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收集和创制了以中小叶为主的茶树种质资源1735份,包括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大厂茶、大理茶等3个种及白毛茶和阿萨姆茶等2个变种,此外还保存了1份山茶属近缘植物。
02
四季皆宜:
巧用“三分之一”的科研法则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垆敲火试新茶。”春天,是一个酝酿好茶的季节,也是从事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的科研者一年之计的发端。萌发的茶芽就像冲锋的号角,春节一过,李赛君课题组就开始紧张忙碌起来:育种新材料的物候期调查、苗期鉴定和选拔、茶类适制性评价等;夏日茶事虽闲,但李赛君仍驻守茶田,“比如今年,就可以观察在干旱条件下是否有表现特别优异的材料”;到了秋冬,则是资源收集的黄金季,课题组开始赴各地收集种质资源,在茶园里收集上一年的杂交种子,设计当年的杂交组合并授粉。“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科研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月都可以发现科研课题,找到科研灵感。”在一边做科研,一边做管理的十多年里,李赛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同伴们“科研灵感来自于科研实践”。
如何实践?李赛君分享了科研的“三个三分之一”法则。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埋头于办公室,查阅文献、了解科研前沿;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实验室,采集、分析试验数据;三分之一的时间扎进茶园,在田间进行验证、观察。即便是如今身兼行政事务,李赛君依然坚持每周必须至少有一天要在茶园里,“和大家在田间地头开一场课题研讨会,交流实验方案和心得,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科研灵感”。
近十年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把一片片叶子写成一篇篇科技大文章: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湖南省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登记著作权31件;登记茶树品种24个,黄金茶系列品种全国推广面积超100万亩;成功打造黄金茶、湖南红茶、桑植白茶等具有影响力产业,为湖南打造千亿茶叶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03
巧取“闺名”:
做好“三茶”融合大文章
给茶树新品种命名,从来都考验着科研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李赛君在给自己选育的新品种取“闺名”时,不仅讲究,也是乐在其中。
比如“金栀”“玉叶”是对同年申请登记的“姐妹俩”,姐姐“金栀”,是以保靖黄金茶1号作为亲本杂交的后代,具有浓郁的栀子花品种香;妹妹“玉叶”则是玉绿的后代,特早生,抗寒能力强,有春寒料峭中“玉树临风”之风骨。
再如“渐荣齐”,前两个字分别取自茶圣陆羽字“鸿渐”和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代表着新品种是由中国和日本的品种杂交而成,“齐”则代表茶芽萌发非常整齐。
一个好听好记好寓意的名字背后,不仅仅是科研人员对其寄予的厚望,也是亘古久远的茶文化融入茶科技的体现。李赛君至今还记得十多年前自己写过一篇名为《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的文章,提出要“学习茶文化,研究茶规律;传播茶文化,引导茶消费;实践茶文化,振兴茶产业”。“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开发优质高抗茶树新品种,优质是让茶叶更好喝、更有益健康,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高抗是增强茶树抗逆性,以应对极端天气或病虫害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科研,着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三茶’融合的大文章。”李赛君如是说道。
将茶文章做好的同时,李赛君也不忘享受生活。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性格舒朗大气、率真活跃的李赛君被大家称之为“赛姐”。“别看赛姐在工作中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中的她可是非常细心,我们遇到困难,她总是想方设法解决,我们找她谈心,她也总是乐于倾听。”在同事的眼中,李赛君还会时不时地“撒狗粮”。“她给叶缘波状特点明显、尤适制红茶的新品种命名为‘凌波红’,这里面就暗含了她先生的名字,不是‘撒狗粮’是什么?”在同事的调侃中,李赛君笑着辟谣说“只是巧合,其实是武侠中的‘凌波微步’之灵感”。
三句不离本行,处处彰显热爱。李赛君对于科研的热爱,写在了脸上,刻进了心里。
李赛君驻守茶田做科研
编辑 | 依依
二审丨吴端
三审丨欧阳灵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