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赵云字子龙,《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唐代陆羽字鸿渐,《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伐纣,商末两位王子伯夷、叔齐于途中阻挡,武王不听,二人便隐入首阳山,“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山中。
古人除取有名、字外,一般还取有号。广义的号,种类很多,包括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宗教人士的法号、道号,还有个人的谥号、绰号。狭义上的号,即一个人除了名、字外,自己另取的一个或多个名号,故又称为“自号”“别号”,以区别于他的名和字。
人始生三月而有名,及冠而取字,字与名要相互呼应,但在取号上却可以与名、字无关,毫无束缚。取号的用意是个人的一种自我表述、勉励、主张,用途是在社会交往中供大众称呼所用,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更为鲜明的标注。
号比名、字出现得更晚一些。战国时期才出现了一些隐没姓名只留下别号的人,如鬼谷子。至魏晋时期,别号之风渐开,如西晋医药学家葛洪号抱朴子,取“抱朴归真”之意;东晋陶渊明辞官后因宅前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时至唐宋,取号已经成了文人学士惯常的做法,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
二字号、三字号和四字号是最常见的形式。二字多有“翁”“叟”等字,三字多以“子”“生”“人”等结尾,四字多含“先生”“居士”“道人”“山人”等组词。称呼他人的别号,又是比称字更为客气、委婉。中国人表示尊称的习惯,越是距离远,越显得客气,而号则是在所有称呼中距离其人最远的,这或许也是号显得洒脱随性的原因所在。
了解了中国人名、字、号背后的底蕴与文化,再来品味闽都名人的名、字、号,也别有一番意蕴。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其父林宾日仰慕福建巡抚徐嗣曾。
林旭字暾谷,号晚翠,“戊戌六君子”之一。暾,刚升起的太阳。
沈鹊应字孟雅,名字源于典故“南枝鹊绕”。《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雅,本意乌鸦。
黄幹字直卿,号勉斋,闽县(今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浦下村)人。幹,同“翰”,筑墙时支撑在墙两端的木材。
陈谨字德言,号环江,明嘉靖年间状元。子曰:“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虚者德性盛大,执礼恭谨。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译坛泰斗。《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纾,解也。
(作者为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