楚多了,舌头一伸,您能直接看到,所以特直观。

舌诊出现的比较晚,在元代才出现了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是一位姓敖的医生写的,这位大侠到底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好多人都以为这是位蒙古大夫,实际上“敖”姓是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现在我们只知道这本书当年没怎么流传,得到书的人都捂着盖着自个儿在被窝儿里偷着学,后来这事儿被明朝太医院的院长薛立斋发现了,薛院长发现各位都看的什么书啊,开的方子这么灵验,拿来一看,好啊,原来你们是用舌诊来判断病情啊,这么好的技术你们怎么能够自个儿藏着呢?应该公布给天下啊,于是就把《敖氏伤寒金镜录》贴在自己的书后面给发表了,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了,结果,这手绝活儿刚一推广,就被人家喻嘉言学来了,您没听他说吗?“面黧舌黑,身如枯柴”还用什么温阳啊,赶快泻火吧。因为这舌苔焦黑,是体内热盛的表现(现在有些吸烟的人除外),所以人家喻嘉言就没有犯错误。

看来只有掌握最新的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啊!

所以现在各位去看中医,医生都是一边手搭在您的脉上,一边告诉您:“伸舌头,让我看一下。”

但是记住,去瞧中医前,千万别喝橘子水或者咖啡什么的,否则一伸舌头那颜色能把大夫吓着,回头判断错了您自己遭罪。

各位一定看出来了,这位喻嘉言是一个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之人,为了患者,他能够置自己的利益于不顾,所以经常会做出一些大家无法想象的非常之举,这些行为甭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会让大家晕菜的。

天下有这么看病的医生吗?

比如,又有一位叫刘泰来的兄弟病了,这位才三十二岁,长得白白胖胖的,很像个富裕的小资。

他是怎么得的病呢?原来此人夏天在出大汗的时候,喜欢冲冷水澡,觉得特爽,还在风口那里睡觉,这样,体质就下降了,结果在秋天的时候被传染了疟疾,于是请了医生,医生倒是的确有两下子,在发作了三五次后,用药就把疟疾给止住了(用药截住),止是止住了,但这位患者又出现了新的症状,开始感觉胸腹胀得不得了(胀满日增),还没到半个月,再看这位,已经是肚子胀得老大,胸部也鼓鼓的,喘气特急,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大小便全都没了。

这可要命了,您想想,这大小便被堵住了它能好受得了吗?这位刘泰来兄弟此刻那是饮食不入,坐也没法儿坐,站也没法儿站,仰面躺着都不行,只能趴着,这病可就到了危急的关头。

怎么办啊?还是那句老话,请医生吧!

于是就把我们的喻嘉言同志请去了。

喻嘉言到患者家一看,已经有一个医生在那里,人家正在诊病呢,而且这家人对那个医生特重视。

那位医生是怎么判断的呢?他问:“大小便不通,服用过泻下的药了吗?”

患者家属:“服用过了,没有效果。”

“噢,原来这样。”那位医生点点头,然后很肯定地判断:“那是药力不够,应该加大药量,现在一付药用大黄二两,一次服下!”

那位刘泰来兄弟正憋得难受呢,一听用大黄二两,高兴极了:“大哥,快点儿熬药吧,我都快憋死了!”(可速煎之)

家人听了吩咐,就有那种腿快的,立刻拿了钱,跑出去抓药去了。

这边喻嘉言刚诊完脉,一听就晕了,心想现在的医生怎么都胆子这么大?这不胡来吗?看清病情了吗?就大黄二两?!

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可就说话了。

要说这位喻嘉言同志真是位猛人,我们实在是没办法。您说话嘴上搂着点儿火啊,别总是看见庸医就冲人家开炮,人家庸医也是人不是?庸医也要混饭吃啊!

我们这么想,喻嘉言同志却不管这个,只见他一把拉过那个医生:“来,我问你两个问题。”

医生还挺乐呢:“想请教什么啊,说吧,我能告诉的都告诉你。”

喻嘉言:“第一个,这个病叫什么名字?第二,你为什么这么有勇气,敢放开胆子杀人?”(此病何名,而敢放胆杀人)

得,您瞧有这么说话的吗?要是我在边上我立刻装作不认识喻嘉言同志——免得挨板砖。

当时那位医生的脸就绿了,气得嘴唇直哆嗦,话也说不利落了,硬着头皮说:“我怎么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我怎么不知道?这是伤寒肠结,用了泻下药不通,需要加大量,只有用大泻一法,什,什么叫放胆杀人(何谓放胆)?我,我要告你诽谤!我,我要告!”一边说,一边还跳,虽然没有喻嘉言个子高。

喻嘉言针锋相对地回答:“伤寒?世界上有不发热的伤寒吗?”

那个医生突然停止了跳动,张口结舌:“啊?”一下矮了半截。

喻嘉言:“伤寒发热,会导致体内津液丧失,才会大便干燥,那才可以使用下法,这个病完全是腹中之气散乱不收,是太阴脾经之虚,才会胀成这样,一虚一实,正是相反,这个时候如果使用猛药大黄,把脾胃之气给伤了,如不胀死,也会腹破!”

然后,又瞪大眼睛对那个医生说了句能把人气得上吊的话:“你为什么不能留下人家一条性命,而必须要杀死人家才感到痛快呢?”(曷不留此一命,必欲杀之为快耶)

我实在是很佩服那位医生的定力,他居然没有被气得疯掉,要是换成我,早找板砖去了,好在人家是读书人,修养不错,还说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作为回应。

这句话是这样的“吾见不到,姑已之。”这话就不给大家翻译了,因为估计那位老兄脑袋已经气昏了,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

然后,他发现自己脆弱的神经已经完全被摧毁了,于是一溜烟儿跑出了屋子,对正在趴在门缝、窗户缝偷看的诸位患者家属说:“这个人看的书多,嘴也溜,我说不过他,我走了!”(此人书多口溜,不能与争也)

然后狼狈地跑掉了。

喻嘉言微微一笑,一抬头,却突然发现患者的家属都怒目看着自己。

这帮家属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啊,心想:我们请来的医生就这么被你给轰走了,真是可恼啊!

有的家属就小声告诉别人:“医生虽然被赶走了,但是药不是去买了吗?我们照样给喝那个大黄,然后回头再把那个医生给请回来。”

愚昧啊,还把庸医当成宝贝呢。

说来也巧,正在这个时候,那个买药的人正好回来了,拎着包药,刚进院子。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我们的猛人喻嘉言同志又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瞠目结舌的举动。

只见他迅速地跑上去,一把抢过那个人手中的药,一下就给扔到旁边的水沟里去了(余从后追至,掷之沟中)。

写到这里,我那脆弱的神经也终于受不了啦,有这种医生吗?有这么干的吗?我自己愿意找庸医,我吃错了药我愿意,这还有人权吗?

您去问一百个医生一百个医生都不会这么干的:你不找我看,好啊,你爱找谁找谁,反正吃错了药别来找我就成。这应该是大家普遍的态度。

天底下只有一个人能够这么做,那就是喻嘉言。

因为在他的心里,什么都可以不顾,只有患者的生死,是一定要管的。

但是患者家属不这么想啊,有性急的都跳起来了,患者的二弟已经开始撸袖子了,多亏旁边有人拦住。

患者自己也晕了,于是就问:“他的这个药是不是合适,我们也不知道,但是你有什么办法来救我呢?”

喻嘉言让别人准备了纸笔,本着做学术论文的精神,在上面写了数十条为什么这是脾虚的原因(面辨数十条),然后在后面开出了方子:理中汤。(理中汤,《伤寒论》中用来温运脾阳的主方)

您瞧瞧,这容易吗,为了把患者从庸医的手里拉出来,竟然要费这么多的心思!

患者看完了,也觉得很合理,但还是觉得不放心,就说:“看您写的倒很清楚,不过这方子里人参、白术吃了不会更胀吗(古人有人参助胀之说,看来稍微懂点更糟糕)?不如这样吧,今天就先不服药了,等到明天看看动静再说?”

喻嘉言一听,这个气啊,好嘛,全都白讲了,嘴都讲干了。但还是按住心中火,对患者说:“您现在这个情况,还说明天(何待明日)?您肚子里的真气慢慢地散去,到今天晚上,子丑那两个时辰,阴阳交替的时候(古人认为子时阴气开始衰落,一阳始生),一定会大汗淋漓,然后眩晕,恐怕就会出事啊!(难为力矣)”

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这患者自己还想辙呢,他说:“要不这么办吧,我先准备好一付药,等到半夜的时候,真的出现了您说的那种症状,我立刻喝,来得及吗?”(待半夜果有此症,即刻服下何如)

喻嘉言差点没背过气去,瞧这患者都狡猾到什么份儿上了?可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说:“您既然把我开的药看作比老虎还可怕(既畏吾药如虎),那就只好这么办了。”

然后,喻嘉言又说:“我今天晚上就不走了,就在你的客厅里,给我一把椅子就行,我坐在这里等着,如果有什么危险,就喊我,我不会打扰你们的。”(坐待室中呼招,绝无动静)

大家一瞧,那你就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晚上,夜色深了,大厅里一片黑暗。

所有的人都散了,只有喻嘉言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

秋天的凉意袭来,没有人给他送件衣服披上。

甚至连杯水都没有。

临睡觉前路过的仆人对他投以轻视的目光。

喻嘉言靠在墙边,疲惫地坐着。

写到这里,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让我们上去劝劝他吧。

喻嘉言,你渴了吗?喝口水吧。

他摇头。

饿了吗?我这里有食物。

他摇头。

喻嘉言,你至于吗?

看你的性格,也是一条铮铮铁汉,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你给人家看病,反而倒像是你在求人家。

你去救他的命,反而要遭受这种待遇!你至于吗?

像这种愚昧的笨蛋,就让他去死吧,死了都活该!你干吗如此委屈自己呢?!

你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

黑暗中,喻嘉言慢慢地抬起头,轻声地回答道:因为,他是一条生命啊。

我晕,各位,我没法儿再劝他了,因为泪水已经把我的视线给模糊了,没办法啊,实在没法劝这个人,他心中想的、惦记的,和别人心中想的不一样啊。

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会有更多的人理解他?

第二天,天亮了,患者的儿子从内室走了出来,告诉喻嘉言说:“昨天半夜,我父亲果然大汗眩晕,赶快把你开的药喝了,也没有大的效果,只是觉得困,就睡了一会儿,现在还是肚子胀。”

喻嘉言就随着他进入内室,给患者诊脉,患者看到喻嘉言,就说:“服药以后,病势并没有增加,反而好像减少了一些,那就再服用一剂吧。”

这次,喻嘉言没有管他,直接把两付药当一付药一起给煎了,还把人参给加到了三钱(也不多啊,现在有人一开就几十克的),这付药服完以后,紧接着就又给准备了一付,里面加上了点黄连,这付药服完以后,患者就能起来了,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客厅,说:“真奇怪了,现在不那么胀了,看来不用大黄也可以啊(即不用大黄亦可耐),但是我连日没有吃东西,我觉得还是一定要用点大黄,稍微通一下大便,这样才能放心地吃下东西啊!”(必用大黄些些,略通大便,吾即放心进食矣)

喻嘉言差点把脑袋撞到墙上:“就这么和你讨论,你居然还觉得这需要泻下啊?!告诉你,你尽管吃东西,明天我一付药一定会让你泻下来!”(许以次日一剂立通大便)

患者一听,高兴了,于是就喝了些粥。

患者的二弟也很高兴:一剂药就通?看来你也想用大黄了!

第二天,患者的家属们又都来了,客厅里挤满假装关心,实则来看热闹的人。

患者从里屋走出来,让喻嘉言开方。

喻嘉言说:“现在患者大小便都不通,膀胱胀得很大(看看古人对人体解剖的认识),结果膀胱挤压住了大肠的通路,所以再怎么使劲也出不来,现在各位看我用药通膀胱之气,不去直接通大便,却让大便泻下。”

然后,开了一剂五苓散(五苓散,《伤寒论》中方子,用来治疗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药熬好了后,给患者喝下。

这药才喝下(药才入喉),患者就开始大喊:“马桶在哪里?!”

然后狂奔而去,据说泻了个痛快。(小便先出,大便随之)

大厅里的人都傻了,半天,才把张开的嘴闭上,连声称赞:看来这个医生真的是个好医生啊!

然后,这个患者的病就痊愈了。

各位发现了吧,这位喻嘉言同志的治疗水平那可真叫一个高啊,现在,问题又来了,大家同样都学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为什么就只有人家学问高,别人都怎么了?凭什么只看见人家在那里挥洒自如了?剩下的一不留神,就学成了庸医了?(或者间或客串一把庸医)

这里面一定是有原因的,现在,让我来把这个谜团解开吧。

境界,什么是境界

忘了曾经在哪里看到的,美国发生的,一个医学院毕业的新的医生刚到岗位实习,看到抢救与死亡,心灵被震撼了,自己几乎无法控制自己了,退出急诊室的门外,一位老医生看到后,对他说了一段话,让我无法忘记,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医生,一种是不用感情的,只要机械操作就可以了,把患者当作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物体来处理,按照规章操作,这样自己就不会痛苦,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医生;另外一种医生是会动感情的,会觉得患者的痛苦就在自己的身上,然后努力去解决,这种医生会很痛苦的,两种医生都是好医生,现在需要你自己来选择你会做哪种医生。

我记得我当时就被他的话给震了,感情人家外国医生也思考这个问题啊。

是的,医生的确就分这么两种,前者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医生,我们需要大部分医生都来做这一种人,在这些人里面,会出现杰出的医生。

但是,这个世界上偏偏还有后一种医生,这种医生一生是在痛苦与欢乐的交替过程中渡过的,他们在治疗的时候,不是用技术,而是用心,他们会因为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而整夜思考,他们会因为患者的痛苦而自己都痛苦不堪。

这种医生里面,会出现伟大的医生。

如果要把喻嘉言给分类的话,那么,无疑他是属于后面那种用心来治疗的医生。

很多人感慨喻嘉言的治疗技术高超,但是没有人注意他这种高超的医术是怎么来的,让我们来看看吧。

在《寓意草》这本书的序言里,喻嘉言自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对于医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验,只是从小到现在,凡是我治疗的疾病、我碰到的病患,我都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思考,甚至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和病人一样,感觉我的身体和病人的身体都化成了一体,我的心也似乎变成了患者的心,患者的那种孤独、无助,那种痛苦、呻吟,都仿佛来到了我的身上,如果患者的病很快地好了,哪怕我的脑袋和骨髓扔掉了都不觉得可惜;如果患者的病没有好,我一定会殚精竭虑地思考,甚至患者的病没好,我的身体却先憔悴了。”

这段话的原文堪称经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拿来《寓意草》拜读一下,绝对震撼人心。

他又说:“不知道的人,都说我是看书看来的这些学问,实际上这些治疗的方法都在人的心里,岂能从纸上得来呢?”(不知者,谓昌乃从纸上得之,夫活法在人,岂纸上所能与耶)

原来如此,这就是秘诀,这就是登上医学至高境界的秘诀啊!

有了这种境界的医生,在给患者诊病的时候,会竭尽心思地思考,因而犯错误的机会也就很少。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个例子让我记忆深刻,我在给人看病的时候,会经常想起它。

有一位先生叫黄咫旭,他的老婆病了。

这种病很奇怪,叫膈气,什么症状呢?就是总是痰沫上涌,从胃里返出来,这位患者从患病开始二十来天了,简直是一点饭都吃不下去,大小便也不通了,乍一看上去,跟绝症关格差不多(关格,一种绝症,上边饮食无法进入,下边大小便无法排出,现代的食道癌、尿毒症等疾病可以参照)。

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太可怕了,这么下去会死人的啊,怎么办?

不知道谁给出了个馊主意,请一位大夫来给判断一下告别的日期。(估计已经通知亲戚朋友做好准备了)

当地有一位姓施的医生,这位医生有一个绝活儿,那就是他只要一搭患者的脉,就知道这个病会不会死。

过去有这么一路医生,号称善断生死,一诊脉,就能知道这个患者会不会死,哪天死,什么时辰死。

一般情形是这样的:他手一搭脉:“这个患者,后天,冬至日,夜里子一过必死。”家属哀求,您给治治吧?回答:“不会。”您说气不气人?

于是就把这位神算施医生给请来了,施医生也不含糊,一搭脉,就很肯定地说:“此人尺脉已绝,肾气全无,脉象已经没有根,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脉已离根,顷刻当坏)然后扬长而去。

好嘛,这还不如不说呢,这一下,家里更慌了,乱作一团。(估计个别手快的人已经开始研墨准备写挽联了)

怎么办?这才有人提出,去找喻嘉言吧,听说这个医生还可以。

此时,喻嘉言在家里正在接待来访的朋友呢,他们坐在院子里,望着萧萧落叶,忧心忡忡地议论着时局。

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各地饥荒四起,老百姓是民不聊生,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在各地的战役中正在以十万计数地歼灭明军。

从立场上讲,喻嘉言似乎倾向于明朝统治者,但是,实际上他更悲叹的是老百姓的命运。

我们看医书,总会以为医生是在和我们一样的太平环境里诊病的,他们所面对的只是一个个患者,可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在喻嘉言撰写《寓意草》的这些年里,中原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旱灾、蝗灾,庄稼颗粒无收,饥民甚至出现了父子相食的惨剧。

一阵冷风吹来,喻嘉言裹紧了衣服。

这时,来请喻嘉言的人到了,喻嘉言叹了口气,对朋友说:“天下的事我们管不了啊,可是眼前的人却要救!我去去就回。”

到了患者家,诊脉后,喻嘉言倒是很奇怪:“你们怎么都那么悲伤呢?这个患者没到死的份儿上啊。”

黄咫旭先生:“得了,您就别安慰我们了,快说还能拖延多久吧?”

喻嘉言:“什么拖延多久啊?这也就是个中焦气机壅塞,导致的上焦气机不降而已,各位看我治疗,一定会逐渐转好的。”

于是开了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代赭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治疗胃虚痰阻,虚气上逆之证),但是,在开方子的时候,喻嘉言想,这个患者的尺脉察不到,如果她此时怀孕了,那我也判断不出来啊,应该把这个情况考虑在内啊,万一她此时有孕在身,我用了代赭石这种重坠之药,那恐怕胎儿就要留不住了。

您看看人家喻嘉言用的心思吧,为什么人家成为了名医?人家绝对是用心去思考,照顾到了患者各个方面的情况,我每次看到这里由衷地生出钦佩之情,这就是大医的手眼啊!

结果他就用赤石脂代替代赭石,用煨姜代替干姜,然后合上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妇人大全良方》中的方子,用来治疗脾胃气虚兼有痰饮之证),给患者喝下去了。

这药还真没白喝,下去以后,呕就开始平息了。

可是药稍微一见效,患者家属的劣根性就开始出来了,这位黄咫旭的父亲,也就是患者的老公公,看见药方里有人参,就在旁边嘟囔:“这人参好贵啊,能治好吗?治不好就别治了。”(这位老公公心够狠的)

喻嘉言听了,正色道:“您别害怕,一定能够治好,如果治不好,不但这人参钱我掏,我还愿意再赔您三十金,如果治好了,我分文不收可以了吧?”(治此不愈,愿以三十金为罚,如愈,一文不取)

这位老公公算是碰到了钉子上了,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多说的啊?于是,喻嘉言得以全心投入地治疗,他亲自给患者熬药,三天后,患者的呕逆终于止住了,又过了三天,已经开始喝粥了。

但是,从患病到现在,大便可是有几乎一个月没有通了。

跟上面的医案一样,大家都为了通大便而着急(各位千万别小瞧了这个大便啊)。

喻嘉言每次给患者诊脉,患者都特意嘱咐:“给我加点通大便的药吧。”

喻嘉言耐心地解释:“别着急,您的脾胃之气太虚了,等饮食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慢慢通的。”

患者和家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喻嘉言太不近人情了,他们哪里知道,喻嘉言是有顾忌的,因为此时如果用了当归、地黄等润肠通便的药,恐怕这些药性滞腻,会引起膈气的重新发作,如果用大黄等泻药,则如果患者有身孕的话,又会伤了胎儿。

在慎重的思考后,喻嘉言还是坚持让患者的大便自然通下。

于是他不管别人怎么催促,都坚持不给患者服用泻下之药。

又过了几天,结果正如喻嘉言所料,患者的大便自己就通下了。

再过了一个月,患者的肚子逐渐地大了起来,连患者自己都不知道,原来自己是怀孕了!

喻嘉言用缜密的思维,保护住了母子两人的平安,没有因为乱用药而伤害到胎儿。

医生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那些战场上横扫千军的大将军们威风,医生的职业素质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只有那些用心关注每一个细节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救人的、最优秀的医生。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并不是来自于他们天生的性格。

而是来自,他们对众生的爱。

在这个时代里,老天爷给人世间带来了旱灾、蝗灾、水灾,让老百姓成千上万地死去。

统治者在胡乱地统治着,让人民遭受涂炭。

外族在蚕食着中原的土地,劫掠能够占领的土地。

起义军在和官军反复地激战,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刀剑下悲惨地死去。

只有喻嘉言这样的医生,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在一个生命一个生命地去抢救。

这是非常不成比例的,那边在成千上万地死去,这边却只能一个一个地救。

似乎救人的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杀戮的速度。

但是,这些医生却没有灰心、没有叹气,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凭借着心中的信念,守护着人类生存的火种。

可是历史,却总是偏爱记录那些杀戮后的成功者。

而忽略了那些渺小的、默默的、却永不放弃地去救人的医生。

议病式的出现

喻嘉言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与庸医打交道的过程后,也经常觉得纳闷,怎么这些人总是出错啊?诊病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啊,您总是这样搁谁也受不了啊!

于是喻嘉言同志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开始仔细琢磨怎么帮这些人提高一下业务素质。

最后终于琢磨出来了,得,别人没法儿管,先拿自己的弟子开始吧,于是召集弟子们,开会!

各位弟子纷纷到场。

喻嘉言老师开始训话:“各位出师以后,看病谁都别怕麻烦,别再像以前那样靠拍脑门决定:‘就开这个药了!’然后就抬屁股走人。”

大家都莫名其妙地:“那怎么办呢?”

“怎么办?”喻嘉言老师在小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要先议病后用药!”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奇怪:“先议病?这可够新鲜的啊,什么意思呢?”

喻嘉言老师面对着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睛,开始解释:“先议病,就是在诊完了脉以后,先别急着给人家开药,要先自己仔细思考,然后给人家把病讲清楚,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得的,您的体质是什么样的,现在问题在哪儿,如何治疗,用的什么法,使的什么药,会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要先给人家讲清楚,然后再给人家下方子开药,经过这样仔细的思考,就会保证大家少走弯路。”

瞧人家喻嘉言想的,多仔细,现在大家评价,说喻嘉言的这种理念今天都不过时,不但不过时,还值得我们学习呢。

弟子们明白了,准备散会:“好的老师,我们遵照执行。”

喻嘉言喊住大家:“别急,还有呢!”

“还有什么?”

喻嘉言说了:“这么做还不够完备,还要写下一个议病式。”

“天哪?什么叫议病式?”

您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个议病式,喻嘉言的这个议病式一提出,可不得了啦!有分教,从此,中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病历格式诞生了!

喻嘉言说:“接诊一个患者,您要先写下接诊的年、月、日、地点,还要记录患者的年龄、体形(连胖瘦都要记录,还有个子的高矮)、肤色、皮肤的枯燥或者润泽、说话声音的清浊、说话声音的长短、情绪如何、什么时候发病的、服用药物的历史、以前服药的效果、病情白天重还是晚上重、身上寒热如何、饮食如何、大小便如何”等等。

顺便插上一句,这个病历的格式绝对在今天都不过时(当然,除了里面没有西医的内容),而且其中有些内容甚至比今天的更加完善,比如,关于患者说话声音状态的,一般情况下今天就不记录了,但是实际上这个闻诊(是用耳朵听的,不是用鼻子的那个闻)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现代研究认为说话的声音的确是诊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澳门大学就研究出来一个声音诊断仪,录下声音后经过分析,居然和我们用其他方法诊断得到的结论几乎相同,这个仪器我参观过,当时令我感慨万千。

“这回内容可真够多的了!”弟子们纷纷想。

喻嘉言老师用粉笔头打醒了一个有点走神的弟子,然后很耐心地告诉大家:“别急,还不够!”

“啊?”

“你为什么要写下接诊的年份啊,为的是你要了解患者患病那年的天干地支,所以要标注上该年的运气(别误会,不是我们说的好运气的运气,而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天体运行导致的气候大格局变化的理论);为什么要写下月份啊?那是要记录春夏秋冬四季对患者发病的影响,这也要写下来;为什么要写下接诊的地点啊?那是要考虑到地理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的影响,要记录下来”等等,喻嘉言老师规定的那叫一个多啊,我就不给您细说了,以下省略若干行。

弟子们心想:如此详细,这回总该可以了吧?

喻嘉言老师脸一板:“告诉你们,这还不够!”

弟子们都晕了:“我的天啊?还有什么?”

喻嘉言规定道:“你们在开方子之前还要写下用的是什么方子,根据什么组方的,方子中的药都是什么性味的,要用来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够见效,什么时候能够痊愈,都要事先写下来。”

最后,喻嘉言老师望着同学们惊愕的眼睛,做了训话:“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要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否则就会耽误患者,你自己也会成为你们最痛恨的庸医!好了,散会!”

多亏当时政府工作一团糟,否则如果真的按照喻嘉言的这个格式来要求医生了,那就坏了,可以想见,一半的医生该立马关门,回家赶快报名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重新学习去了,因为没点儿水平根本就写不出来那么多的分析。

应该说,现在也可能做不到这些了,很多医生会说如果写这么多内容,那我们一天就甭看病了,光在那填表了,现在有的医生一上午要看几十个患者,平均十来分钟一个,根本就没有时间来问这些内容。

但是,我们却不能不知道这些内容,如果有一天,中医的诊疗环境改善了,诊室外面有像国外的诊所那种专门接诊的人员了,那就可以让接诊人员先把这些内容填上了,留下最关键的内容,进去由医生自己填。

另外,比如服我的药什么时间见效,见到什么效果,这个现在医生一般都不说了,怕没达到效果人家跟你打官司,可是古代好的医生是一定要说的,人家手下有谱儿,甚至有的情况下把这个作为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标准。

这些标准,虽然在当时无法全部推广,但是喻嘉言要求自己的学生们都要这么做,而且把这个规定写进了《寓意草》的开篇,作为规范。

一片痴心对患者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清楚了喻嘉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性情中人,对待患者满腔热忱,对待技术不好的医生很不客气,也正是由于他这样,估计他当时也得罪了不少人。

这个内容在文献里并没有记载,但是明摆着的,他那种不给人家留面子的行为方式,一定会让很多人怀恨在心的,这些人在患者背后不定都说什么呢!

由于他此时还没有真正地悟道,结果是喻嘉言在这方面吃了很多的亏,在若干年以后,当他懂得了真正的医道的时候,他才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大家,此时,他不过是一个心怀慈悲、技术高超的医生而已。

真正的大家,是不但自己境界高远,水平高超,还能让周围的人都受到感染,并能够把学问传播下去。

此时的喻嘉言,由于自己性格等原因,不但不能感染别人,往往还会到处受阻。

比如,有这么一位刘筠枝老爷子,有点儿钱,但是有句话说叫男人有钱就学坏,搁古代也这样,这位老爷子都七十多岁了,还找女孩子,非常英勇地坚持频繁的性生活,用喻嘉言的话说是:“御女不辍”,这么长此以往,身体可就没那么健康了,夏天的一日,身体感觉不大舒服,就请了个医生,结果这个医生判断是伤暑,于是就开了一些清暑的药,有香薷、黄柏、石膏、知母、滑石、车前、木通,估计是量也没少开,结果药服下去以后,立刻就感到体力不支,倒在了床上。

当第二天把喻嘉言请来的时候,喻嘉言一看,这位刘老爷子身上、脖子都僵硬了,舌头也硬了,嗓子也哑了,喻嘉言判断,已经属于病危状态了。

喻嘉言说:“这个绝对是服错了药导致的,但是只隔了一天,还可以挽回,现在我开方子,马上服用,一定能把他救回来!”

于是开了附子、干姜、人参、白术各五钱,甘草三钱,让他们去买,结果是这几个儿子反而犹豫不决,小声嘀咕:“这药能行吗?”

喻嘉言一看等你们几个决定了,这位刘老爷子就该西天报到去了,于是就自己去掏钱买的药,然后自己亲自把药熬好(余忙取药自煎)。

每次看到这我都感慨,这帮人怎么就不知道自己身在福中呢?现在我们要是碰到一位这样的医生该多好!

结果那几个笨蛋儿子还是犹豫不决,最后商量先喝这个药的四分之一,看看效果怎么样。(这个方子的四分之一,量已经非常小了)

喻嘉言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可是还没等喻嘉言往里送药呢,前面那个医生又来了。

我始终很奇怪那个医生到底是使了什么法术,让这家人这么相信他,他在进入内室以后,在里面耽搁了很久,就是反复阻拦不让服用喻嘉言这个药。

喻嘉言这个时候就又控制不住自己了,进去当面痛斥了那个医生(余面辱其医),估计是发了很大的脾气,然后亲自监督,让患者服用那四分之一的汤药。

药服下去以后,没多久,这位刘老爷子就大呕一声,然后就醒了,而且还能说话,只是声音发颤,喊了诸位笨蛋儿子的乳名,还说“适才见州官回”。

别人问:“认识这个医生是谁吗?”

刘老爷子回答:“江西喻。”(可见他以前就认识喻嘉言)

说完,还知道抬手给喻嘉言作了个揖。(遂抬手一拱)

然后又说:“门缝有风来,塞塞。”

喻嘉言一看机不可失,一会儿这帮人不定又怎么想了呢,于是赶快拿来了剩下的四分之三的药,想给老头喝下去。

这个时候,刘老爷子的这帮亲戚就开始劝喻嘉言回去,还准备了轿子,让喻嘉言马上就回去休息吧。

喻嘉言说:“让我把药给他喝了吧!”

大家说:“不急,您先回去,或者明天我们再去请您,成吗?”

喻嘉言后来分析道:“其意中必惧吾之面折医辈耳。”也就是说怕喻嘉言再继续骂其他的医生。

结果喻嘉言没有办法,只好被人家给劝走了。

第二天当然没有人来请他。

又过了一天,听说刘老爷子在服用了别的医生的药后,嗓子又哑了,神智也昏聩了,然后当天就死了。

喻嘉言在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悲愤不已,明明是可以救活的人,自己却偏偏失去了救人的机会,难道世上的人真的不知好歹吗?

整个一个晚上,喻嘉言都在叹气中渡过。

这么看来,喻嘉言这个人性格太直爽了,有的时候该圆滑点的时候他却无法忍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不会包装自己了,结果有时好心反而让别人无法接受。

从《寓意草》中来看,虽然他这一时期治疗好了不少病证,但是,像上面那个事情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也很多。

心,彻底地凉了

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干部姓顾,他的两个儿子种水痘,那个时期水痘疫苗的灭活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这是有风险的。

其中一位顾公子的水痘先出,请了位医生来看,这位医生一看,这水痘长得很漂亮,“明润可爱”,就立马开始逢迎这位顾干部,这位的嘴那叫一个甜,说这是“状元痘”,吉利,真够会说话的,可这医生要是跟马屁精画等号,各位知道就一定要坏事了。

喻嘉言一看,什么状元痘啊?这不是分明有毒气要往外发吗?这时千万不要用痘科套方,那一定会危险啊,他可不会什么溜须拍马,于是就直言对顾干部说这是个危证,要服自己的药。

估计是顾干部被那位捧晕了,毫不为喻嘉言的话所动,没理喻嘉言,然后就出门,和其他干部一起,到街上去挨家普查受灾情况去了(挨户查赈饥民)。

这要是一般医生也就算了,可是喻嘉言却没有放弃,他又跑到顾干部的亲戚家,像人家游说,劝人家上街去找顾干部,那位亲戚一听,是吗?有这事儿?于是就真的上街找顾干部去了。

这边喻嘉言回到家也没闲着,自己又动笔,写了一封信给顾干部,这封信写的是“其辞激切,不避嫌疑”,估计是该用的狠词都用上了。

傍晚,一个顾干部家的仆人带来了一封信,这位仆人把信往桌子上一扔,“忿忿而去”,估计是心想:这个医生太麻烦了,害的我跑这么远的腿。

喻嘉言打开信,原来是顾干部让他开方,于是他就开了个方子,让自己的书童送去。

书童很不情愿,就跟喻嘉言说:“你一天之内,跑到人家顾干部的家里三四次,人家不待见你,你自己不觉得羞辱吗?”(是自忘其耻辱矣)

喻嘉言长叹一口气,说:“我岂是不自爱的人啊(余岂不自爱),可是如果有能救活人的机会,我怎么能不去争取呢?”

于是就不用书童去(估计是使唤不动那位自爱的书童了),他自己亲自跑去顾府。

结果到那里,夜已经晚了,大门都关了,他只好把信给了看门人,让明天早晨送进。

然后自己摸黑,走了五六里地,返回了住处。(余暗地独行,行返六里)

第二天又托那位亲戚劝说顾干部,结果得到的回答是:“既然是状元痘,就不用那么麻烦地治疗了。”(既是状元痘,何必服药耶?)

此后喻嘉言几次想去这位顾干部家,都没有成功。

过了几天,喻嘉言早晨起来正在院子里洗脸。

那天天气还不错,早起的鸟儿到处在鸣唱。

晨光从树梢斜斜射下,带着橙色,布满了院落。

有个朋友进来,告诉了喻嘉言一个最新的消息:顾干部家的两个公子,在服用了那个医生的药后,都死了。

喻嘉言瞬间觉得天地暗了下来,鸟儿的鸣唱也变成了聒噪。

他用擦脸巾遮住脸,怕让人看见流下的泪水。

为什么?为什么我的一片良苦用心会被人拒绝?为什么奸佞的小人却会被用?!

喻嘉言痛苦地思考,可是却无法得出答案。

类似的事情不断地发生,让喻嘉言真正地陷入了痛苦之中。

他在寻求着解决之道。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患者?还是自己?

这些痛苦的问题一直缠绕着他,让他夜不成寐。

他的思想,正在寻求进入更高的境界,但是,此刻还没有找到机会。

在这个时期,喻嘉言有时会长时间地站在城边的高地上,有时会木然地在繁华的街市上漫无目的地行走,有时会写着东西,却莫名其妙地停下了笔。

他在苦苦地思索,什么,是真正的医道?

青灯古寺中的顿悟

这个时候,就是在《寓意草》出版以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公元1644年正月(即《寓意草》出版的第二年),李自成发兵东征,在三月份就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大明王朝宣布灭亡。

就在当年四月,清军入关,攻陷北京,十月顺治登基。

然后清军挥师南下,就在公元1645年,先是在四月,清兵对扬州进行了十天的屠城,杀死居民数十万,史称“扬州十日”;八月,对江阴进行了三日屠城,杀死居民十七万;七月至八月,清兵对嘉定进行了三次屠城,杀死居民二十万,史称“嘉定三屠”。

也就是在当年,清军攻破了江西豫章(现在的南昌)。

就在疯狂地镇压各地反抗的同时,清政府命令全民剃头。

就是剃成那种很搞怪的瓜瓢头,我现在已经被各个歌颂康熙乾隆皇帝的电视剧搞得很适应了,在刚看到这个发型的时候其实是很诧异的。

当时的老百姓也是这样,很不情愿自己也被搞成这种前卫的造型。

但是清政府推广这种时尚的决心很大,他们的推广方案是:你不剃这种发型,就剃你整个的头,你剃这种发型,就留着你的头。

这是一种你没法儿拒绝的推广方案,广告费用很低,贴几张告示即可,但广告回报率却几乎是百分之百,所以,几乎大部分人很快就都变成了愣头青。

但是,还有一少部分人躲过了这一次声势浩大的发型浪潮。

他们也剃头了,但是,却采取的另外一种方式。

豫章城南,百福寺。

香火缭绕,钟声悠扬。

这天,来了一位汉人。

他向主持法师提出要出家。

这个人就是喻嘉言。

此时的喻嘉言,几乎是万念俱灰,他对政府的失望,对老百姓生灵遭受涂炭的悲愤,对自己行医思想的无法执行,都把他逼上了无法解脱的地步,这些内容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从种种迹象中却可以分析出来,他在晚年写的《会讲温证语录辞》中说他自己:“余中岁弃家逃禅”,这个“逃”字就透露了他当时的心境。

虽然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现在把这个事情揭示出来,是希望大家了解,人生总是要经过从痛苦,到蜕变,最后到升华这样的阶段的,无论你是谁,即便像喻嘉言这样的高手,也竟然是在中年以后才有此历练的。

另外一个喻嘉言进入佛门的原因,可能和当时顺治皇帝征召他进京有关。

顺治皇帝入主中原后,马上下令各地把有名望的人才上报,然后征召一些人进京,授予官职,这其中就包括喻嘉言,但是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因此,出家也是一个很好的拒绝方式。

其实主持又何尝不知道喻嘉言是何许人也?

于是,他大开方便之门,不但收了喻嘉言进入佛门,还允许他可以自己攻读医书。

这样在清静的佛门中,喻嘉言得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思考自己的方向。

至此,喻嘉言的人生历程进入了一个修整阶段,他将在这里脱胎换骨,最终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代大师。

并且,获得真正的医道。

青灯古寺。

在诵经的声音中,喻嘉言的心思开始安静了下来。

他在学习佛学思想的过程中,开始参悟世间的道理。

他为了让自己能够终生修炼,喻嘉言采取了众多苦行方式中的一种,他自己说是“不倒睡卧”,佛家的术语是“不倒单”,就是在睡觉的时候不躺下睡觉,而是打坐,从此他坚持这个苦行方式一直到去世,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喻嘉言都是坐着睡觉的。

各位千万别跟他学,这种修炼方式是有技巧的,普通人这么做是会吐血的。

佛学是一门大慈悲的学问。

当年释迦牟尼曾经感慨,人世间为何有如此多的痛苦,如何才能解脱?

于是历经艰辛,创造了佛教。

千百年来,它不知使多少人的心境得以平静,多少人忘记了暂时的痛苦。

我在没有读《金刚经》以前,以为这是讲如何刚强的经典,因为它的名字太强大了,等到读了,才知道它只是在告诉世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可能是空的,也可能是不空的,不要太在意了,为什么呢?比如我手中的电脑,它现在不是空的,但是过五亿年以后,它只是一些分子或者原子了,它可能早已被组成其他的事物了,可能其中的部分原子进入了一个人体,又成为一个人的部分了,所以,这个电脑只是暂时叫它的名字为电脑,从某种程度上,它又不是电脑,它是一些物质暂时聚合而成的一个现象而已。

所以,《金刚经》告诉你别太执著于现在的一些事情了,比如愤怒,那绝对是假象,转眼就会消失的,有了这种意念,那么就没有人能够摧毁你了,连金刚都不能(的确不能,因为金刚自己也是虚幻,它在高热下就会变成二氧化碳的),因为你自己已经把自己放下了。

因此,佛学思想中,讲究一切都要在心中把它放下,当你在自己的心中有所改变的时候,你再看外面的世界,它也会改变的。

心里总是有疙瘩的朋友可以仔细想想这个事情。

落叶从附近高大的树上飘下,在寺院宽阔的院子里被风吹来吹去。

喻嘉言穿着僧衣,站在院子里,深深地沉思着。

一些信众在香炉前膜拜着佛祖。

香火缭绕,青烟袅袅。

突然,仿佛是灵光一闪,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喻嘉言逐渐明白了,原来,治人要先治心啊!

一个人的心如果没有端正,那么你可能都没有机会给他治疗,或者是暂时治疗好了,可是由于他的心仍然有问题,那么这个疾病会再次出现的。

比如,一个人容易愤怒,并因此而患病,你可能用药暂时给他调理好了,但是他仍经常愤怒,那么过几天他就会旧病复发的,这个时候真正的高手,会用药与治心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康复了以后不再复发。

因此,要治病与治心同时进行,这才是更高的境界啊!

下雪了,江西的雪是很难得的,薄薄的一层,洁白晶莹。

经堂里,主持在给众信徒讲经。

这些本来是各阶层的百姓,思想杂乱不一,但是在听到了这种讲述如何“放下”的理论以后,竟然慢慢地,开始变得平和了,遇到事情也不那么的在意了。

喻嘉言从他们一张张平静的脸上,看到了内心改变的力量。

原来是这样的啊,原来道理是要这么讲的啊!

你没有机会把道理这样讲,大家当然不知道,在他们患了病的时候,人的心是慌乱的,当然就更无法像平时那样做出最好的选择,你不能责怪病人和家属啊,只能责怪自己没有像这样把道理讲给人家听!

而佛教就是在这样的讲经的过程中,把平静的心态传递给了一个又一个的世人。

医学的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讲呢?

喻嘉言的心中开始豁然开朗起来。

其实,喻嘉言本来就已经是个高人了,他有高超的医术,有慈悲心肠,只是这两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组合形式,他需要一个思想境界上的平台,将这两种东西承载起来,现在,这个平台终于找到了,他终于获得了境界上的提升,从此,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诞生了!

一个叫钱谦益的朋友

几年以后,喻嘉言蓄发下山,重新走进了世间。

从此,一个崭新的喻嘉言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阶段!

在喻嘉言下山后,先是到了江西的靖安县行医,因为此时他的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喻嘉言自己也一辈子没有结婚,他只有一个姐姐嫁到了靖安县一个姓舒的人家,于是喻嘉言就来到了姐姐住的地方。

此时的喻嘉言已经达到了医学的至高境界,不再像以前那样浮躁,而是强调治病与调心并重,因此获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靖安县志》用了一个很生动的细节来记载当时的盛况,它说喻嘉言家“户外之履常满焉”,也就是说门外摆满了进屋的患者和家属的鞋,估计蔚为壮观的。

这种治病与治心的方法现在我们已经不大讲了,或者把一部分活儿干脆推给心理医生了,现在您在看病的时候如果见哪个医生给您瞧完病,还跟您推荐佛教思想,估计您的心里会犯嘀咕的。

但是日本人学去了,前些日子碰到了一个日本体检医院的院长,他说在日本,在体检以后,除了正常的体检数据外,还会根据心理学量表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如果是过分关注于工作,压力太大的人,就给他推荐佛家思想;如果是很消积的人,就推荐给他儒家思想;如果是杂乱无章,对自己的身体很不在意的人,就给他推荐道家思想,这样下来,各得其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多说一句,由于这些体检工作做得好,日本近些年在医疗经费投入下降的情况下,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却也在不断下降,这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我们国家似乎有点失控了),所以有个网友说,日本的医生到中国吓了一跳,这么严重的病在日本早就不存在了!原因是在萌芽阶段就消除了。

在靖安行医若干年后,喻嘉言接到了来自常熟的一个当时著名人物的邀请,这位著名人物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是何许人也?

此人还不得不讲,因为后来他与喻嘉言的关系太密切了。

这位老兄是个大才子,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曾经官至礼部尚书,明末的时候是东林党人的首领,当时东南称为“文宗”,此人前期深得众望,但行事亦常离经叛道,曾经做过的最不靠谱的一件事情是,在近六十岁高龄的时候,迎娶了当时秦淮名妓中的头牌柳如是做夫人,显然这位柳如是非常的出名,连我手中的电脑在打“钱谦益”的时候都要重新组词,而打“柳如是”则顺利出现,可见她影响之大。据说她不但容貌出众,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词填得那叫一个好,在挂牌出台的时候超红,许多大家公子都争相预订。至于她为什么要嫁给一个老头子谁也搞不清楚。

当时许多学人都觉得钱谦益娶一个妓女做正房,太给读书人丢脸,尤其过分的是,在娶亲的时候还弄了一条漂亮的大船,招摇之极,搞得两岸的读书人纷纷向河里扔板砖。

但是清兵来的时候,情况却变了。柳如是天天劝钱谦益以身殉国。

钱谦益很尴尬:怎么碰上这么个夫人,真是有苦难言啊,但也只好故意做出大男子汉的样子。

于是有一天,两人盛装划船来到湖中,准备很严肃地投湖殉国,结果历史上最搞笑的场景出现了,只见钱谦益用手在水中探了探,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这水太冷了,怎么跳啊。”于是就不愿意跳了,倒是这位柳如是,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里,好在立刻有人把她救了上来,没死成。

清兵来了,钱谦益就投降了,文献记载他还献了许多古玩给清朝将领。

柳如是估计是感觉很不爽。然后清朝让钱谦益到京城去做官,柳如是穿着一身白衣服送行。钱谦益到了京城,被清政府给耍了,只给了他一个极小的官职,于是他又很失意地回到了常熟。

他请喻嘉言到常熟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喻嘉言到了常熟不久,这位老兄还真的出事了,而且患的还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疾病。

起因是这位老兄受人家邀请去喝酒,结果喝完以后,在回来的路上,这帮轿夫在路过迎恩桥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把这位学究给从轿子上颠出来了,跌倒了地上,结果起来后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就是躺着还可以,只要一站着,眼睛就向上翻,同时头往地上扎。

这病把柳如是给吓坏了,请来诸位医生,这些医生一看,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

于是赶紧去找喻嘉言,此时喻嘉言到外郡去给人瞧病去了,听说后赶紧走了几天的路才返回来。

此时的喻嘉言治病已是天马行空,信手拈来,他用了一个很奇怪的方法治疗这个病。

他看到这个症状后,就很有把握地说:“没问题,很容易就可以治愈。”

啊?大家都不相信。

喻嘉言说了,要是治疗,我一个人可不行,需要八个身强力壮的轿夫,于是从府中选来八个人,然后喻嘉言让备酒菜,给这些人大吃一顿。

柳如是都晕了,心想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找这帮人狂吃,跟治病有什么关系啊?

可既然这位喻嘉言先生是老公请来的,遵照执行吧。

等这八位吃饱了,喝得了,喻嘉言让他们分别站在院子的四个角落那里。

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道喻嘉言要干什么。

喻嘉言让其中的两个人,架着钱谦益的胳膊,从院子的一个角跑到另一个角,然后接力,另外两个壮汉架过去,接着跑,又到另一个角落。

喻嘉言在旁边不断地催促:快!加快!

柳如是差点没晕过去:天哪,这是运动会啊!这是奥林匹克啊!这跟治病有关系吗?

再看那位钱谦益老兄,也是痛苦不堪,直喊停,可是喻嘉言告诉大家:继续!

于是就这么一圈又一圈地跑着,钱府上下都很兴奋,纷纷前来观看这场表演赛。

轿夫们在喻嘉言的敦促下,越跑越快。

最后,喻嘉言终于下达了命令:停!

轿夫们都累晕了,钱谦益也很愤怒地走过来:兄弟你也太不够意思了,这不是让我当众出丑吗!

然后他发现大家都瞪着自己,怎么了?我有什么好看的?

大家都用手指他的眼睛。

钱谦益这才注意到,咦?我的眼睛怎么不向上翻了?也不栽倒了?

高人啊!这是什么治疗方法啊!

从此钱谦益对喻嘉言终生服膺,称他为“圣医”,直到喻嘉言去世后,还把喻嘉言当作神仙给供奉起来。

这些在场的医生也极其好奇,在上前祝贺的同时,也顺便问问,这到底为什么啊?

喻嘉言的解释是:在跌倒的时候肝脏的叶片折叠了,现在给“抖擞经络”,同时把肝叶给抖搂开,令木气调达就可以了。

这个解释现在看上去当然很费解了,但是古代确实有很多这样的解释。

其实,这是蒙古医生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蒙古部落中,经常有骑马从马上跌下的情况,他们的医生总结出了一种奇怪但有效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是众人骑马,将患者在各个人之间来回地抛(别再掉下去就行了),然后这个患者就会好的。

在清朝,清宫太医院里的外科都是蒙古医生来操作的,因此在清宫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这说明此种治疗方法非但不是虚构,而且还很有效果,只是现在因为机理不明,大家不大敢用罢了。

从此以后,喻嘉言就经常出入钱谦益家,而且还自己盖了房子,在常熟居住了下来。

这里面有一个谜团,那就是喻嘉言在江西姐姐家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这位钱谦益一招呼,他就来到了常熟,而且还在这里居住直到去世,这个常熟有什么吸引他的呢?

开门办学

原来喻嘉言这样做,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传播医学理论。

喻嘉言在寺院的修行中已经悟到,不能像以前那样自己一个人仅仅是埋头看病了,医学的道理必须讲出来,让其他的医生知道,让老百姓知道,就像佛教的传法一样,要加大传播的力量,让所有的人水平同时提高,这才是正道。

用喻嘉言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

但是,如果要做这样的事情,在江西是不大适合的,因为当年江西的信息还是比较闭塞的,而常熟一带文化基础比较好,而且有钱谦益这样的大文人给打好了人脉基础,相信做起事来会容易得多。

因此喻嘉言选择了来到常熟开始他的新事业。

他的新事业就是,开门办学,广招门徒。

这在当时可绝对是一件新鲜事儿,为什么呢?因为中医传授知识,历来都是一个师父带那么几个徒弟,也不正经地讲什么课,就是给你几本书,让你晚上背,然后白天跟师父出诊,碰上愿意讲的师父还能问问,师父给指点几句,碰上那不爱说话的师父,人家都不愿意搭理你,这边瞧着病呢,您问师父:“师父,您这里为什么要用熟地啊?”师父头都不抬地回答:“自己琢磨!”您说,这能学到多少东西啊?所以,经常是跟了师父几年了,心里还一片茫然呢。

喻嘉言现在可不这么想了,他希望的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医学的道理才好呢,在生命面前,有什么可保守的啊?有什么可保密的啊?

于是,他采取了佛教讲经的方式,让很多学生坐在下面,他在上面弄一个讲台,自己在讲台前面讲(不知道当年有没有黑板),然后用自己写的书做教材,学生们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同时还可以提问(好多提问的内容现在都可以看到),然后喻嘉言回答(现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回答的情况都少见)。

天哪,这不就是现在医学院上课的方式吗?

是的,各位记住,现在公认喻嘉言是中医界第一个采用课堂式教学的人,也就是说,喻嘉言老师办的中医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医学院,现在的中医培训班、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形式都是从人家喻嘉言那里开始的!

要说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模式和佛教的讲经有什么联系,您可能不大相信,但是从源头上来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喻嘉言老师当时在学校里被称为“上堂师”,估计和现在称呼的教授差不多,从文献上来看,他显然还请了当时一些其他名家来给讲课,这叫“会讲”,比如在《尚论后篇》的“上堂师嘉言老人第三会语录”中,喻嘉言提到“诸公会讲,大举温证,以建当世赤帜”,可见当时他举办了一些规模不明的温病学术思想研讨会给学生们听(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形成,就是在喻嘉言的影响下开始的,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而且这种学术会议好像还不止开了一届,似乎是经常举行。

您该吃惊了,这位喻嘉言搞出了中医第一个完善的病历模式,又办了中医第一个学习的课堂,又搞了中医的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这个历史上应该记录一下,意义重大,现在整天开研讨会的朋友应该感谢人家),又给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形成开了个头,这位喻嘉言教授很不简单啊!

没错,这些内容里面搞出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对中医有很大的贡献了,可这位高人喻教授一下子搞出了若干个,这可不是一般的猛啊。

显然,当时的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同学们经常提问,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现在的《尚论后篇》这本书里就记载了一位从杭州来的叫做“程云来”的同学的提问,他就《伤寒论》中自己搞不懂的十六个问题进行了提问,然后喻嘉言教授很认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些回答的最后,喻嘉言教授对这个同学居然看出来王叔和同志的错误而大加赞赏(王叔和,西晋医学家,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喻嘉言教授对他很有意见,认为他整理得不好),喻教授认为该同学“具过人之识矣”,然后用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句子“敬服!”来结束了这次回答。

“敬服!”这是老师对学生说的话吗?您见过现在哪位教授在听说您有什么创见的时候说过“尊敬而又佩服”吗?喻嘉言教授的这个行为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一跳三尺高,压不住火头的意气用事之人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位胸襟开阔,境界高远的大师了,在这种大师的眼里,没有谁会超过我,我会嫉妒谁这种问题,他们想的只是如何让所有的人都尽快地提升到这个高度,尽快地拥有和他一样的学识。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真正的大师,都谦虚而又和蔼,他们会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他们想的是如何使学问传承下去,如何使各位都变成大师,这和一般那种小专家捂着盖着自己那点经验方有着天地之别。

温病思想的萌芽

在这种活跃的学术气氛下,新的思潮不断涌现,当然,主要的贡献者还是我们的喻嘉言教授,喻教授本来就对《伤寒论》有着很深入的研究,我们在讲述《寓意草》中的医案时就发现,他使用的方药主要是仲景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喻嘉言可以算作是经方大家了。

但是,他在对当时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版本进行研究时,却发现了一些编次上的问题,这个问题较喻嘉言稍微早一点的医家方有执已经提出来了,喻嘉言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伤寒论》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的竹简已经都散乱了,王叔和在把这些散乱的竹简整理到一起时,好多地方给排错了(这让人冷汗直冒),应该按照仲景方子中显示出的法则,把这些错简再给排列一下,这就是《伤寒论》研究史上著名的“错简派”,此派影响甚大,后世的许多医家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研究《伤寒论》的。

为了更好地给同学们讲述这个理论,喻嘉言教授把这个思想整理了一下,写成了两本书:《尚论篇》四卷、《尚论后篇》四卷,作为教材,发给同学们学习。

虽然此时的喻嘉言已经心境平和了,但是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显得激动了一点,对王叔和同志说了些过头话,他说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是“碎剪美锦,缀以败絮,盲瞽后世,无由复睹黼黻之华”等等。当然,在喻嘉言教授晚年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自己做了深刻的检讨,向王叔和同志做了道歉。

在这两本书中,如何使用《伤寒论》中的方子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毕竟经方俱在,大家按照自己的心得去使用就可以了,这两本书中最为重要的,是喻嘉言教授突出地讲述了温病的思想。

温病?什么是温病?

现在的中医对外感病的治疗分为两大派,一个是伤寒派,他们认为仲景论述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伤寒方可以治疗一切外感病;另一派就是温病学派,他们认为仲景只是讲了寒邪侵袭人体的情况,世界上还有一种寒邪之外的温热之邪,这种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治疗方法与伤寒是不一样的,这一学派到了清朝逐渐发展成熟了,现在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治疗外感病的各个领域,这个温病学派的出现,是中医学说进步的表现。

那些说中医从来都没有进步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医理论在历代医家的艰苦努力下,一直在不断地完善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那么温病理论是怎么出现的呢?这里面就有我们喻嘉言教授的一份功劳,喻教授提出温疫之邪由口鼻而入(一开始温病是和瘟疫在理论上联系在一起的),直入中道,流布三焦,对于上、中、下三焦要分别施治,这是温病三焦辨证的开始,后世在吴鞠通的完善下,就形成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理论;喻嘉言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深浅程度的问题,他认为病邪侵入人体是按照由浅入深的步骤进行的,是有一个次序的问题的,这个观点后来在叶天士那里就形成了卫气营血理论。

看到了吧,为什么我写中医故事要写人家喻嘉言一笔啊,没办法,躲不过去啊,人家确实有贡献啊!在这么多个领域开了中医的先河,这岂是一般人所能为之!

给穷人炼银子

当然,除了办学之外,看病还是需要的,而且喻嘉言此刻已经是名满天下了,找他看病的人绝不会少,因此在诊病和办学传授学问这双重压力下,喻嘉言的工作强度应该是非常大的。

但是在这种忙碌中,喻嘉言还要抽出时间来炼丹。

炼丹?那不是求长生不老的那帮人干的事儿吗?难道大医家喻嘉言也信这个?

喻嘉言当然不信,他炼丹自有他的目的。

我们前面说过,喻嘉言小的时候遇到过一个高人,教给他医术,同时还有黄白之术,什么是黄白之术呢?就是炼丹,但不是炼长生不老的仙丹,而是炼一种奇怪的东西,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

要说这炼丹真是一项奇怪的运动,原来的目的是长生不老,随着配方的越来越复杂,长生不老的目的没有达到,却产生了一些古怪的东西,比如轰的一声产生了火药;随便在豆浆里一点,又产生了奇怪的化学反应,出现了豆腐;最厉害的,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居然炼出了跟黄金相似的东西,这东西怎么看上去都和黄金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何种合金),还有和银子一样的东西(也可能就是直接从银矿里提取出白银来),古代文献记载说西汉后期,黄金的数量剧增,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后世怀疑都是炼出来的。

喻嘉言会的黄白之术就是炼这种东西。

那喻嘉言炼这种东西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他也想发财?

原来,喻嘉言是为了贫困的百姓,传说喻嘉言也不经常炼,炼的时候都让别人躲开,自己操作,而且每次只炼十金,或二十金。

炼好了以后干什么呢?他就把这些银子放在旁边,等诊病的时候,如果看到有很贫困的老百姓,他就偷偷地放在装药的包里一些,“或三星,或四五星”,然后告诉患者:“归家须自检点,乃可煮也”。

老百姓回家以后,一打开药包,看到闪亮的银子,喜出望外。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喻嘉言知道,贫穷的老百姓没有钱,没钱就会耽误看病,这样小病成大病,大病最后变得无法医治。所以,他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其用心良苦啊。

劫难

诊病的同时他还要写书,因为他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学问传下去。

在写完了《尚论篇》和《尚论后篇》以后,他又集中精力写了一本大部头著作《医门法律》,各位千万别误会,喻嘉言不是又改行做了法学教授,这个“法律”和现在的司法体系的法律不是一回事儿,这个“法律”就是方法和规律、规程的意思。

在这本书里,他把自己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心得都写了下来,其中包括一些常用的方剂和对历代医家思想的评述。

您该问了,他这么做累不累啊?又要出门诊,又要给学生讲课,又要写书,抽空还得给穷人炼点儿银子,身体能行吗?

其实,说不累那是假的,做过医生的人都有体会,诊病其实很累的,因为要嘴里不停地解释半天,既动脑,又动口,出半天门诊下来基本就不爱说话了,您想,那么大岁数的一个人了,然后还要讲课,晚上还要写书,能不累吗?

结果,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终于累倒了。

那是公元1658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的热,正常的人在这种天气里都觉得无法呼吸。

喻嘉言像往常一样在诊病以后给学生们讲课。

讲着讲着,突然,他感觉到头有些晕,他想停下来,但是,他又想到课刚刚讲了一半,于是就接着讲。

然后,危险就发生了,学生们看到喻嘉言老师突然倒了下去。

由于过度劳累,喻嘉言患了中风。

这一次,喻嘉言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他的病很重,无法说话,神志不清(舌卷不知人),处于弥留之际很长时间,所有的人都认为他过不去这个关头了。

是啊,他一生辛劳,历尽艰苦,终于到了休息的时候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值了,就放心地去吧。

一般人都会这么想的。

不知道在弥留之际的喻嘉言都想了些什么?

那是一段黑暗的时光,喻嘉言无法行动了,躺在床上,但是思想却没有停止,他仍然在思考着。

在最初的阶段,他觉得自己就要放弃了,因为确实没有力量了,应该马上就会离开这个尘世了吧,自己从此就长眠了,不要悲伤,所有的人都会面临这个归宿的。

但是,他转念一想,不行啊,自己还有心愿没有了却啊。

这批学生,自己的医术还没有完全传给他们啊,不能就这样放弃啊!

迷离之中,喻嘉言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寺院里。

他想起了自己在寺院里沉思的岁月。

那个时候,他经常长时间地凝望佛祖塑像慈悲的面容。

释迦牟尼怀着慈悲的心,想要为世人寻找摆脱苦难的方法,历尽艰辛之后,也曾经昏倒在河边,几乎失去了性命,但是,正是为救世人的慈悲之心让他坚持下来,最后,在喝了牧女送的牛奶后,活了过来,终于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

此时,他真正地感受到了慈悲的力量。

不行啊,我要醒来啊,我还要活下去,直到把学问传给学生们!

黑暗中,仿佛点燃了一支蜡烛,它的光芒虽然不大,却顽强地燃烧着。

这样的思想活动,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在漫长的白昼中,在宁静无人的深夜里,喻嘉言的身体仿佛没有了生命迹象,但是,他的思想却在活跃着。

冬天来了,江南的冬天,如果遇到台风,那是非常冷的,所有的人都蜷缩在衣服里。

树倒猢狲散,那是一般的规律,老师患了这么重的病,估计是不行了,同学们该散了吧?

没有,大家谁都没有走,除了照顾老师的值班的同学,剩下的都集中在教室里。

寒冷中,他们聚集在一起,仍然在读着医书。

看门的人都奇怪了,这帮学生,还不散去?

学生们没人理会他,仍旧像老师在的时候一样,每天学习。

看门的人不知道,连喻嘉言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信念,此刻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学生们按照老师书中的方子,熬好了给老师喝。

奇迹终于发生了,慢慢地,喻嘉言醒了,他能说话了!

然后,他吩咐学生们调整了配方,开始加大用量服用。

在经历了二百余天后,他居然已经基本恢复了,同学们都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在经历了这次生死考验以后,大家发现,喻嘉言似乎变了,按理说他应该更懂得休息了,可恰恰相反,他似乎是在抢时间,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教授学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给患者诊病。

人们甚至发现他的性格都变了,他对患者更体贴了,几乎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甚至对以前自己批评王叔和的过激言语表示了后悔,他说:“仲景的书是百世之师,有才能的和无才能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啊,我干吗要抨击王叔和呢?我的那些言论,和圣贤的心是不相对称的啊!逞才骄气,不做那些有意义的事,却做此无用之事,我还有什么好辩解的呢?大家都要引以为戒啊!”

这是多么真诚的语言啊,说明此时喻嘉言的心,已经是纯洁一片,了无尘埃。

巅峰对决

在一年一年的钟声里,时光飞快地逝去了。

一转眼,喻嘉言已经八十一岁了。

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把学问都传授给学生了,他感到很欣慰,开始放松了下来。

他的空闲时间是这么渡过的,一些时间用来打坐诵经,一些时间用来下围棋。

据说,他的围棋水平极高,一般只有高手才能与之过招。

这年夏天的一天,钱谦益来请喻嘉言,此时的钱谦益也八十多岁了,他的夫人柳如是也四十来岁了,他们把喻嘉言请到家里,给他组织了一场友谊赛。

下棋的另一方是当时的国手李元兆。

顶级高手对决,自然引人注目,几位当时的高手都来观战。

喻嘉言的心里也非常的欣慰,因为李元兆的棋艺已经达到了顶峰。

棋室的外面,竹影扶疏,清风徐来。

棋室里,两人凝神落子。

此盘棋连下了三昼夜。

其实两人棋艺相当,但是,最后李元兆感到了吃力。

因为他发现,对方有一种力量深不可测,在棋艺之外。

一盘棋,正如人生一样,有多高的境界,走多高妙的棋局。

终于,疲惫的李元兆露出了极细微的一个破绽。

喻嘉言慢慢地,把最后一粒棋子落下。

棋局圆满,喻嘉言微微地笑了。

李元兆摇摇头,表示服输。

大家纷纷起身鼓掌。

但是发现喻嘉言仍然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仔细看去,他面容安详,已经往生西方了。

《常熟志》载:喻嘉言“年八十余与国手李元兆对弈三昼夜,敛子而卒。”

喻嘉言,名昌,晚号西昌老人,他生逢乱世,一生孤身一人,却怀一颗大慈悲之心,拯救患者于病痛中,他对患者赤胆热忱,无怨无悔。他一生潇洒磊落,豪气冲天,中年以后更是从佛门悟到了医道的真谛,开创了中医课堂教育的先河,将学术思想广泛传播,其功伟哉!

他那些呕心沥血写下的医书,各位如果有时间,一定拿来读读,其间精彩纷呈。

喻嘉言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了,但是我在感情上宁愿相信,在一片佛光普照的世界里,他仍然在一笔一笔地为我们写着医书。

后记

喻嘉言去世后,一直有这样的传说,直到现在有很多研究者还这么说,就是喻嘉言是明朝王族的后代,原本姓朱,我理解这么说的人的动机,是想为喻嘉言的脸上贴金,觉得沾上了王族的气,很荣幸,有的文章甚至用中医队伍中的皇族这样的语气来说事儿。

这种说法有两种版本,第一种是说他是在明朝覆灭以后,为隐瞒身份,将朱姓改为喻姓,有人说这是钱谦益说的,其实不是,是后世的文人在描写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时顺嘴说的(见《牧斋遗事》,牧斋就是钱谦益)。

这种说法显然不靠谱,因为喻嘉言在崇祯十六年出版的《寓意草》这本书就署名“喻嘉言”,如果他是改姓喻的,那么这时候明朝政府还没垮掉呢,他急着改什么姓?

另一种说法是说喻嘉言的祖上是朱元璋的儿子宁王的后代,他的比较近的祖上朱宸濠在正德十四年造反失败,因此喻嘉言家族被迫隐姓埋名,才由姓朱改成了姓喻。

这个说法在喻嘉言的家乡得到了否定,在江西省新建县朱坊喻家村,确实有朱、喻两大姓氏,其中朱姓是洪武元年来此定居的,而喻姓是洪武二年(1339)来此定居,喻姓的祖上来自四川,是因为任南昌知府而迁到江西的,现在喻姓的百姓仍然每年清明都祭祀喻嘉言呢,这样就清楚了,喻嘉言的祖上早在朱元璋那会儿就姓喻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朱宸濠的造反呢(1589年干的好事儿),哪来的改姓之说?

这事儿的澄清,要感谢当时任新建县人民医院医生的熊振敏同志在1983年亲自到喻嘉言的家乡的考察,熊振敏同志所采集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确实的证据。

这样就清楚了,喻嘉言根本没有可能是由姓“朱”的改成姓“喻”的。

但是,我比较担心,别过些日子哪位又提出喻嘉言的祖先是打朱元璋那会儿就不招待见,隐姓埋名,由姓“朱”改姓“喻”了,反正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皇族。

有意思吗?您觉得?

您真觉得是皇族就那么的贴金吗?特有面子吗?

要知道,明朝的那些藩王是地地道道的寄生虫,他们不劳动,不生产,却有吃有喝,老百姓还要交租给他们,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过着腐化的生活,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鱼肉人民,横行乡里,用我的话说是些真正的人渣,从各个方面看,他们都对社会毫无益处,他们丝毫谈不上道德、境界,奈何要以此败类之名,贴到为患者呕心沥血、普救众生的一代名医的头上呢?

这岂不是辱没了一代大医的英名,辱没了他的慈悲心肠,他的高远境界?

此事可以休矣!

喻嘉言一生救人无算,普及中医功德无量,其芳香自留人间,何须靠那些寄生虫留名?

不多说了,此事看官心中自清。

最后,让我们用钱谦益在顺治八年赠给喻嘉言的一首诗来做结尾吧:

公车不就幅巾征,有道通儒梵行僧。

习观湛如盈室水,炼身枯比一枝藤。

尝来草别君臣药,拈出花传佛祖灯。

莫谓石城难遁迹,千秋高获是良朋。

其实,不管钱谦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和喻嘉言的友谊是真诚的,他们一直是好朋友,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喻嘉言去世后,钱谦益把喻嘉言当作神仙供养,直到一年后自己去世。

好了,喻嘉言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希望各位有所收获。

  • 本文摘自《古代的中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