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腰上不知何时长出的赘肉怎么也减不掉,全身上下冒出莫名其妙的疼痛,想要找到合适的伴侣,但又害怕无法妥善地经营关系,最终孤独终老。
20岁即使虚无,前方还有一个未来可以期许,而30岁只能看到40岁的落寞凄凉,如果预期的美好在40岁时还没有抵达,长时间与落寞现实的相处也就冲淡了悲伤。
正是在30岁时,我们才充分意识到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再也没有人来安慰我们:“没关系,你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被同龄人甩开的差距似乎永远也追不上,心底某个角落发出惊恐的疑问:“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
03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其实也是一个成长机会
其实,在大好年华饱受煎熬的并不止你一个人,空虚、迷茫、焦虑是30岁上下人群的常态。
欧美文化圈将这种不安概括为“四分之一人生危机(Quarter-life Crisis)”,并不如字面意思所说发生在寿命的四分之一,而是指一个人完全变成成年人道路上的四分之一,差不多是30岁前后,25-35岁这段时期。2012年,美国作家海斯勒出版过一本书,就叫《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 Oliver Robinson教授主持过一个关于“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调研,采访了1100名年轻人,结果是:
“86%的年轻人都承认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工作和经济状况压力爆表,五个人里就有两个觉得自己非常穷,赚的钱不够养活自己,32%觉得在30岁之前找到结婚对象的希望很渺茫,21%渴望一次彻底的职业转型,还有6%在盘算着移民。”
并且,进取心强、热爱尝试的人更容易受到“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侵袭,焦虑的感觉会更强烈。
这样的人抱有强烈的信念,坚信自己会成功,并且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设下大大小小的目标,而当现实展示出冰冷的一面,就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受到更多的沮丧、困惑与失望。
换句话说,30岁左右拥有极强进取心的人往往还比较天真,坚信努力就能成功,就是导致失望最大的原罪。
但经历这样的危机,并不是一件坏事。
焦虑代表的是对现状的不满,涌动的不安之下潜藏着对美好的向往、对蜕变的渴求,无论如何,这可比无所追求、浑浑噩噩地度日要好得多。
Robinson 教授认为,“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迷茫、焦虑、困惑虽然让人痛苦,但长远来看却是一件好事,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从这段危机中走出来的人,都会对自己和生活有更深的认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是度过人生危机必经的过程,是迈入成长新阶段的第一步。
04
遵循“社会时钟”
也没有那么可怕
有一部系列纪录片的名字叫《人生七年》,比任何虚构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时间在生命流逝过程中的绝对力量。
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7岁的少年少女,每隔七年,艾普特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最近一期在2019年6月播出,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少女,如今已经是63岁的白发老人了。
在人生的前半段,当他们计划人生时,关注点无非是社会灌输的财富、阶级、地位等,但在生命末端,关注点都变成了生死、亲情、健康、内心的安宁等无关阶级、无关财富的东西。
约翰是其中一个“壮志未酬”者,出身于精英阶层,7岁面对镜头时总带着一副上层阶级气派,14岁时记者问他这一辈子想得到什么,他笑着说:“名气,和权力。”并下定决心要从政:“取消工人罢工权,改用司法裁决。”
另一个孩子问他:“那岂不是侵犯了工人的集会自由?”
他咄咄逼人地反驳:“你会把一个抢劫犯关进监狱,称为侵犯了他的抢劫权吗?”
后来他并没有如愿以偿涉足政界,成为了一名律师。42岁接受采访时,他微微发福,脑袋半秃,温和地笑着说:“我现在很喜欢园艺,要是你以前告诉我,我会变得热衷花草,我肯定会觉得那是个笑话。”
此时的约翰已经褪去了年幼时的锋芒和戾气,人到中年,他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取而代之的是柔和温驯。
约翰跻身政界的愿望没能实现,中年的他放弃了追寻,就这点来看,他可以算作是一个失败者。
但当约翰将他整个戏剧般起起落落的人生铺陈在面前,晚年面带微笑地告诉你,他喜欢园艺,又会让人感到,曾经的选择根本无所谓对错,内心经历过的一切挣扎,在整个宏观生命中是多么微不足道。
他的温和,并不是因为对命运的屈从,而是生活的捶打确实使他变得成熟了。
接受平凡的约翰,远比年少时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他更加可爱。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提到,现代工业时代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
因为时钟的发明,人类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各个时间节点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诚然,如果没有钟表,当今社会一定会崩溃,但由此伴生的副作用是,划分得越来越精确的时间也为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压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时钟”是一种划分人生刻度的隐喻,它将人生划分为各个阶段,对个人在某个节点的发展和行动提出建议,指导人们的生活。
约定俗成的“社会时钟”其实没有好坏的定义,有人把它看做一种制约,也有人把时钟敲响视为善意的提醒,告诉我们在某个人生阶段该做什么事,不至于在人生海海的航程中迷失。
大多数人遵循时钟做事比较容易,因为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按照时钟走的,年轻时可以拼搏,中年时力求稳定,该结婚时结婚,该生子时生子。
遵循“社会时钟”按部就班地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你不必年少有为,但必须三十而立。
论语所说“三十而立”的“立”包括三方面:
立身: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类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也就是要形成比较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立业: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在古人看来,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如果年到三十还需要父母的抚养,是大不孝的行为。
立家:组建家庭。30岁的人已经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家的顶梁柱,从前依托别人,现在自己成为一个家庭的依托。
“三十而立”并不是指事业有成,它代表着人生彻底“独立”的开端,今后的路途,也许精彩,大多乏味,都必须由自己去面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伽蓝碎雨。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