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的“一起听”功能在发布后确保了用户的一致性,之后的数据性能也远远超出了预期。但是,当旁边没有人一起听的时候,可以创造匹配的功能,找陌生人一起听吗?本文作者总结分析了“一起听”陌生人这个项目的实现过程,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电影《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中有男主和女主通过耳机拆分器一起听音乐,一起感受相同旋律的浪漫场面。通过这个分线机,他们分享自己的歌单,分享现在的感情,阻断外界的混乱,在街上漫步。
我也喜欢这种听歌方式。同一首歌给人不同的感觉。我觉得同行和共鸣给这首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最近不需要分线机,如果一起听网易云音乐,就可以随时和那个ta一起欣赏音乐和分享心情。该功能于2020年7月上线,受到了用户的好评,此后的数据表现也远超预期。然而,在众多用户反馈中,最大的痛点是:周围没有人和我一起听,能不能创造匹配的功能,找陌生人一起听?
从业务层面来看,一起作为熟人听歌的功能在恋人和亲密朋友中的普及度非常高,但在这部分用户数据增长达到瓶颈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一起扩大新的用户基础的方法。陌生人一起听是个好方向。能够克服熟人的社交限制,包容扩大更多社交关系的可能性。
01一期勘探
为了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陌生人一起听的项目在决策层的支持下进入了探索阶段。现阶段,什么样的产品形态适合和陌生人一起听,是在现有熟人一起听的框架内扩展,还是大胆的颠覆更加引人注目。所有的小伙伴都在描述自己的构想,向不同的方向探索。
经过第一轮方案讨论,我们选择了“星星”作为框架,以容纳陌生人一起听的设计。大致构想如下。当我在听歌的时候孤独,想和某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通过入口进入由光点组成的星球。各光点代表了目前正在听这首歌的用户。
我可以显示我的状态,并与其他用户互动。对一个用户感兴趣时,可以选择“摘”。每当TA去其他星球(也就是每次听其他歌曲)的时候,我也会自动去那个星球,和TA一起听。
根据上述设想,设计团队还制作了几个程序,将“行星”恢复到大家的心中。以下是初始程序的动态演示。黑色口香糖的封面变成了相同颜色的星球。每一种颜色代表着正在听这首歌的陌生人。
我们把这个大致构想告诉开发同学后,发现所需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比我们预想的要多得多。因为我们希望在决策层能一起听到的热度不下降的时候尽快接入陌生人,所以我们要暂时保留这个星球版的方案,重新构思原来框架内的设计方案。
决定在原始框架内进行设计后,必须减少以前散发的想法。为满足主要需求而设计,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刀刃。最终决定的产品形式似乎简单直接。点击按钮与想和我一起听歌的人一致,但到了视觉设计阶段,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从关系的角度说。熟人之间比较亲密,陌生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慢慢了解对方。和熟人一起听有稳定的期待,但陌生人带来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可能是缘分和惊讶,也可能是骚扰和惊讶。考虑到这种差异,陌生人一起听的功能不能完全适用熟人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地重新思考。
第一,功能的入口可以给用户第一印象。我们用一部动画片表达两个陌生人投入音乐的意义,暗示两个匿名小人安静地在一起,音符围绕着他们运动,一起听歌。通过这些表达,用户可以快速理解功能,同时渲染气氛,使用户可以使用。
熟人在一起听歌的过程中,为了表达亲密感,使用了耳机共享、头像折叠的表达方式。但是为了避免陌生人之间过于亲密,去掉了耳机线。为了控制社交距离,头像不再折叠。陌生人的头像也模糊处理,保持神秘感。
com/large/tos-cn-i-tjoges91tu/TGj5d5P4SwuuVe?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5671057&x-signature=f1JOGCZzngjanwKw3g11iQTvxNE%3D&index=3" width="640" height="384"/>为了保证没有社交意愿的用户不被打扰,同时为了避免社交过程过于快餐化,陌生人一起听采用了一方申请,另一方同意才可以公开身份的规则。
为了配合这个规则,我们设计了陌生人揭面机制来引导用户和传达信息。匹配成功后,双方会先隐藏身份听歌。以此来鼓励用户尽量关注音乐本身,而不是纯粹为了交友而进行一起听。
当一起听了5分钟后,对方的面具会小幅度上下移动,暗示用户可以点击。点击对方的面具后会发出公开身份的申请,对方同意后才可以揭开面具。后续听歌过程中,双方就在身份公开的情况下一起听歌。如果相处愉快,可以去对方主页了解更多信息,甚至互关成为好友,下一次以熟人的身份邀请一起听。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这是我们想在匹配的过程中体现的缘分感。受限于开发成本,匹配动画只能在一个小小的圆形容器里去设计。下面四个方案是前期的探索稿,主要是把人抽象成一个个点,点可能代表一种颜色、一颗星星、一个光点,点的运动表达寻找的过程。
最后选用了第四个,进行最终优化后的呈现如下。通过雷达的转动表达寻找,浮动的光点代表一个个陌生人,最终受到召唤的那个TA飞入雷达范围,发出代表回应的音波后,变大形成一个蒙面的头像(由于时间关系,此动画后半段仅在安卓端实现)。
如果你仔细地用过一起听,可能会发现双红心彩蛋,这份惊喜感也是我们希望让双方感受到的。当你喜欢了一首对方也喜欢的歌曲,都会出现一个两个爱心碰撞出音符的动画,在惊喜的同时也会体验到来自陌生人的认同感。
至此,在这一版的一起听中,我们希望用户能够获得的感受是:“两个陌生人虽然素不相识,不方便通过言语交流,但是彼此分享同一首歌曲,互相陪伴,产生共鸣,温暖而美妙。”正如顾城的诗《门前》里的那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02 倾听用户的声音
陌生人一起听上线后一个月左右,我们和用研团队一起在杭州的几个大学周边进行了用户访谈,包括面访和拦访,在一线倾听用户的声音。主要调研使用过一起听用户的使用情况、未使用过一起听用户对于一起听的认知情况,总结问题后为一起听后续的功能迭代和运营策略提供参考和建议。
根据调研结论,我们按照用户使用一起听前中后的顺序将问题进行排列,分析用户的问题和痛点,确定了之后的优化方向。
03 第二期探索
1. 一起听聊天
我们结合数据表现和用户调研,计划在接下来的迭代中实现更多有趣的玩儿法。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用户聊天的需求。在熟人一起听中,用户一般使用微信作为聊天工具,一般不会考虑在云音乐里进行聊天。当陌生人一起听上线后,能够即时地与陌生人聊天就是一个最刚需的社交需求了。
虽然云音乐已经有私信功能可以供我们进行复用,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将一起听时的聊天做得足够轻量且能够随时触达,以此来提高聊天功能的使用率。
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场景进行思考和创新,经过几轮方案的筛选,最后大家对于一个问题产生争论:是进入聊天模式才可以收发消息呢?还是直接在播放页展示消息,随时聊天呢?
下图中,方案1能够减轻打扰,但是无法在播放页第一时间看到对方发的消息。
方案2有一定的打扰,但是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消息,让听歌场景和聊天场景无缝衔接。
为了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把功能做得轻量化,最终选择了更加直接的方案2,同时为了避免打扰,每一方的消息气泡的展示数量设置上限为2条,超过2条就会收起到记录中。
下面的视频是聊天的简单演示,可以发现气泡通过背景模糊来区分前后内容,气泡的出现和消失不改变黑胶页的原有结构。
2. 个人信息逐步展示
很多人用社恐来自嘲,表达自己想与人社交,但是又存在迈出第一步的障碍。陌生人一起听是一个匿名功能,很适合希望轻度社交的用户。在匿名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在听歌过程中,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轻量的、无压力的社交方式,帮助希望社交的用户逐渐熟悉彼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个人信息逐步展示就是基于上述的需求诞生的创新功能。随着匿名一起听的进程,用户可以逐步解锁对方的信息,一部分是双方的共同信息用以产生共鸣,另一部分是对方的特色信息用以展示自身特点。在听歌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对方,最后决定是否揭面进行更深度的交流。
首先,在共同信息的提示方式的设计上,我们并没有简单地用一个红点去提醒用户。而是用头像的发光来表示共鸣的含义,头像四周飘散的粒子来隐喻共同信息。让每一处的设计都能贴合一起听的风格。
共同信息在一个浮层上展示,我们把当前展示的信息控制为一个,通过上下滑动来切换。除了共同信息,用户可以直观地设置自己的状态,让自己更加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3. 一起听结果页
当完成一起听后,会有一个结果页来记录听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旧版的结果页用户反馈信息不够丰富,分享欲望不强。
新的结果页增加了双方的相似度、聊天条数这些数据,并且根据这些数据不同,会生成一个表达关系的成语,颜色有对应的变化。比如我们相似度很高,并且互发了很多条聊天消息的话,就会得到一拍即合的成语和红色的结果页。
与陌生人度过一段听歌之旅很容易让人产生分享欲,在社交媒体搜索一起听可以发现很多用户都用结果页配图发帖,并诉说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故事。
04 总结
一起听经过这两次比较大的更新后,获得一些不错的成绩。截止至2021年12月,周末的平均DAU数据从130W提升到了200万,增量的70W中有大约30%来自于陌生人一起听。在2021年3月的云音乐整体满意度监测中,22%的用户表示自己经常使用一起听,满意度得分4.66(满分5分),在云音乐所有主要功能中居首位。
未来,我们会继续一起听的创新脚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探索。希望未来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元的一起听体验。最后,我想用下面的这张图来结尾,它是同样主打与陌生人社交和陪伴的游戏《光遇》的一张美宣图,是我最近无意间在它的官网发现的。
当时看到这张图后突然发现它和陌生人一起听的入口介绍图表达方式竟然这么接近。在这个温馨的画面里,代表“光”的白鸟围绕着你和我正如音乐环绕着你和我,彼此陪伴、传递温暖、分享喜悦~
本文由 @Ballen成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