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你相信吗?人生而孤独。
正因为人类内心的本质就是孤独的,所以我们才渴望与外界建立一些关系。
比如:爱情,友情,亲情。
有了关系,才能让我们与外界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
我们渴望被外界理解,渴望被人读懂,渴望有人能够听我们倾诉内心的所有情绪和种种遭遇。
一旦我们不被理解,无法遇到一个“能聊天”的人,这就会让我们感到痛苦。
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的社交状态会有一种“挫败感”和“孤独感”。
就像你有几百个微信好友,翻看一圈,却连一个能陪你聊天的人都找不到。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
他说自己因为工作原因,有1000多个好友,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之前做销售时认识的人。
而这些人,有一半以上是他叫不上名字;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与他现实生活中有交集。
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特别孤独。
一遍遍翻看聊天列表,却不知道能跟谁倾诉一番,连个能说真心话的朋友都没有。
-01
朋友的数量减少,是必然的
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朋友的需求,身边朋友的数量都是不同的。
第一:朋友数量,在25岁之前一般会迎来“巅峰”
并且,这个年龄段之前的朋友,才是“青春时期”的朋友关系。
按照一个人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参加第一份工作这样的顺序去看待朋友关系。
25岁之前,基本上已经遇到了自己想要遇见的人。
大学刚毕业没多久,跟大学舍友、同学们之间的联络还没有完全疏远,彼此保持着比较默契且熟悉的交流。
刚参加工作,在工作中遇到的好友。
独自租房生活,在外面遇到的朋友。
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还十分渴望拥有朋友,不抗拒认识新朋友。
因为我们十分需要倾诉,理解,宽容以及鼓励。
这些,能够在朋友身上更快的获得。
第二:25岁之后,朋友数量开始减少
大多数人的好友开始减少,都是从25岁以后开始的。
这个时候,毕业时间逐渐延长,跟大学同学很少有联系,也许会跟舍友保持着偶尔联络。
工作开始稳定,对朋友的要求也没有那么多,不会着急认识新朋友。
因为工作上的友谊,往往靠不住。
并且在这个年龄段,是成年人的分水岭。
工作的变动,生活环境的变化,城市之间流转,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交朋友的心态。
你匆匆忙忙认识了许多“陌生人”,也只不过是客套几句,一面之缘以后,很少再有交集。
-02
朋友的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10个酒肉朋友,也比不上1个靠谱的知心好友,这是真理。
亚里士多德说:“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朋友”。
我们之所以对朋友抱有期待,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潜意识里,将自我的情绪、想法、思维模式,强加在了朋友身上。
有些朋友只会消耗你,带给你伤害,这样的朋友即使再多,对你也只剩下坏处。
而高质量的朋友,不需要太多,有时候1个就足够了。
真正成熟,可靠的友谊具备哪些特征?
1、信任,平等
两个人身上都有着相差不多的品质,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
你们足够信任对方,愿意毫无保留地在对方面前表现出你真实的一面。
在你们的关系里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付出多谁付出少。
因为你们都有着强烈的“共情心”,愿意为对方好,不会让对方吃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友谊,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情。
无论是经营友谊还是爱情,都必须具备这个特征。
接纳对方,信任对方。
2、有边界感,有默契
这里说的边界感,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上的边界感,更包括情绪边界感。
举个例子:
朋友到你家做客,看到你在忙,并且家里还来了客人,他会第一时间找机会离开。
即使你挽留他,他也会离开。
这就是朋友之间的边界感,也是“分寸感”。
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会让你感觉到麻烦,而是让你感到舒服。
两个人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有着足够高的默契。
关系再好的朋友,也得保持分寸感;
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会给对方留出一些空间。
-03
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人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人生这条路,到最后只有你一个人走下去。
有些孤独,有些念头,有些情绪,只有自己才能够了解自己。
即使面对爱人,面对朋友,也不会轻易去倾诉。
我们往往会将某些情感藏在内心深处,当成自己的秘密。
而对抗孤独最好的办法就是:
认识自己的孤独,接纳自己的孤独。
然后在孤独的状态下,将这种情绪(情感)转移到别人或别的事情上。
王小波写过这样一段话: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午睡后醒来的一瞬间,屋子里只剩下你自己,有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的感觉。
独自一人看黄昏,看月亮,看风看雨看人世间,这些瞬间都让你有种“与外界隔开”的错觉。
实际上,这种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谁不是一边对抗孤独,一边与孤独和解呢?
今日话题:
你常常会感到孤独吗?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