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编辑:与“盲盒”状态相关的业务(如网络广告投放、线下销售跟进、商品选择等)、标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有业务意义的标签积累,量化业务的关键就是贴标签。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
很多学生在工作中感觉几乎没有进步,拿着数据,翻来覆去,与去年同期相比,环比,做了两三年也没有进步。背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业务意义上的标签积累,只能零碎地看数据,不能得出业务结论或积累业务分析经验。
今天我们要借一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其中的差异。各位,请坐下扶好,我马上出发。
一、问题场景
一位同学在提交一份店铺分析报告时指出,A店铺业绩落后,低于其他店铺,建议高。但是没想到,这么一句平凡而奇异的话,立刻捅了马蜂窝。业务部门的同事们开始议论纷纷。
甲同事:A是新开的门店,不能和其他店铺相比。a其实很好。b同事:A是新店,但A是标准店,不能和迷你店相比。A其实C同事不好:A是标准分,但A是漏点,A不能和一般标准分相比。A其实是正同事:虽然最后总结:“数据分析不深入,不只是解释数字,而是要结合业务深度分析”的同学们,风中凌乱。
那该怎么深入分析呢?
二、划时代的关键:标签的商业意义
这里最大的问题在于商业讨论的各种细节。因为不能用数据指标直接表示,所以无法量化,更不用说分析了。量化工作的关键是贴标签。
注意!很多学生贴上标签后,本能地想起了“性别、年龄、包装大小、包装颜色”这个数据库中现成的、直接从基本信息中获取的标签。这些基本标签大多数没有直接的业务意义,对业务的解释能力弱,因此需要二次加工。
有业务意义的标签是直接指向业务关注问题、对问题指标有区分度、对业务行为有领导能力的标签。例如,“这个店长能力不行”是业务意义上的标签。确认能力不行后,下一步是更换店长或进行训练。对业务行动的指导很明确。这种标签需要复杂的转换过程和数据验证,不是一蹴而就的。
那我该怎么打?仔细看。
第三,从整理商业假设开始
既然贴上了业务标签,首先要从整理“影响业务指标的假设”开始。这样贴的标签就是指业务问题。例如,第一个问题可以根据业务部门的扯皮单独列出。
要说明的业务对象提供了标签列表(见下图),用于衡量业务对象好坏的指标影响指标的假设的影响方向,以便明确制定。
下一步可以一个一个地开发。
第四,先制作简单的标签
开发时,首先用基本标签制作可以直接计算现有数据指标的标签。此标记也称为规则标记。也就是说,一旦业务传递到计算规则,就可以根据基本标签的现有指标直接计算。这种标签得到的速度快,容易确认。
如:是否开设新店。理论上,按开店日期分类即可。例如,6个月内都将重新开张。那么大于或等于7个月的就是老店,小于或等于6个月的都是新店。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六个月”的标准是怎么来的。有两种方法:
第一,如果业务部门有协议,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业务标准。例如,大家都同意6个月,也就是6个月。
第二,工作中没有对具体数字达成共识,但有以下概念。
新的开店阶段,门店打烊概率很大,门店营业额/订单量处于上升期
/li>此时,虽然没有明确标准,但是业务给出找标准的方法。我们可以统计所有门店的生命周期数据,看闭店概率/营业额/订单量的拐点在哪里,从而清晰标准(如下图)。
原则上,即使业务口头给出了第一种标准,我也建议大家引导业务做出第二种标准。因为第二种才是有业务逻辑的标准。万一哪天不同业务部门吵架,或者业务换了领导,不再认可第一种标准,第二种标准就是调整的原则。
类似地,门店面积标签也可以这么打。先列出业务假设:
之后就可以把现有的几种店面面积列清单,看参数范围,做出标签(如下图)。
这里特别要提醒:很多同学做标签,不和业务沟通,自己凭感觉或者看数据分布下判断,比如怎么区分新店,丫自己拍个3个月……这种闭门造车的结果,很容易被业务挑战,也无法与业务场景结合,最终使标签工作沦为自嗨。
有了简单标签打底,可以再来处理复杂标签情况。
五、常见的复杂标签
常见复杂情况一:一个业务问题,需要分几个标签来描述。比如“促销”这个标签,促销形式,力度,可能需要分开描述。比如:
- 促销范围:参与促销的商品SKU数量
- 促销力度:按原价折算,用户拿到优惠比例
- 促销形式:买赠、满减、送礼、加一件……
(如下图)
可能一个业务场景,需要好几个标签组合才能说清楚。
常见复杂情况二:两个/多个基础标签合并出来的标签(又称综合计算标签)。比如“捡漏店”,潜台词是:这个店面积很大,但店租比正常低,同时客流并没有比正常少很多,因此被我们捡漏了。这个时候,捡漏店是有三个基础标签拼接出来的(如下图)。
类似的,比如:“这个店长能力不行”,怎么证明能力不行,可能得从业绩、工作数量、个人履历好几个维度来论证,考察的维度一多,就涉及如何付权重问题。付权重本身有一套方法论,同学们感兴趣的话,我稍后单独分享。
常见复杂场景三:标签是预测未来的情况,并非已发生的情况,比如我们预判这个店是“高潜力门店”,因此要求它表现比普通更好。注意!预测本身是个复杂的活,可以基于规则判断,可以建模,建模也有好几种方式,因此处理起来略复杂,有兴趣的话,也是稍后单独分享。
总之,经过这么一堆复杂计算,现在标签已经打好,可以利用分析了。
六、标签的综合利用
标签的直接应用,就是把复杂的业务问题量化,进而进行分析和检验。比如文章开头那一堆复杂的业务理由,用标签就可以直接做单维度对比,检验说法。
如果有多个标签叠加,则可以构建复杂的分析逻辑,一层层进行推导。这种复杂的分析逻辑,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分析”,一般习惯性,把考虑了很多种情况,称为“分析全面”,把推导了多少层,称为“分析深入”(如下图)。
当然,标签不止这一种用法,比如标签可以作为进一步建模的特征值,输入模型做综合性评估/预测。很多同学的评估模型/预测模型做得不准确,就是因为缺少标签积累,直接把几个简单的原始数据怼进模型。
比如,标签还可以用来推导业务行动。诸如“店长能力不行”“营销力度不足”,可以直接导向“我要培训店长”“我要增加营销投入”这种结论。
综上,深入分析、建模、提业务建议,标签是很重要的一环。同学们可以试着多建有业务含义的标签,特别是涉及“盲盒”状态的业务,比如线上广告投放,线下销售跟进,商品选品等,标签的作用更大。
#专栏作家#
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学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咨询顾问,在互联网,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个行业有丰富数据相关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