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 《林肯传》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莎莉·菲尔德、汤米·李·琼斯、哈尔·霍尔布鲁克、大卫·斯特雷泽恩、约瑟夫·高登·李维特、詹姆斯·斯帕德等
类型 剧情片
发行 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
美国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遭到刺杀已经超过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仍然是最受尊敬的总统。他虽然只在任一届,但是他的英名如同那座危坐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大理石雕像一样,稳稳地植根在美国的土地上。他的名言:“人人生来平等”犹如洪钟大吕,震慑着所有在美国种族歧视的行为。
有关林肯总统的故事已经被拍摄了很多次,每一部都有各自的侧重。而在2012年由电影业奇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推出的新片《林肯传》,应该有资格被认为是关于这位总统的电影中的佼佼者。
12年磨一剑
早在2009年,也就是林肯总统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就宣布,他有意制作一部新的关于林肯总统的电影。当斯皮尔伯格得知,历史学家桃瑞丝·吉恩斯·古德温刚刚完成了历史学新作《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时,还没有等到此书正式出版,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全作,立即决定用这部书作为蓝本,邀请曾经撰写了影片《慕尼黑》剧本的作家托尼·库什纳前来捉笔,他自己还亲自参与改编剧本。
在斯皮尔伯格与库什纳改编时所作的决定当中,最高明的一项,就是他们一致同意摒弃世俗的做法,没有把林肯影片写成传统而冗长的人物传记,没有把林肯的生平拍摄得面面俱到。甚至对于林肯发动和指挥的那场规模宏大的美国内战,也没有从头讲到尾,而只是截取了1865年1月到他被刺杀那天的四个月的时间。影片着重让人们看到林肯在面临战争胜利前,并未因为夺城占地而沾沾自喜,而是从一个伟人对政治和人权前瞻的角度,总结这场战争对人类的意义,坚持当初他发动战争的观点,全力推动美国国会通过永远废除奴隶制度的法律。
很显然,斯皮尔伯格这样做,把剧本的内容精炼地缩减在了林肯最光辉的时间段里。从一开始,斯皮尔伯格就明确地表示,他的新片将不是一部战争片,虽然片中也提到了战争、战场和战士,但是都被压缩到了最低程度。导演把他的着眼点,放在忙碌工作的林肯对华盛顿政府和国会成员的争取和说服上,揭示了他对自己治国思想和方针的真诚信仰始终不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正是因为斯皮尔伯格找到了对林肯丰功伟绩及他主导的历史事件的切入点,所以他的影片才有打动人心的特殊力量。因为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林肯总统使国家免于分裂且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度等等功绩,早已渗透到了他们教育之中,已经无需重复。斯皮尔伯格要做的,是要让人们看到一个处在工作中的林肯,一个运筹帷幄的国家领导人。他既要赢得战争又要施行新政,在指挥战争和执政能力方面都要高于其他人。斯皮尔伯格在筹备的时候没有急于将影片投入拍摄,而是和库什纳一起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剧本,其精髓之处就是强调了林肯与他身边的政客、工作人员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林肯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和他细腻的处事能力,在貌似平常的情境中,引发人们对林肯由衷的敬仰。
立法重于战争
被誉为最精美短篇讲话的著名的《葛提斯堡演说》,在《林肯传》一片虽然也出现,但是已经不是总统工作的主旋律了。在影片中,林肯要做的,是要求国会通过新的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把永远废奴列入法律。
尽管这时的“南北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是林肯总统领导的“北军”已经胜利在握。作为国家的统帅,却没有因此而认为大功告成,而是在深思熟虑后,要用写入宪法的形式确定这次战争的初衷——使美国不再出现奴隶和奴隶制度。
影片中的林肯是在与时间争速度,他必须在全国实现和平前,将立法成为现实。因为如果在南方奴隶主放下武器后再提出修改宪法的废奴议题,就很可能被南方议员在表决中否定,那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血腥战争,和大量的人员和经济损失,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尽快立法,南方的奴隶主们就要在停战后无条件接受宪法,才能把废奴变成事实。
林肯总统明白,共和党创始人弗兰西斯·普莱斯通·布莱尔(哈尔·霍尔布鲁克饰)是唯一对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民众和议员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林肯政府需要他的合作。但是如果让他主持南北和平谈判,那么废奴议题必定成为一纸空文。林肯与国务卿威廉姆·苏厄德联手,尽力争取了在民主党内的支持票,同时用增加就业福利作为号召,拉拢两党议员。与此同时,共和党人撤迪厄斯·斯蒂文斯(汤米·李·琼斯饰)出于对战后复兴的意愿,表示力挺林肯政府的货币改革,给林肯在两党间的周旋,送上了一份重礼。
林肯总统明确地告诉奴隶主们,蓄奴时代已经终结,但是他把与南方反叛政府的接触,都拦截在了华盛顿之外,而且巧妙地把握了谈判与立法的时间和火候,终于大功告成。
在第13修正案获得通过后,林肯总统亲自视察了位于弗吉尼亚州皮特斯伯格的战场,与那里的守军司令格兰特将军交换了意见。不久后,格兰特将军接受了南军总司令李将军的投降,南北战争自此结束。
时间到了1865年4月14日的夜里,林肯总统正在办公室里会见内阁成员,研讨给予黑人选举权的议题时,被告知他的夫人玛丽(莎莉·菲尔德饰)正在等他一起去福特剧院观看演出。也就是在这一夜,支持蓄奴的枪手、美国戏剧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斯闯入了林肯所在的包厢,实施了南方奴隶主们所盼望的刺杀。
影片以林肯总统在第二次当选时的宣誓讲话作为结尾,他实现人种平等的宏亮声音,久久在影院中回响。
“总统先生”
《林肯传》是一部意义重大的史诗片,其中的政客和林肯的家人,包括他从军的儿子和他的夫人,都以事实为依据,展示了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历史烙印。虽然该片在冲击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努力上功亏一篑,败给了本·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斯皮尔伯格也与最佳导演再次擦肩而过。但是这部影片赢得美国媒体的普遍好评,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男主角名单上,最早选中的是由英国男星利亚姆·尼森饰演林肯。但是在准备和等待数年之后,利亚姆·尼森表示他已年纪太老,不再适合角色了,所以决定退出。其实他当时只比影片中的林肯年长两三岁,无论外形和经验都在最佳状态,只是后来有人分析说,尼森的辞演,其实是与他那时刚刚丧妻有关。
斯皮尔伯格再度看中的男星,又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名人丹尼尔·戴一刘易斯。丹尼尔·戴一刘易斯的上榜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比尼森小5岁,更接近影片中林肯的实际年龄,而是他令人信服的演技。在《林肯》一片上演前,丹尼尔·戴一刘易斯所演过的主角人物中,已经有四次奥斯卡提名,并且两次稳坐影帝宝座(《我的左脚》和《黑金风云》)。斯皮尔伯格要塑造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形象,启用这样的重量级明星,应该是很有眼光的。
果然,丹尼尔·戴一刘易斯不负众望,他再度在2013年的2月那个角逐之夜里,登上了领奖台。在奥斯卡历史上,拿到三次“最佳大奖”的影星早已存在,但是丹尼尔·戴一刘易斯是首位三获“最佳男主角”的演员,而且是因饰演美国总统而获奖的第一人,他创下了奥斯卡的“史无前例”。
不可否认的是,丹尼尔·戴-刘易斯在影片的拍摄中所下的功夫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拍摄时,导演斯皮尔伯格按文献上的记载,在片场建造了百年前林肯总统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连里面的家具、图书和壁纸都是严格照原样安排,给了丹尼尔·戴-刘易斯还原历史的演出环境。可是这些还只是一个外部条件,令人惊讶的是丹尼尔·戴-刘易斯入戏的深度超乎想象。他在拍摄期间,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都沉浸在角色里,戏里戏外都要求人们称呼他:“总统先生”。他用林肯的步态走路,用林肯特殊的美式高音讲话,用林肯的思路对待所有剧组里的人。甚至还有一则内部消息说,在演员联系名录上,根本没有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名字,而是赫然列着“亚伯拉罕·林肯”。
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的话,恐怕最能说明丹尼尔·戴-刘易斯与真正的亚伯拉罕·林肯的相同之处了:“你根本不觉得是在拍摄影片,而真的是面对一个总统,每天看着他在处理政务,与国会议员交谈,然后作出重大决定。大家认为他就是那个卓越的总统,他正在领导国家。这种感觉简直让我‘不寒而栗’。”
难怪美国的评论界说,当年是一个演员夺去了林肯的生命,现在,林肯在另一个演员身上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