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可以上门拜访,去观察他的私密空间。进门之后,你迅速网罗四周,发现家庭装修简单自然,书架上有手风琴,那是他业余的消遣;还有作家卡夫卡、小仲马、以及福楼拜的经典小说集,了解这些都是他的心头好之后,你大概了解他情感细腻、有一定的文艺情结。如果你对这些书的内容有了解的话,你还可以进一步推测他会欣赏的人物品格,他的价值观。结合前面的观察线索,他心爱的汽车内部的风格,或者再去找他工作领域的痕迹,公文包整理情况怎样,办公桌面物品摆放如何,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综合分析提供事实依据了。
这就是以物识人的方法论,还是比较好操作的吧?虽然直觉有的时候很灵,但好的观察者会有超越直觉和主观情感的判断。他们能在尽可能多、全面、不同的线索中归纳总结、以事实为依据,去综合分析。
咱们来总结一下,这部分我们了解到了个人物品和私人空间,正在以反映你身份、内在的情感偏好和行为痕迹的三种方式,向外透漏你自己。关于如何利用这些个人信息识别对方,为你介绍了实用的“比利时方法”,它能帮助我们用多角度、理性、综合的方式来识别对方。
好,在掌握了以物识人的基础上,接下来说今天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如何通过细节,来判断对方的个性
其实啊,关于人们个性的分类和归纳,心理学领域一直都有在做工作。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一位叫盖伦的医生,以考察人的性情来理解个性。他根据人的生理特质,把人的性情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性格特质。血液少的人相对自卑,黑胆汁多的人呢容易抑郁,粘液质则相对冷静。
不过,20世纪末在心理学界应用最广泛的是作者提到的“大五人格理论”。它认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组合出现的,而这些组合的基本个性特征包括: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五个特质。
在心理学界,我们可以做相关测试,去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当然,这是从技术层面检测出来的结果。那你想不想通过细节,运用观察学,在接触中通过我们自己的分析,来判断出对方的个性呢?这个探寻的过程是不是就像福尔摩斯断案一样,思路清奇,充满未知的诱惑?
对此,作者高斯林就说了,真正地了解一个人从陌生人到朋友,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去了解,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找到从一个层次深入到另一个层次的方法,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全方位地探寻。不但要了解他现在是怎样的,在经历着什么?还要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又曾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
好了,为了让我们明白怎么判断,作者借用美国个性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的观点,认为循序渐进地认识一个人,意味着你们的亲密度,可以从三个不同层次上不断加强。这三个层次分别是对方的特征、个体关注和身份。
首先,我们来看特征。在初识某个人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比较泛泛的描述性语言,来概括对他的印象。比如:第一次见相亲对象时,看他说话语速飞快,时不时还爱手足舞蹈,心里可能会用外向和聪明来形容他;又见他用柔柔的眼神看着我,面带微笑、言语中很难听到负面的词汇,会感觉他为人比较宽厚、仁慈等当你在用外向、聪明、宽厚、仁慈这些词汇对一个人的性情、特点进行描绘时,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是特征的表述,它是对一个人比较浅层的概括和了解。
很显然呢,对一个人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们对他关心的领域、他的信仰和价值观、他的目标、他经历过什么遗憾等具体的关注点还是模糊的。
所以,第二个层次我们要去了解的是“个体关注”。和他进一步接触之后,你可能了解到他的背景信息,他毕业于一所理工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他的妈妈还是位南方人;你也可以接着去了解他的追求,他想去世界500强的IT公司就职,目前正在为此而努力着;再接着是他的价值观,他相信唯有奋进和拼搏,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他期待世界和平有爱,相信爱能让大家体会到生活的幸福,等等。这些“个体关注”层面的细节信息,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背景、追求和价值观,也为你们是否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具体的信息量。这也是在特征层面,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最后,再进一步弄确认“身份”。我们说啊,身份是个性的核心,它是将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在一起的要素,你要善于去发觉能表现他“身份”的线索和事件信息。比方说: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你发现在外吃饭时,他有时会对服务员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另外,你们有时发生摩擦,也是因为他爱唠叨你的小毛病,衣物收拾不整齐、牙膏乱挤等等。这让你很困惑,和第一印象不同了,你想弄清楚哪个才是他真正的样子。那现在你可以去找找他早期的经历,弄清楚他是不是从小父母就对他很苛刻,又或者他的童年有过什么大的创伤?常常换学校,和同学相处不和谐,等等。一个人现在的表现,或多或少都和过去相关,也可能会预示他未来的样子。如果你发现了,原来他的父亲早逝,他是妈妈一手带大的,经历过穷苦,遭受别人白眼的经历之后,你可能更能理解他为何有现在挑剔的性情了。
他经历的事、实实在在的一些重要的生活片段,串联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整合他的“身份”。你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维度,重构起来的他的内在故事。
到这,我们就完成了对这个人的整体认知,总之,就是,从他的细节入手,由表及里,从他的特征印象、到个体关注、再到他的身份信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最后深入而系统地了解对方的个性。
好了,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如何识破伪装,让判断更精准?
[撒花]前几年啊,大家都爱晒朋友圈,喜欢发美食、秀美姿、传一些各地旅游的美景照片,好一片生活如此多娇的景象。你打开自己的朋友圈,发现自己过得是流光溢彩、滋味生鲜的生活。不过,你也知道,这可能仅是你生活里5%的盛况,有很大秀和自我憧憬的成分在。现实可能是,你天天在挤地铁、加班至深夜、蓬头垢面常相伴,还负面情绪驱之不散呢!
是啊,我们都很善于包装和伪装,有时是出于本能;有时是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和缺点;还有时呢,只是希望自己看上去更优秀、更有魅力而已。所以呢,别人呈现出来、想让我们看到的样子,不一定是他真正的自己。我们所见的他,可能渡了一层金,加了一层保护罩在外面。那要怎样穿过迷雾和伪装,穿透障碍,去发觉他本来的面目,更加精确地识别人呢?
在本书中,作者就为我们介绍了5个方法,来帮助我们以物识人、扫除障眼物。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是谨慎对待第一印象。人们常常有这种感觉,如果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相谈甚欢,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可聊,就会让你觉得亲切或者收获知音的感觉。在没有感情的牵扯的情况下,彼此坦诚相待,第一印象有时确实很能公正地反应实情。不过,我们也要谨防对方用这关键的三分钟,去打造刻意的人设来蒙骗你。还是那句话,日久见人心,第一印象对他感觉如何,我们先存着,日后再慢慢印证,这就可以减少先入为主带来的损失,你说对吧?
其次是善于从多个维度中寻找线索。我们对一个人的特质评价,往往不是割裂的、根据独立情景来单独评判的,而是把很多线索进行整合得出地结论。比方说,你感觉你的某个朋友为人比较冷漠自私,节假日很少给家里的父母打电话慰问,那还有没有其他线索来支持你的论点呢?有可能只是他和父母的情感处理得不好,也有可能是他真的冷漠,这就需要你从别的地方去寻找线索,来佐证这一点。一个人的个性可以在他长久的行为和做事风范中反映出来,所以一定会在很多地方都留有印记。对待你是细腻还是粗放?对待周边朋友是热情还是疏离?这几个线索都可以去挖掘,让线索连贯并整合起来,判断才能准确。
第三点是善于利用看似无关的线索。当真相被隐藏,我们无法直接找到线索来判断时,找找那些看似无关的线索,通过侧面来印证。比如,如果你去到你对她一无所知的人的卧室,卧室里没有主人的照片,没有表明他身份标签的信息,也没有透漏他喜好的信息,这简直就是一个超极简的家居设计。似乎除了床和桌子以及换洗衣物,别无其他线索。那其实,这些也是能够发现他特点的侧面线索点。比如:观察他换洗衣物的质量是纯棉、羊绒的居多,款式大部分是精简剪裁,色调柔和、轻饱和度以及它们被有序地码放在一起,
还有房间的装饰干净明媚,等等,这些线索点都可以间接透漏他注重质感,生活有秩序,追求生活质量,有着不凡的生活品味。
第四点是注意差异。在公开、半公开、私下等不同场合下,我们传递的个人信息往往是动态有差异的。有一些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表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人设,可能是营造的。这时,你要善于结合他在另一个维度——私下或者自己私密空间的表现,他是否对助理常常爆粗口?他对媳妇的态度是粗鲁还是温和的?看看两者的差异有多大?是哪种方向的差异?在差异中,去寻找线索来比较判断,有一些是动态连贯的,而有一些就需要我们去伪存真。
最后一点就是知己知彼。对一个人线索收集得越多,在细节处了解得越详尽,越有利于准确判断。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也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必要的素养,那何如做到呢?作者在本书中就讲了,不但自己要多方挖掘,从行为痕迹、身份标签、他个人的关注方向等方面去找线索,还要善于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搜寻更多可利用的线索。比方说:寻找向导,当你想了解一个女士,不妨寻找和她熟络的人一起去她家参观。你可以佯装无事般,向她的朋友请教,也许你会在她的帮助下,了解到客厅那个相框,是她从罗马背回来的,款式是她妈妈喜欢的,说明她很爱妈妈;另外,你还可以直接向被观察对象提问,有些物件的信息,她的答案来得最直接可靠。
好了,我们在这一部分讲了5个可以助你扫除障眼、识破伪装的5个的方法,在实践中如果我们善于综合运用,注意线索之间地相互比对和连贯,就会帮助我们去伪存真,练就火眼金星,让你看人更精准噢。
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你的个人印记、私人物品、喜好、私密空间正在静默无声地向外辐射你自己,以物识人真的有迹可循。利用我们今天为你介绍的比利时方法、个性判断方法以及识破伪装的5个技巧,在实践中多维度去搜集线索,相互对比和印证,可以有效地帮助你了解身边人,及她最隐蔽的内心想法,并识别那些迷雾的伪装。[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