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饲猪?此事来自某地一张现场照:一小区清洁工穿着汗衫,上书“屈原牌饲料”字样……果然,轰动四方。
报国无门愤而投江的屈子,竟“被代言”了猪饲料?令人心痛:文化遗产怎能如此“转化”为有形资产?是可忍,孰不可忍?
笔者发现,各地注册“屈原”商标的商品种类五花八门,鸭蛋、鸡蛋、粽子、酒类、地毯、茶叶等不一而足。酒、粽子尚可理解,但猪饲料、农药冠上屈原名字,则让自小受到屈子人生境界和精神力量滋润的大众难以接受。不仅如此,在浩如烟海的商标中,还不乏“诸葛亮”“李白”“李时珍”……多少名人被争先恐后地注册。
注册“屈原”为品牌,抢注“诸葛亮”“李白”“李时珍”为商标,或不违法但违情,有悖国人的文化感情。要知道,这些“姓名”不仅属于其个人,还承载着厚重的精神意涵,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和文化符号。将其注册为商标,实际是利用公共资源来谋私利,岂可随随便便就通过审批?
无独有偶。近日,笔者又看到“胡写”出的王昭君。
鼓吹“娱乐为王”者,心中是古往今来一网“乐”尽。“昭君出塞”再三被拉上荧屏消费,供人“大快朵颐”,并不令人惊诧。问题是,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被套上娱乐的“马甲”后,面目便模糊难辨。
诚然,有关王昭君的史书记载不过150字,要抻长、衍生成为四五十集的电视剧,没有虚构不灵;而改编历史剧加入若干时尚元素,使之符合现代人审美亦属正常。但某些改编实在让人惊恐,那厢王昭君似有无限委屈,见众人关注,一口气吐出两个问号——
一问:一出历史正剧,领衔元素是“戏说”,是否合理?
“戏说”是当下不少导演擅长的路数。
“‘正’不够,胡说凑”,于是在《昭》剧中,我们便看到了王昭君与化装成汉人的单于邂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简直是古装版的《小二黑结婚》。至于剧中对昭君爱情的现代多边多角处理(既有元帝刘奭、表哥赵遂,也有游侠殷如墨、匈奴单于呼韩邪,甚至还有宫廷画师毛延寿),就纯属拿古人开涮。二问:历史人物被“倒着写”还有没有一个底线?
今朝,“胡说”“闹说”“歪说”历史孳生一新“理论”,谓“倒着写”,即颠覆历史所载,颠覆故事原型,颠覆经典文艺作品应有的慎严。此另类写法风靡网络,充斥着历史虚无的文化态度。纵然有人辩说,当代观众应该不至于低能到就偏信了这样的“戏说”,但怎么就能肯定,渗透于此的玩弄、戏耍与不敬,不会变成一种习惯性姿态,久而久之,令长期浸淫于此的观众迷茫?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该有严肃性与庄重性,该有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的认真与较真。屈打成“牌”,无限“愚”乐,不应泛滥成时代之流弊。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