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持久惠民的工作。对于各地来说,在健全完善既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的同时,还要紧跟网络时代步伐,针对人们的多元需求,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制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快捷。
“最近这两年,河北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数字化’。比如,打开手机关注‘乐游冀’微信小程序,不仅可预约全省各地景区门票,还能在线浏览我省丰富的非遗项目,预约博物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刘珂辛委员说。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了供需双方互动,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按照“十四五”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规划,我省将持续优化升级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建立具有河北特色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产品库群,创新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模式,让群众在“指尖”提出需求、在“云端”获取服务。
与此同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创造和创意,积极拓展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上新”。
艺韵独特的图书馆、主题鲜明的文化驿馆、设计感极强的文创园区……如今,在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竞相涌现。
“通过文艺创作、研学传承、传播展示、讲座交流等形式,在街头、社区、城乡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普及、传承等活动,零距离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在省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英坡等人看来,创新打造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书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向群众免费开放,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能够让文化惠民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呈现。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