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带风中微信名字】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悼念青海省委员会组织部前副部长周治国

时间:2023-03-14 02:59:3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主治医生突然走了。6月11日,星期六上午,准备加班的他还没有到门口,心绞痛严重。他扶着墙摔倒了,正在通话的手机从手掌上滑了出来,腋下的公文包也掉了下来,文件材料散落在地上。

这是青海西宁最好的季节。43岁的周治国在母亲和儿子的哭声中分手了。

亲戚朋友们流着眼泪,一起摆着他和妻子屈敏的遗像。微信中的人们打开红色框架上有党徽的水墨青竹头桌,留下“再见”的信息,用蜡烛、祈祷和眼泪的表情表示哀悼。与主治国联系的人截屏并寄托通话记录和短信中的一句话。 (以英语发言)农村牧区的许多基层干部红着眼睛,一直摇头,不愿接受再也不见面的噩耗。

22年工龄,25年党龄,去世时,周治国的职务是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委杨信工委书记。

选择:把根深深扎进基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北部、南通西藏、徐本江是江浙四省交汇的中心,地广人稀,气候寒冷。

周致国出生于海西州都兰县,第一份工作是海西州胡同市郭勒木德乡(现称郭勒木德镇)政府科院。

21岁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不迷恋城市,考试后服从组织分配,在离西宁市800公里的戈壁乡镇工作。风沙大,交通不便,吃住条件艰苦,对城里来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很多同学不理解。前辈赵超知道周治国喜欢家乡,喜欢工作。他心里想这样做。

大学时,周治国是学习好、精力充沛、参加辩论赛等活动获得总奖励、学生打水借书、辅导作业、全班抄课堂笔记的“模式”。虽然积极工作,但生活简朴,经常穿深色的体育外套,在家也和西宁同学一起吃食堂,住在集体宿舍。

认识周治国的人说他是心中感激的人。年轻时父亲在外面工作,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受到很多周围人的照顾。只要工作,就和农民和农村干部打交道,他很清楚基层不容易。所以总是以忠诚干净的人民公仆标准要求自己。

最初的经验照亮了最后,坚守住了。周治国一直全心全意地投入事业。他曾担任格尔木市委组织部科员、郭勒木德乡党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青海省委组织部事务官、组织处长、副武委员、副部长、省委杨信工委书记等职务,在各岗位上立足现实,担任实务职务。

一张标有许多村庄名字的地图见证了周治国“去基层多听”的承诺。同事们说,他决心走遍青海所有的村庄。从基层党建审查到干部考察,从村“两委”薪酬调整调查到村集体经济“破题”工程,从基层议会选举到党员教育培训,只要下乡,他都推翻了指导素描标志。“全省4149个村庄,已经走了一半以上。”

执行:让村子、社区干部有干头、有希望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子县楚州乡奥什加村党支部书记小南最近感到自豪的是,他想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本科学历。44岁的他出生在偏僻的牧区,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靠辛苦和奋斗致富,但文化水平低,成为他学习新技术的“向导”。

在青海省广阔的农村牧区,像苏南这样的数百名苏南人,将这种村“阳卫”干部作为校门、获得学历、文化知识技术的龙头,是周治国深切怀念的“大事”。

全年研究基层党建设,分管党员教育,周治国发现,青海4149个村庄32000多名“两委”干部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12%,工作中普遍存在“思想、方法、力量、技术”问题。

为此,周治国进行了深入调查,联合青海开放大学、徐州电大干部教学力量赴湖南“取经”,规划专业和课程,制定了鼓励申请的有效方法。

不到3个月,系列方案和学校运营计划将报告给省委。2019年秋季青海党支部书记能力提高工程”“村干部学历素质提高工程”创新实施。

为了鼓励注册,青海规定乡镇和地区干部接受教育的学费为5000韩元,由州县区组织部颁发80%,学员个人颁发20%,毕业后颁发国家开放大学毕业证书。

不到3年,青海有35.29万名基层干部和3000多名村干部参加了学历教育。这件事也可以在很多省市参考。

青海开放大学里,农牧民学员说得最多的除了学习和学历外,成利还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连续两次提高村、社区干部的年报酬。

这是主治国担任组织2处长期间重点推进的事情。2016年,得知基层待遇低,严重影响扶贫发展和组织建设,州治国立即带队进行了深入调查。

现组织第二处长小渊浩对该过程不能再熟悉了。他说,本着“再困难也要把事情处理好”的势头,驻治国组织都迅速分组下乡,在寒冬低氧季节开车数千公里,往返于数百个村庄寺庙,观察实情,听听内心的想法。

“有一次下大雪,汽车出了故障,治国部长包了军大衣,步行进了村子,听到消息,赶来的村干部们在路口迎接。大家都走到深浅的脚前,部长几次开口,被风噎住了。他的眉毛眼镜都是霜,但双手和村干部的手紧紧在一起。」小渊浩说。

基层干部腿跑、嘴巴磨损,但付出更多、收入减少、保障不足事实上,回归后,朱治国连日加班,撰写报告、提出方案,由经部牵头上报,并与省财政厅、发改委等部门沟通,在短短两个月内出台青海省村干部薪酬调整方案

这件事在中组部也确认了青海的基层干部报酬在西北五省名列前茅。

迎接全省村“两委”的转变,这是一件好事,拥有很多有能力的人和领导人,大力支持消除贫困和振兴农村。参与这件事的干部王克东说:“很多村干部来说谢谢的话,主妇长难得笑了笑,要感谢组织。还说:“看到你们实在在,我比自己更高兴加薪。”

p>担当:思路清晰敢拍板,让人踏实

“这么好的人,说走就走,总说要请他喝口茶坐一坐,再没机会了。”说起去世的朱治国,陶北村党总支书记陈俊良一度哽咽。

陶北村是西宁市城北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几年时间带着村民完成老村拆迁、发展蔬菜种植和多种经营的陈俊良,自认有几根硬骨头,却在几年前遭遇了“吃安眠药都睡不着”的艰难时刻。

2017年,村集体决定成立企业,贷款建设乡村旅游小镇,到2018年,已投资6000万元的项目却陷入“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的争议,停滞不前。

村“两委”几番沟通无果,股东丧失信心,村集体经济眼看就要被拖垮,陈俊良也开始自我怀疑,甚至动了辞职做生意还债的心思。

“听了治国部长的话,我的心才踏实了。”陈俊良这辈子也忘不了那次通话,“听完情况,他边研究相关政策边跟我讨论,反复确认项目手续齐全、施工合规,然后坚定地说‘你走的路是对的’,还教我下一步如何具体操作。”

“这以后,陶北村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创建‘红色物业’、落实‘三乡工程’,该怎么干,我都先听他讲一讲。”陈俊良说,旅游项目投运三年多累计营收约1500万元,解决本村及周边村镇200人就业;争取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资金成立的“红色物业”公司,近两年盈利50万元,还给村民分了红。

“对很多基层干部来说,吃苦是不怕的,怕的是困惑时找不到一个明确答案。”西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生龙多年在基层,他懂老陈书记为啥对朱治国这么信任和依赖,“行还是不行、干应该怎么干都能痛快给句话。党支部书记们都认这样有办法、敢拍板的领导干部。”

善当伯乐,朱治国把知人识人的点滴随时记录,他推荐干部,除了现实评价,还会以“如果”开头将优缺点放在岗位需求中做客观长期的考量;

做好操盘手,近几年青海省党内集中教育工作,朱治国都参与谋划把关,经他亲手编发的重头文件多达上百个,编发的简报五百多期,审核修改各部门单位、干部对照检查材料数千份。很多同志说:“不同专班成员轮换,只有‘铁打’的老朱一直在,他在,上下都放心。”

严守:为人干净,做事才能坦荡

朱治国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2004年底从格尔木市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妻子屈敏还在格尔木的电视台当播音员兼记者。异地两年,他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

姐姐朱治华回忆,屈敏热爱新闻工作却一直没等到省里媒体招考的机会,为了团聚,只能多次参加西宁市、青海省的公务员考试。格尔木到西宁800多公里,屈敏孕期挺着大肚子坐车十几个小时去面试,朱治国能做的,只有偶尔请假去车站接送一下。

2006年,屈敏考入西宁市人社局。搬家时,朱治国不愿多请假,不想麻烦别人,还在哺乳期的屈敏整理打包东西、办理离职手续,实在顾不过来,只能把孩子暂时交给也在产假中的姐姐照顾。

姐姐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工作,没敢跟他提过一句想调到西宁市的话。

姑姑家的表哥马建立是一名厅级干部,他说,“治国约定的,在家称兄弟,外面称职务。家人最清楚,他,不会在公家事上多说一个字。”

朱治国没让亲友们“沾”自己一点“光”,对部里的干部也是又严又细。干部三处张蕾11年前遴选到省委组织部,第一位领导就是朱治国。“写材料,十次有九次被当面指出逻辑、标点甚至错别字等问题”,张蕾倍感受挫想打退堂鼓,“发现我压力大,他来聊天安慰,还推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鼓励,严管又有温度,我打心底里服气他。”

朱治国在干部工作中最见不得“小人”。当面恭维的,打政策擦边球的,提着礼物、揣着信封来跑待遇跑项目的,背后传播小道消息的,在他这里都走不通。常跟着他下乡的年轻人都知道,为了避免有人趁他不注意往车上放东西,他上车前都要检查,当面打开,退回去。

告别:道是无情情更浓

朱治国加班连轴转,前些年常睡办公室,一米宽的行军床,睡坏了四张。

近几年,妻子屈敏的病越来越重,母亲杨熙茹的身体每况愈下,儿子朱轶凡从初中到高中,只要凌晨四点前能忙完,朱治国也要往家赶,每天回来看一眼才能安心。

已经71岁的母亲从没跟儿子提起,他晚归的夜里,她总是睡不踏实,半夜走出卧室看门口是拖鞋还是皮鞋,如果是皮鞋,那就是他回来了,她回头还能睡一会儿。

低调、内敛,关心都在行动上,多少深爱都放心里,这是朱治国全家的相处方式。

母亲说,养了个好儿子,娶了个好媳妇,婆媳比母女还亲,儿子儿媳感情特别好。

好景不长在。2013年屈敏确诊肺癌,朱治国倾尽所有带着妻子到处看病。他先是搜集医学书籍、论文了解病理,硬是把自己逼成半个专家,在他的照顾下,屈敏与病魔抗争了8年。

去年9月,朱治国有幸到北京参加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不到一个月,屈敏病情加重,他放弃学习机会回到西宁,白天上班,晚上在医院陪护。

春节前,怕影响医护人员放假,朱治国把肿瘤转移脑部、双眼失明的屈敏接回家照顾,吃饭把碗筷放在她手里,上厕所拉着手送到马桶边,还学会了打针。

回想这8年的朱治国,好多人感动落泪。他省吃俭用,网上买一件衣服穿好久,买四五百元一片的进口药却眼都不眨;他一有空回家就打扫、做饭,自己能多干一点绝不让母亲和妻子辛苦一下;姐姐朱治华至今不敢打开手机里最后一张全家福。“拍下这张照片后第三天,屈敏又住院了。那是年初五,治国终于撑不住,打电话问,姐姐能不能到医院看护两天。”

心疼弟弟,朱治华泣不成声:“即使我在,他一夜也睡不了两个小时,屈敏神志不清,只一遍遍叫他。”

妻子屈敏因病去世四个月后,6月11日,朱治国也溘然而逝。朱治国发病时,母亲杨熙茹去搀扶,把腰摔成了粉碎性骨折,告别仪式后,从殡仪馆被直接送去了医院。

16岁的朱轶凡帮奶奶和姑姑擦眼泪,他忍着哭回忆了爸爸最后的时光:20多天紧张筹备会议,吃住都在办公室和会场;紧接着加班准备资料,带专家去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树调研;回西宁后提着行李箱直接回办公室投入工作,去世前一夜忙到凌晨两点半才回家……

“那天是周六,上午九点多,爸爸起来后没急着去加班,我看篮球赛,他还陪我坐了一会儿。”朱轶凡说,那天,最喜欢的球星拼尽全力得了43分,爸爸燃尽生命,永远停在了43岁……

6月12日,朱轶凡扶着奶奶迎接吊唁的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络绎不绝。

那是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

朱轶凡说,遵从爸爸送别妈妈的要求,家中设鲜花灵堂,不收花圈,不烧纸,不随礼金。

(据新华社西宁12月26日电记者王大千)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