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歪把子”也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要涂油润滑,但为什么要涂油,大多数人就搞不清楚了,难道是因为这种机枪特别不可靠吗?还有这个涂油到底涂在哪里,是射手一边打,副射手拿着刷子一边给机枪刷油吗?
除了“歪把子”轻机枪,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也要涂油润滑,怎么日军的机枪都有这个毛病要涂油润滑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以及由此进一步提问,只有日本机枪有这毛病吗?其他国家的自动武器有需要涂油润滑的吗?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
涂油到底涂在哪儿?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你们都懂的垃圾营销号在瞎逼逼,说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特别容易卡弹,对副射手依赖极高,需要副射手拎个油壶,拿把刷子,在机枪射击时不停地给枪机和子弹刷润滑油,保证机枪射击不卡弹。这类自媒体制造了大量垃圾信息,让很多萌新军迷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被误导,而一些资讯平台为了经济利益,毒瘾一般依赖这些垃圾营销号带来的低质流量,刻意放纵这类信息传播。久而久之无脑黑日军轻武器成为一种不懂装懂的风气,开口就是“日本机枪可靠性特别差要涂油”,结果呢,是油涂在那里,涂油的目的都没搞清楚,黑都黑不对地方。
遇到这样的“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
其实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好,九二式重机枪也好,它们需涂油的是预备进膛的枪弹。先说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在它的供弹漏斗右侧有一个油壶,油壶内灌注润滑油,油壶底下有一个油刷,油刷正好位于枪弹进膛路线的上方,当拨弹机构将枪弹从桥夹内拨出进入预备进膛位置时会从该油刷下通过,就自动刷上少量润滑油,让枪弹带着润滑油被推进枪膛;击发后由于弹壳外表和弹膛内壁之间有一层油膜,抽壳阻力就比较小,抽壳钩就能顺利地将空弹壳抽出。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上的油壶
子弹经弹斗,通过油刷下方进入枪膛,击发后被抽壳钩抽出,向右抛壳。
再说九二式重机枪,九二式重机枪采用继承自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的30发金属弹钣供弹,弹钣可看做是刚性弹链,供弹动作和弹链没有本质区别。在弹钣进弹口上方也有一个油壶,底下也有一个油刷,弹钣被一格格往右拨动时预备进膛的枪弹通过油刷下方,也被少量涂上一些润滑油后再推进枪膛,涂油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小抽壳阻力,让抽壳动作更顺畅。
九二式重机枪的弹钣进弹口上方有个油壶,油壶底部有油刷,给通过油刷下方的枪弹涂油。
弹钣通过油壶下方时,枪弹表面就涂上少量润滑油
所以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的涂油并不是一边打一边副射手拿个刷子涂油,也不是给枪机涂油(连发射击时高速运动的枪机你怎么涂?),而是给预备进膛的枪弹表面涂油,目的是在枪弹和弹膛内壁之间形成一层油膜,减小抽壳阻力。
只有日本机枪需涂油吗?
用涂油的方式减小抽壳阻力在早期自动武器,特别是早期半自由枪机自动武器上并不罕见,这里彩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奥地利施瓦茨洛泽(Schwarzlose)M1907机枪。
施瓦茨洛泽机枪采用一种今天已经见不到的肘节延迟半自由枪机原理,它的枪机后方有一个肘节,但与马克沁重机枪、卢格P08手枪能刚性闭锁,需枪管后坐开锁的肘节不同,该肘节不能自锁,在膛压下枪机后坐,肘节被暴力翻转拉直实现开锁。在这个过程中肘节不能锁死枪机,只是为枪机后坐增加一些阻力。
施瓦茨洛泽机枪,枪口有一个巨大的喇叭形消焰器
施瓦茨洛泽机枪也有个肘节,但原理和马克沁机枪完全不同,该肘节不能刚性闭锁,只是提供一些阻力延迟后坐。
采用肘节延迟开锁的施瓦茨洛泽机枪和其他半自由枪机武器有一样的通病,枪机抽壳时机过早,后坐速度过高,此时膛压尚未降低到安全范围,弹壳还膨胀紧贴枪膛,枪机是拉着膨胀贴膛的弹壳强行后退,抽壳阻力较大。在20世纪初设计师也没什么办法解决这一矛盾,于是采用一个笨办法,在机枪上装一个油壶,每次推弹上膛油壶下面的油嘴都自动给枪弹表面涂上一点润滑油,让弹壳和弹膛内壁之间形成一层油膜,这样抽壳阻力就减小了。
施瓦茨洛泽机枪机匣顶部的油壶,油壶盖打开后能看到一个滤网,防止加注润滑油时杂质进入油壶。
施瓦茨洛泽机枪每推一发弹上膛,油壶就会自动向枪膛注入一些润滑油减小抽壳阻力。
还有一种有类似情况的武器是美国佩德森半自动步枪,其设计者是美国枪械设计师约翰·D·佩德森(John D. Pedersen)。该枪在上世纪30年代参加过美国半自动步枪选型,最终落败于M1加兰德步枪。佩德森半自动步枪发射.276英寸佩德森步枪弹,也采用肘节延迟的半自由枪机原理,没有刚性闭锁,靠膛压直接冲开枪机后坐开锁,但枪机后方有一个肘节,能给枪机开锁后坐增加一定阻力,延迟开锁时机,让膛压下降。同样由于半自由枪机原理抽壳时机过早,弹壳膨胀贴膛,佩德森半自动步枪采用的办法是给每一发枪弹表面涂上一层石蜡,用石蜡来润滑枪弹减小抽壳阻力。
.276口径佩德森半自动步枪
佩德森半自动步枪采用的肘节延迟枪机在击发枪弹时,膛压直接推枪机后坐,强行蜷曲肘节开锁。
到这里读者应该能理解了,对抽壳时机过早,抽壳速度高的半自由枪机武器,由于抽壳时膛压尚未完全下降,弹壳膨胀贴膛,抽壳阻力大,于是采用给枪弹表面涂油或石蜡的方法减小抽壳阻力。
那么现代半自由枪机原理武器,比如德国G3自动步枪、MP5冲锋枪、P7手枪,法国FAMAS自动步枪和AA-52通用机枪没有油壶给枪弹润滑,又是如何减小抽壳阻力的呢?办法是弹膛开纵槽。这些武器在弹膛内开出几条纵槽,枪弹击发后一部分火药燃气顺着纵槽进入弹壳和弹膛内壁之间,形成一层气垫,让弹壳“悬浮”在弹膛内,减小抽壳阻力,这叫“气体润滑”。
纵槽减小抽壳阻力的原理
导气式的日本机枪为何也要涂油润滑?
说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要回过神来了,不对啊彩云,你说的施瓦茨洛泽机枪、佩德森半自动步枪都是半自由枪机武器,是因为半自由枪机抽壳时机过早的缺陷才需要枪弹涂油、涂蜡润滑,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都是导气式武器,导气式武器的抽壳时机并不早,怎么也需要涂油润滑抽壳呢?其他国家的导气式自动武器也没见过要涂油润滑抽壳的呀?
这的确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的胎里病,但毛病并不像一些读者想象的那样,是这两种机枪的供弹具让沙尘污物进入枪膛,增大了自动机运动阻力,别忘了同样采用弹钣供弹的哈奇开斯机枪就没有使用油壶。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之所以需要枪弹润滑,根子是日本人长时间没有搞定机枪的闭锁间隙。
闭锁间隙(Headspace)是指枪弹推进枪膛后枪弹前后定位面之间确定的定位空间长度。闭锁间隙和自动武器供弹抽壳可靠性密切相关,如果闭锁间隙过小,意味着枪弹在弹膛里塞得太紧,容易出现推弹上膛无法到位,或者击发后抽壳困难;如果闭锁间隙过大,意味着枪弹在弹膛里太松,弹膛没有紧密包裹弹壳,击发后弹壳容易过度膨胀,发生变形甚至破裂,也会造成抽壳困难。
凸缘步枪弹的闭锁间隙
瓶形弹壳无底缘步枪弹的闭锁间隙
日本机枪是从引进法国哈奇开斯机枪开始的,但长期以来没有吃透自动武器闭锁间隙的设计细节,闭锁间隙不是大就是小,造成抽壳阻力过大,故障率下不来,日本设计师折腾了好久也没解决,不得已用了枪弹润滑这种笨办法。于是出现了三年式、九二式重机枪和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明明是导气式武器,明明技术上并不需要润滑抽壳,却因为闭锁间隙解决不好,抽壳阻力大,不得不用涂油润滑抽壳的怪现象。
九二式重机枪的前身三年式重机枪,它也有个油壶
九二式重机枪的前身三年式重机枪,它也有个油壶
日本机枪长期被闭锁间隙困扰,一直到九六式轻机枪都没有彻底解决。原本九六式轻机枪采用弹匣供弹,枪上没有油壶,但更换枪管的固定栓不能调节闭锁间隙,机枪抽壳可靠性还是不好。到了九九式轻机枪,这次日本人给机枪枪管固定栓装了一个调节螺母,可通过在螺母上压垫片的方式手动调节枪管插入机匣的安装深度,由此调节枪膛闭锁间隙,用这种办法才算解决了日本机枪长期没有解决的闭锁间隙问题。
九九式轻机枪拉出的枪管固定栓,固定栓上有个螺母,可在螺母背后压垫片调整闭锁间隙。
按理说通过螺母调整枪管安装深度微调闭锁间隙,已经能解决九九式轻机枪的抽壳问题,但日本人可能是被闭锁间隙问题整怕了,居然在九九式轻机枪上恢复了涂油润滑枪弹,只是油壶不装在机枪枪身上,而是装在弹匣压弹器上。九九式轻机枪的弹匣压弹器上有一个油壶,底部有油刷,用压弹器给弹匣压弹时枪弹通过油刷底部自动涂上一点润滑油。其实九九式轻机枪已没必要这么做,这只是日本人的闭锁间隙PTSD罢了。
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弹匣压弹器,下方为九六式,没有油壶,上方为九九式,多了油壶。
所以黑日本机枪可以,但要找到黑点在哪里,如果连“闭锁间隙”这个黑点都找不到,跟着垃圾营销号人云亦云,甚至相信什么副射手拿着刷子涂油,还在网上一个劲地瞎蹦跶,那有啥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