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格加廖夫RPD轻机枪和卡拉什尼科夫RPK轻机枪都是苏军的班用支援火力,但前者服役了十来年时间就被后者淘汰了。
其原因就是RPK是枪族化了的轻机枪,和AKM突击步枪有相当一部分零件可以互换使用,这在战场上的意义是很大的,因为战场上任何事情都能发生,轻机枪要是发生了故障需要更换零部件,就可以拆一支步枪进行零件互换,如果是不能互换,问题就很严重了,轻机枪是步兵班里的火力核心,因为它要是打不响整个班集体就会处于火力失衡状态,而这个时候敌人的轻机枪就会逐一压制己方的步枪手...这仗也就没法打下去了,也正是正因为这个原因捷格加廖夫RPD二战后服役10来年的时间,就被RPK全面替代了。
苏制轻武器一直都以外形冷峻,结实耐用著称,RPD轻机枪也不例外。
RPD这枪是捷格加廖夫大师在1943年开始设计的,是替代DP轻机枪的(就是俗称的大盘机枪)二战期间也生产了一部分进入到部队服役,但那个时候班用武器没有枪族化的概念,莫辛纳甘步枪、PPSH/PPS冲锋枪、DP轻机枪在班排小队当中谁都不占主导装备的位置,RPD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虽然说在战场上表现良好,但随着二战之后突击步枪的兴起,班用机枪要与突击步枪实现较大数量的零部件通用化,而RPD轻机枪与AK–47/AKM突击步枪之间除了都使用7.62×39毫米M43子弹外,其它地方没有通用性,不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所以它必然是被RPK轻机枪所淘汰。
反之,RPK轻机枪与AK–47/AKM突击步枪一样,也使用活塞导气运动原理,从外形上看就是一支放大了AK步枪(某些国家确实管这类枪族机枪叫做“重管步枪”),弹鼓和弹匣可以步枪互换使用,大大的简化了后勤压力,而RPD轻机枪的弹链不能与AK系统突击步枪通用,这就影响到了它在战场上的勤务保障的便捷能力。
更主要的是RPK的设计原理要比RPD简单一点,加工工时少一些,零部件通用更便于在一条生产线上同时制造量两型枪械所需的大量零件,可迅速投入生产和降低了生产成本。
原则上来说RPD使用100发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要高于RPK,但它的鱼鳃式闭锁结构复杂程度高于RPK的转栓闭锁,在比较恶劣的战场环境下比RPK容易出故障,清洁次数和时间都要高于RPK,总体来说RPD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轻机枪,它与RPK这种枪族化轻机枪是两个概念,它作为连排级火力压制装备是合格的,但是二战之后步兵连队已经高度的机械化或者摩托化了,对于枪械的要求也必须是通用化和枪族化,所以RPD轻机枪的地位有些尴尬,而且不能适应部队要求的武器,即便是设计的再好也必然要淘汰的。
1950年代初为了统一全军轻武器制式化,RPD轻机枪也被引进到我国,与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在1956年仿制成功,构成了我军第一代班用武器,被命名为56式轻机枪,通过部队使用后的反馈建议,在1963年改进为56–1式班用轻机枪,主要改进就是它的供弹具,将100发弹链改为4条25发弹链,降低了过长的弹链引起的卡死的可能,同时将圆形弹盒的冲前的一面内里加力一块橡胶垫,降低了子弹头部与弹盒直接接触产生的响声较大的问题。
改进后的56–1型轻机枪参加过越南战争、珍宝岛战斗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亚洲以外的不少战争,由于机械联动可靠、环境适应性好、子弹威力大...等诸多优势深得我军和第三世界武装力量的喜爱,就连美军在越南战争当中捡拾到56–1机枪后也对它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丛林近战利器。
越南战争中美军缴获RPD或者56/56–1机枪之后将枪管锯短,目的是减轻重量便于携带,虽然射程降低了但是丛林遭遇战在10米内由于植被的遮蔽是很难看到对方的,听到异常响动后也不需要瞄准,直接朝着响动的地方泼子弹就行了,越是密集的子弹杀伤概率就会大一些,在这样近的交战距离射程已经不重要了,而RPD、56/56–1轻机枪子弹威力大,加上100发的供弹具火力持续性比M16突击步枪更高...所以美军特种部队也很喜爱该枪。
56/56–1式轻机枪在我军也得有30年的服役时间,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才被81式轻机枪所替代,而81/81–1式突击步枪和轻机枪是我军第一代班用枪族化武器,两枪之间也有70%左右的零部件可以互换使用,同样也大大的减少了后勤压力,更主要的是枪族化之后在一条生产流水线上可以生产两枪的大部分互通零件,使生产线的利用率更高,投资更省...所以,56/56–1轻机枪也必然在我军退居二线。
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遵循战争的要求,统一制式化和标准化能更好的发挥出战场使用优势和制造潜能,不符合上述两点的武器即便是本身设计的再好不能通用照样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