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为: & ampquot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ampquot开始谈论。我们从一些汉语成语中知道一点,就能窥见全豹。
汉语成语,它是我国古代人们通过对周围的事物长期细致的观察,反复琢磨而形成的。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当然也包括了化学。它们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我国文字魅力之所在。
百炼成钢 我们知道,生活中钢从铁而来只不过钢中碳的含量比铁的要少得多。于是人们通过把铁加热到一定程度下反复煅打,使铁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碳的氧化物而逸出。钢比铁耐腐蚀,韧性好。相关的成语还有千锤百炼,趁热打铁等。古人有诗云: 何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的化学知识再明显不过。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那些怀才不遇的人啊!他们默默地生活在当时的环境里,让周围的人慢慢发现他们的优点。金,稀少,色黄,密度大,熔点高,延展性好,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或与其它物质反应,主以游离态形式存于自然界。黄金是财富的象征。从过去到现在人们都用重力选矿法把沙子里的微量的黄金提出来。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诗句。沙里淘金,披沙拣金便出自此处。而“板荡识诚臣,烈火见真金”则是见其本质了。“点石成金”起初的确是古人用于炼金术,现在已另有它意。我国俗语有“此地无银三百两”,银能埋于地下足见其性质也是多么稳定了。
水滴石穿 话说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天长日久会把石头滴穿。水滴固有一定的冲击力,实不知古人知不知道里面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更大。原来大多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雨水中皆含一定的二氧化碳而形成碳酸显酸性。碳酸会把碳酸钙逐渐溶解.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穿石”。当然,溶解后的溶液在水挥发的基础上又会起化学变化重新变成固体碳酸钙。正是基于此原理,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凡是属碳酸盐结构的山脉都有溶洞形成,即里面存那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信口雌黄 雌黄,三硫化二砷。色黄而鲜艳。古人写字时用的是黄纸,当写了错别字时就用雌黄涂改, 恰如今天的涂改液。饮鸩止渴,鸩,砒霜也,三氧化二砷的俗名。剧毒!现比喻用有害的方法解决目前的问题,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争风吃醋中的“醋”,乃6%-15%乙酸的水溶液。灵丹妙药则是当时的统治者希望通过炼丹术寻求长生不老的药,其间发现了许多无机物如砷,汞,硫等。甘之如怡,怡,麦芽糖,化学中的二糖。和酒.醋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酿制而成的最早的有机化学产品。如胶似漆里的胶和漆,也是如此。
火树银花 五彩斑斓的烟花。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烟花。里面混装的几乎全是化学药品。含钠盐,镁盐,钾盐,锂盐,鍶盐,钡盐等等无机盐。燃烧时它们会发出各自应有的焰色,从而显示了千姿百态的色彩,为节假日凭添无限乐趣。其实,这原理来自化学的焰色反应。石破天惊,正是有了让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才会“石破天惊”.它是按照一硫二硝<硝酸钾>三木碳的比例配制而成。晴天霹雳,穿云裂石都有此意吧。
涂脂抹粉 古时的中国妇女就爱也善于来打扮自己了。她们所用的胭脂是最早的化妆品。其原材料是一些动物体内的脂肪和植物体内的汁儿。粉墨登场原理类似
人老珠黄 我国人民老早就从事下海从蛤蚌里取出珍珠的艰辛劳动了。珍珠,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主含碳酸钙成份。作装饰品和化妆品,也可入药。古时候的自然珍珠多以无色透明为尊,时间长了,因含碳酸钙的文石发生物理变化变成普通的方解石,光洁圆润的珍珠就渐变黄色失去一定的观赏性。老蚌生珠倒也道出了朴素的原理。
银样鑞枪头 鑞,锡铅合金,即焊锡。质软,熔点低。表面看起来像银却不是银。比喻外强中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涉及到分子的扩散。水乳交融则是化学中的共溶问题。
刀耕火耧 纵观汉语成语词典,很多成语都与“火”有关。事实上人类的发展与“火”密不可分。从刀耕火耧到炉火纯青,其间走过了多少艰难的岁月!走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火耧即火烧草后去肥田,草木灰里含大量的钾元素,是农作物必需肥之一。炉火的焰色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红—白—青的转变。现列举与“火”有关的化学成语一二:抱薪救火,抽薪止沸,釜底抽薪,火上加油,死灰复燃,水火不容……
与化学相关的成语或俗语还有很多很多,这足以说明科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最后笔者用民族英雄于谦的《咏石灰》一首作结束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