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假期微信名字】懒惰也有积极的意义:这个假期休息得好吗?

时间:2023-03-19 14:32:0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mp;from=ar;x-expires=1705596064&x-signature=RfpkJASZm7DjcDDGkTaTc%2Br0FA0%3D&index=1" width="640" height="360"/>

《闲散的哲学》,作者: [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Brian O'Connor),译者: 王喆/赵铭,版本: 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看似对立的工作和偷懒,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相互成就,可谓相爱相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到deadline越想先打把游戏,因为“偷懒”的快感恰在于“偷”,“摸鱼”的爽,似乎也只有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才能体会。

但还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即使很辛苦也一点儿都不想偷懒;面对不喜欢、觉得无意义的事情,却总会拖延、想尽一切办法偷懒?罗兰·巴特认为,有时出于对工作的厌烦,人们会进入一种消极的懒惰中,此时人们任由自己“分心”,怀着对工作的厌恶重复各种让自己注意力分散的事情。

懒惰,有没有可能是一种不敢言说的反抗?

我们从历史中找点论据。二战后的美国兴起的嬉皮士文化,曾被视为当时一场重要的“懒惰行动”,众多年轻人身着挑战常规审美的奇装异服,远赴世界各地旅游,用一种浪荡不羁的生活试图证明消费社会的肤浅与无趣。嬉皮士文化固然有颇具争议的一面,但它确实构成了一种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懒惰也许可以充当某种社会的“制动器”,形成对普适标准的“退出”与质疑 。当个体的无声反抗,变成集体的“偷懒”,聪明的雇主在制定更严苛的考勤和监督制度之前,或许应该先调研一下这背后的原因,说不定可以真正提升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不幸的是,进入到成年人的世界,谈“懒惰”常常怀有一种耻感,生怕别人比自己做的更多。如果说学生时代,我们争当的是看起来毫不费力的聪明孩子,工作中,我们却恨不得放大每一次加班的存在感,向领导证明自己有多努力。在一个懒惰似乎被污名化的时代,提“懒惰”的权利似乎有些反讽:人们一面央求着多一点休假的时间,一面对自己的懒惰遮遮掩掩。

找到度过假期的正确方式

即便看了再多爽文,有过再多反思,困在工作里的普通人,还是要回归日常本身。眼前的休假,该如何度过才能让自己得到最好的身心休息?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个体验,至少也听到过这样一种抱怨:休了个长假之后,感觉比平常还累。英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也有一句妙语,“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此言不虚。

用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的“心流”理论解释,这是因为我们在假期容易陷入“被动式休闲”,这种休闲带来的快乐缺乏后续效应,获得的快感很短暂,甚至在过后产生自我厌弃感,比如刷手机、大量看剧、大吃零食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休闲产业发展的一种副作用。在城市化和标准化闲暇时间的帮助下,企业家开发了越来越多新的娱乐形式。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地用于休闲活动:看电视,参加体育活动,购物,外出就餐,享受奢侈的休息。但这些都涉及消费时间,而不是使用时间。

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刷手机了。互联网为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了出口,但与旧有形式不同的是,互联网中人们的身份变为了“产消合一”,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自己宝贵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消费、观看、浏览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内容、信息、数据的生产。你刷的抖音微博看似是在娱乐,直播带货甚至都没有下单,但其实都是在为互联网免费打工。社交媒体将我们的注意力或浏览偏好“贩卖”给了广告商,广告商从而能够对大量的用户群体进行更加精细的投放。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作为数字劳工,我们想要得到的并不是实在的经济回报,可能只是想收获心理和文化上的愉悦快感和自我满足,但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被动式休闲”的层面,很难获得持久的满足感。

米哈里建议我们选择“主动式休闲”,以一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沉浸式体验,实现真正的放松。其著作《发现心流》描述了这种迷人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再创造而不是娱乐。

《发现心流》,作者: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译者: 陈秀娟,版本: 中信·先见|中信出版社 2018年1月。

正如卡尔·马克思所指出的:“节约劳动时间意味着增加自由时间,即个人的完全发展时间。”由于再创造通常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我们可以期待看到一个更个性化的休闲议程,它由再创造和娱乐组成。如果说过去的100年见证了一个以消费为基础的休闲娱乐产业的私有化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期待下一个不断增长的休闲产业,以追求个人、自我提升和休闲为投资目标。

英国《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杂志在对2000位职场白领的调查中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会提前规划好即将到来的假期。比如,乔布斯会前往印度休假,在山上冥想,学习如何利用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回到家后,他开始了一个新的项目,名字叫“Mac”;而马克·扎克伯格给自己难得地放四天假时,会前往阿拉斯加钓鱼,了解当地原住民公司和股息的运作方式。

即便我们不那么富有,可以随时去到心之所向的远方,也不想那么“上进”,度假还无法完全脱离工作,在假期接触新鲜事物,也可以帮助我们扩展想象力和洞察力,帮助我们改善接下来一周的情绪。比如爱因斯坦认为,不工作的时候听莫扎特的音乐,是极大的享受,他曾说:“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我可能会成为一名音乐家。我经常在音乐中思考,我从音乐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除了音乐之外,读书、运动、和朋友进行一次深度聊天,开发一道新式菜肴,都可能让我们感到扎实的收获感。

临床心理学博士约翰·梅尔还给出了一个获得幸福感的实用小贴士:在计划和回味假期的时候,人们的心情往往处于最佳水平,主要来自于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往的满足,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当我们快乐地期待或回忆某件事时,我们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对幸福的期待或回忆,本身就是幸福。而这种幸福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工作和家庭带来的压力,甚至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紫二

编辑/走走 青青子

校对/薛京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