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护体,镇邪避恶,扮穷装「贱」......
儿童为什么这么穿?
丰富的寓意直指中国育儿文化的根本——
呵护生命,平安长大
童子剃头:小脑袋,大玄机
清 罗聘《三元图》
摄影 / 勇汽水
说到剃头,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孝经》里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吗?
古人不仅为小孩剃头,还乐此不疲地为孩子设计发型,什么桃心儿、 羊角辫儿、小鳖尾儿、马桶盖儿……五花八门。
南宋 刘松年《傀儡婴戏图》(局部)
画中四个孩子的发型全不重样
供图 / FOTOE
怎么敢的?
原来,孩子是这一约定俗成规则之外的双标存在,原因有三:
01 神灵说
胎发虽然也是「受之父母」,却在生产的过程中沾染了血污和秽气,因此要在婴儿出月房(产妇坐月子所住的卧房)前剃掉,以免冲撞神灵。
02卫生说
其次,孩子剃发有利于保持清洁卫生。尤其是在炎炎夏日,剃去婴儿的胎发,既能降暑,也能防止痱子、皮疹、寄生虫病等病症。
03 变美说
再者,古人认为,剃除胎发、甚至眉毛,能使婴儿重新长出的毛发更加浓密。古人,尤其是女子,以密发、黑发为美,当一个小黄毛丫头剃去了「黄毛」,日后便能长成鬓发如云、光可以鉴的大美人。
所以说,小孩剃头合情合理。
按照古代礼俗,男孩的发型还要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
下图中的四个男孩子,你能猜出他们的大概年龄吗?
绘画 / 扬眉
襁褓:你的第一件衣服
供图 / 图虫创意
民间襁褓的主要形式,分为裹被与背儿带两种。而多数人熟悉的襁褓,应属裹被。
裹被这种古老的婴儿用品, 主要是把婴儿紧紧地包裹在小布被里,使之与外界隔离开来,其状态就像回到母亲的子宫里一般。
《天王送子图》局部
供图 / FOTOE
人们还认为,小儿的襁褓,不能用新面料来做。
1932年 《天津商报画刊》
在1932年的《天津商报画刊》中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说的是作者有次路过津门一个很富有的周家,恰好看见他家的幼童裹在襁褓中,粉雕玉琢,甚是可爱。
可包裹着他的襁褓却是非常破旧,布已泛黄,到处都是缝补的痕迹。作者于是笑着问:「像这样的败絮,哪里能够襁这样灵秀的小儿呢?何不换一个襁褓,那才算得上相衬!」
周家的人却这样回答:「这个襁褓是我祖母亲手缝制的,既襁过我的父亲,又襁过我和我的兄弟,哪有祖父能用而乳臭小儿不能用的道理呢?」
一块襁褓,竟陪伴三代人度过了婴儿时期。
缝缝补补,又一件
菱形拼接百家衣
供图 / 金玉华裳
百家衣名字里面有个「百」,却不是指实际数目,而是代表着很多小布片,象征着孩子受到众家护佑。
百家衣的第一个「代言人」,是春秋时期的一位70岁老翁——老莱子。
据史料记载,老莱子70岁时,他的双亲依旧健在。为了让父母高兴,这位白发斑斑的老翁,常常穿着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像小儿一样在双亲身旁跳舞。这就是「彩衣娱亲」的典故。
有专家认为,他所穿的「彩衣」,就是最早的百家衣。
绘画 / 扬眉
百家衣还有另一种宗教意味——和尚的百衲衣正是儿童百家衣的来源之一,有时候,百家衣干脆就被称作百衲衣。
菱形拼接百家衣
供图 / FOTOE
家长为孩子穿上这种「和尚服」,也是希望祈求佛门保佑、汲取宗教力量、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长命锁:中国式护身符
清 银珐琅鎏金蝴蝶形白玉锁
供图 / 金玉华裳
古往今来,对儿童最美好的祝福莫过于「长命百岁」。
一把千锤百炼、精心雕琢的「长命锁」正是民间习俗中,能「锁住生命、保佑平安」的护身符。
所以,给儿童戴上银锁、聚纳吉祥,也成了中国保育文化中的独特一景。
中国的虎头帽和希腊文明有何关联?
肚兜又为何成了中国童子经典形象的标配?
童裤是如何反映华夏民族文化融合史的?
长命锁因何诞生、为何称「锁」,又锁住了什么?
……
更多答案,还得来杂志中寻找。
本期杂志内页图
说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新生儿的襁褓要用旧衣服来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封面故事
宋代是古代儿童发型最丰富的时代。图为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图中的小姐姐梳了当时少女常见的三鬟髻,其间饰以锦带和玉珠,显示出了殷实的家境。弟弟的满头小髻,则为宋代之外所罕见,时尚感十足。
供图 / FOTOE
本期杂志将分为两个主题——
「再见苏轼」与「童装」
本期目录
《中华遗产》2020年10月
特别策划+特别呈现
「再见苏轼&童装」
微信编辑:柳川
《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
《行天下》、中国国家地理增附刊、英文版
尽在中国国家地理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