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姓李的微信名字】一只微信揭露了相隔遥远的两个异性村的历史渊源“网红”宁波李家坑的始祖来自我市长/市场。

时间:2023-03-18 13:28:2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根据长安村几位老人的回忆,李家坑那边曾经来过两次寻根。第一个是本世纪初那几年,李家村派人调查宗谱,抄宗谱。当时的保管长田丽。

氏宗谱的老人现在已离世,具体情况无人知晓。第二次,则是两年前,一位四十多岁名叫李和江的男子来待了半天,参观了祖居地,还热情地邀请长恬村民去李家坑玩。虽然留下了联系方式,但两村人从未有过联系。推送出来后,长恬村便有村民主动联系了李和江,提出一定会抽时间过去看看。

本以为李和江是近几年唯一到过长恬村的李家坑人,却未曾想到他只是众多到过长恬的人之一,甚至不算是真正的李家坑人。“我们这边很多人都知道老祖宗是从永康长恬过来的,也有很多人回去看过祖居地,可能他们正好接待了我,就以为只有我到过了。”李和江说,自己是李家坑附近的杖锡村人。一百多年前,先人从李家坑迁到杖锡。因为看过家谱,他一直都知道永康长恬村是祖居地,而且在李家坑,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李家坑村李氏家庙里也有记载。

两年前9月,李和江去成都喝喜酒,回去路上特意绕道金华,来了趟永康,只为看看从小就知晓的老祖宗的家。“一直以来我都想去看看,回到老祖宗的家我很激动,长恬村人待我也都很热情。”李和江告诉记者,以前也有长恬的老人去过李家坑游玩,如今交通很发达,宁波与永康也不算太远,互相应该多多交流。

李家坑代代相传,对先祖念念不忘

为求证李家坑的宗谱内容,记者辗转联系上李家坑村党支部书记李红伟。他说:“十多年前村里曾有人去长恬查谱,但一直没有重修,只有以前留下的半本,老祖宗的祖居地是我们一直口口相传的。”去年,村里出了一本名为《李家坑》的书,介绍李家坑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特产等情况,对始祖情况有所涉及。

据书中记载,四明李氏始祖名䶮荐,字龄一,系南宋进士吏部尚书左侍郎景祥公之十六代孙。清初(1644年)自永康长恬迁此卜筑定居,垦荒开基,生息繁衍,丁旺逾千,为山乡之盛族。䶮荐公明天启6年,丙寅年(1626年)正月初十卯时生于浙江永康,清康熙壬申年(1692年)十二月十三去世。年轻时候以打铁为生,从永康沿途打铁来到李家坑,安营定居,后娶石潭龚氏为妻,成家立业,生2子。

䶮荐公算得上是李家坑李氏家族的“英雄”。他迁居一方土,创造一族业,可谓为家族“指点江山”,让李氏有了“用武”之地。因此,自太公来此居住,近380年的历史中,李氏家族奉礼先祖,虔诚世守,以寄子孙思源报本之情怀。子孙于康熙末年,在村口建造李氏家庙。家庙饱阅三百多载风霜,至2010年曾经4次修缮,一直完好地保存了原貌。家庙的廊柱上写着两副对联,一副是“承祖业克勤克俭,示子孙唯耕唯读”。李氏后代一直将其作为家训。

“我们村现有700多人,80%以上村民姓李。”李红伟说,李家坑原叫徐家畅,原住有夏、徐等姓氏,主姓李氏定居后,随着李氏子孙繁衍,便改叫李家坑,以纪念祖上。他说,不论身在何方,大家都是同根同祖的一家人,一直以来李家坑人便对老祖宗与祖居地念念不忘,以后李家坑人还会来长恬,也欢迎长恬的兄弟姐妹去李家坑玩。

李家坑李氏家庙

记者手记 文化认同,精神传承

每一片绿叶,都因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正如老祖宗之于我们。每一本家谱,都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不管过了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老一辈对家谱的敬重,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下一代,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高尚情操、不朽精神代代相传。家谱的存在,告诫我们不要忘本,不遗忘老祖宗的功劳,不论同根同祖的兄弟姐妹身在何方,都能找到对方。敬重家谱,牢记家族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寻根,其实是寻找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认同。

编辑 李悦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