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这段材料太长了,大意就是张仪劝秦惠王攻打韩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而不是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
而司马错则认为应该去攻打蜀国,秦国可以攻占它的土地,夺取它的财富,不损耗兵力就可以让蜀国臣服。并且也不会认为秦国残暴、贪婪,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
秦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秦国日益强盛。
图片来源网络
张仪提议是以结果为导向,以称霸中原、挟天子令诸侯为结果,站在达到结果的方向考虑问题。怎样能够更快的称霸中原是张仪思考的方向。
司马错的提议是以过程为导向,司马错的最终目标也是称霸中原,但更注重达到目标过程中的细节。
在谈话中提到巴蜀还是戎狄小族,此时离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还有六十五年。巴蜀虽然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但这不影响巴蜀成为秦国的后方粮仓。
攻打蜀国能够用更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攻打蜀国是上策。
但就两种思维方式来说,不能说谁对谁错。
以结果为导向的,在细节上会欠缺考虑,没有想到如果攻打韩国,可能会迎来五国的合纵抗秦等。
以过程为导向的,会更多的考虑细节,对于过程中攻打韩还是攻打蜀,会想能还是不能。但却容易偏离轨道,在细节上有很多不同的选项,结果也容易因此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