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2022复盘,乍一想起来,只觉得自己写了个寂寞……
说是写了个寂寞,可仔细盘点,还是发现小有成绩:2022年樊登读书上稿15篇,这是在樊登读书,最辉煌的时刻呀。
上稿十点读书一篇;头条李砍柴上稿7篇,两篇爆款。(量少是因为下半年停下没写。)
虽然觉得自己下半年废了,但是,这些数据还是证明,我的2022是有拼过,有努力,这365天,我没有放过自己……
感谢努力又不肯松懈的上半年的自己,也感谢下半年充电的自己:在樊登读书报了十几个训练营,学习了《论语》找到了灵魂的故乡;学了《道德经》,初懂老子高深的“天道”的哲学,学习了直播和沟通力等各种关键技能……
觉得自己荒废,起码还小有斩获,所以,2023,唯有努力更努力。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不忘复盘,才不忘自己主人公的责任,止,是自己的懈怠;进,是我要发力。
灵魂反思300遍,告诉自己三个道理:日进一寸也是喜;增长短板是大进步;写作就是要向内求。
01 日进一寸也是喜
回想我疯狂开始死磕写稿是在前年年末,万家欢腾的春节将到,我完全无视,每晚在灯下抱着电脑熬夜。连续刷《上阳赋》只想很快地写出剧评。那时的时光记忆里,自己还写出了郝蕾、赵丽蓉等头条稿子。
心里还存了个宏大愿望,就是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会一直写写写,停不下来了。
2022年,我的最高纪录是一周可以写三篇(心急的人喜欢接急稿),一天的、三天的稿都接,有一篇500万阅读量的爆款就是五一节休息三天写出来的。一天写出来的也接了不算少,觉得心里住着一个急将军,挥三几下鞭子子,恨不得刷刷就出一篇稿来。
这是太有激情了,还是积攒了一辈子的激情在那两年爆发了?
这样高燃持续近两年,今年11月份,我有篇稿子过不了编辑这一关,卡壳了,受挫停写。带着放纵自己一下的心情(其实心里一直有负疚感)报训练营学习,学习了十多年训练营,学了《论语》《道德经》等一系列课程,加厚了国学底子,还当上讲师,直播讲国学。但是却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寸进”,没成就感,好像自己不务正业了,没有好好过活。
因为没有每天写稿就觉得没有完成自己的“三生约定”(难道是心里默认,还是上辈子欠的?)。
细思,发现“欠”是因为自己跑偏不走正轨了,没有按预期完成日程爆满的写作计划,然后时时出稿给自己不断创造惊喜。这是,因写作而产生了对自己过分的期待吗?
我是不能住在这种过分的期待里的,会产生不切实际的企盼,而且会有不必要的焦虑。
《大学》里有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求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不必执念于功利性的进步,而是有所新,有所得,就是欣喜。
每天进步1%,坚持下来也有365份递进的蜕变与欢喜;坦然受之,有之则喜,无则继续前进。
1.01的365次方等于37.8;日进一寸,一年积攒的力量将不可忽视。
记得复盘,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走偏,回到正确的方向,进,吾往也。
02 增长短板是大进步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就是快。
面对键盘,头脑转速可能比别人快好多倍,当好多人面对微信还在处理文字信息的时候,我已经快速打字做好回应了。
看到一篇文章,当头脑接收信息时,已经千回百转拆解了很多种角度了。
所以,因为自己头脑快,手快,我要求自己写得快。工作上,因为积累了二十年的经验,我可以快速完成一篇几千字的总结。曾经一个复杂的表格,填入信息非常大,而且要做不同的五份。我当时想(因为我要把时间赶出来好去完成自己的约稿),我一个上午来做。然后早早上班,倒好水,坐下去准备战斗。
写到厕所不敢上,我真的一个上午完成这个巨无霸任务,简直是太牛了。后来问其他同事,他们有的要做两三天才能完成。
快,不断求快,我就是在快的路上不停飞奔的人。
但是,快,自然是有缺点的,就是不稳,不周全,不够精细。
一个文件,我扫几眼就觉得接收了。有时候又急于完成,没看认真,导致上报的材料会出错;一篇文稿,我快速阅读,觉得掌握了,其实一些重点信息没有消化好,吸收转化自然也不完美。
这样,在写稿时,拟大纲是否做到尽善尽美?逻辑是不是无可挑剔?素材有没有达到最强支撑?引用有没有用到最优?主题有没有最美升华?文章表达有没有至真至善?
这些都需要耐心细心精心,都不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因为我的快,这些都成了我的短板。
昨天看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神作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文章至真至朴的高境界。
别人眼中古老荒废的地坛,在作家史铁生眼中是这样的“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读之,立刻觉得地坛有了生命,像一个苍老的老人,讲述一段沧桑的故事。精致而又厚朴,淡淡气息却又雄浑有生命力。
园中的小动物是这样的: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普通的不起眼小动物,在他笔下如小精灵一般。让人立刻就眼前一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荒废是无人修葺打理,而里面萌动着各种活泼的小生命,那份自在与灵气,却是吸引史铁生的地方,也是他全部的精神食粮。
史铁生的文字难以逾越。
他的每一个细节似乎没有雕琢,每一个节点,转换都是自然而成,淳厚质朴。别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他好像就是手到拈来。
多读经典,多向名作学习,掌握细节的精致表达,情趣意境方面的提纯升华,以求落尽功夫,自然天成。
03 写作就是要向内求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回到写作的初心,我喜欢文字,学习写作,是为了自己吗?
看书,学习,吸收优美的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粹和精神力量,让自己灵魂至善,奔向至美。
初心如此,可是操作过程中呢?
有时候一篇稿,急于速成,不肯苦下功夫,想优化大纲,觉得百抓挠心时就叫苦不堪。
文字方面一蹴而就,不肯细细打磨,经常是被人说出缺点,才肯认真去纠偏,才发现缺漏连连,自己猛滴冷汗。
素材方面只求合适就行,没有追求主题完成得尽善尽美。这样的粗制滥造出去,作品怎么能有竞争力,怎么能打造出色的个人形象呢?
看看大师们都怎么说:“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车尔尼雪夫斯基”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刘勰”
“写作中要慢中求快,切不可灰心!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站锤上二十次。——布瓦洛”。
作家史铁生原本有着一双健壮的双腿,他是长跑健将,本以为他能奔跑一辈子。
但是在最好的二十岁的年龄,他突然失去双腿。后来他在绝望中爱上写作,写出了《我与地坛》,人们这样评论:“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生死之命的哲思思考,映射着他对写作的狂烈热爱。白纸黑墨,字里行间,史铁生一如空中庙宇般矗立,并非在沉沉雾霭之中,而是朗照万里,高高然的清明存在。”
就如姚育明的评价:“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
他一个人,一篇文章,撑起了整个文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用生命和灵魂,滴血而作。
史铁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当他发现他成了写作的“人质”,他就明白,要让“史铁生”成为素材,而是永远写不完的素材,只要能把这个“我”写明白,就够了。
就像村上春树,他不羡慕别人灵魂如泉涌,因为他自己就是灵感,他用跑步+游泳+写作他创造心流,不断地向内求,挖掘自身,贪婪地向生命深处索求灵感,以永不放弃的精神向生命源头攫取资源。
这样的向内求,才是最接近写作,最接近生命本真的答案。不断地向内求,寻找独立又丰富的自己,而不会被文字所驾驭,成为附庸。
最后,还是用史铁生的话说:“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世上只有一个史铁生,他已成为一座丰碑。
世间有一个我,以写作治愈灵魂,治愈自己。有幸热爱写作,在人生逆旅中,如何释怀自我,苦乐自尝?唯有写作。
2023,我将更好。因为,想让一颗躁动的心走向平静,只有不断向内求,去写,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