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条燃烧后,质量变大;木材燃烧后,化为灰烬,质量变小。那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其实在几百年前化学家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1673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
1756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容器里锻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在锻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1774年,法国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后来,人们用先进的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
探究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然后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的质量m2。
注意:①冷却至室温;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易潮解的物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思考】1.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锥形瓶炸裂
2.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解释。
红磷燃烧放热,锥形瓶中空气膨胀,气球鼓起;
冷却后,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生成了P2O5固体,使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变小,气球变瘪。
探究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铜溶液,塞好橡胶塞。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一起称量,记录质量m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2。
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一、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1;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2。
解释: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质量减小。
注意: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把所有的生成物都计算其中,不要忘记气态生成物。
实验二、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1;在石棉网上方点燃镁条;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仪器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2。
解释:镁条燃烧时,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包含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注意: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把所有的反应物都计算其中,不要忘记气态反应物。
【声明:文章综合整理by中学化学园,转载请注明正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