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两人进店。进店后,两人中的一人向商家询问价格打掩护,另一人用手机扫描商店收款二维码,获取商家二维码名称。之后,扫描二维码的人将自己(或团伙其他人)另一个微信账号的备注名,修改为与商家收款码名称相同的备注名,并向修改后的微信账号转账,将付款成功的手机界面让商家观看,骗取商家信任。”
针对读者疑惑:生活中,商家使用移动支付时,一般都有语音提示设备,提示付款是否到账,被骗的16户商家都没有语音提示设备吗?
西安市临潼区法院相关人员介绍,本案中,大部分商家都有到账语音提示设备,但在李刚等人展示转账成功界面后,商家以为支付成功,只是网络延迟才没有微信到账提醒,因此放松了警惕。等到发现被骗时,不非分子已逃之夭夭。
“案件宣判后,我们在法院微信公众号上刊发了‘商家当心,姓名相同的收款方未必是自己!’的提醒文章,提醒商家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扫码支付、移动支付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便利生活的同时也给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临潼区法院告诫年轻人,任何行为只要触碰法律底线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也提醒商家,在日常经营中,要提高警惕,当场核对付款情况,谨防对方弄虚作假和只扫码未付款的情况发生,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华商报记者 陈有谋 编辑 杨德合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