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江山千里北望,春秋百转回眸。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中国不同时代存在过的治世颇多,如昔年的“雄汉盛唐”更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千秋盛世,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治世当属满清统治时期的荣耀巅峰——“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它历经康、雍、乾三代帝政,持续时间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王朝统治的顶峰,也回光返照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康乾盛世期间,三代帝王承前启后,推新政,改吏治,使经济快速发展取得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才疆域辽阔,一步一步使王朝的国力增强。撇开治世中封建制度本身难以避的种种弊端,康乾之治取得的政绩确实是辉煌荣耀的,但其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不容忽视,实际上为整个封建王朝覆灭埋下伏笔。
一.引导生产发展,构建民生工程,才是治世的基础
- .延免税限,恢复人口带来的经济复苏是安治百姓的先决条件
历经数十年战争,新生的清朝政局才算初定,但此时国家的生产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清朝初期各地多“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人民遭严重损耗而疲累不堪,田土荒芜不能耕种而尽成丘墟,到处一副破败之象。人民处于乱世无能为力,到了太平之世如若再不解决生存发展问题,那到时动乱四起不受统治的局面只怕再难以扭转。清朝遂不得不实行诸多恢复经济的措施,以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加强王朝的集权统治。
待康熙亲政后清朝就宣布了停止圈地,延长了开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由于连年的战事,国家损失了相当一部分人口,缺少足够的人力,导致生产和经济发展停滞乏力。康熙五十年,清廷遂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永免人口税,只收田税,还引进外来农作物,使粮食的来源与产量大大提升,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这样清朝的人口也就得到了恢复。
- 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为安定民生谋划长远利益。
当时黄河水患成灾,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这所依靠的成了灾祸,便大批灾民流亡到各地,抢劫偷盗造成社会危机。康熙遂先后任用了靳辅和于成龙分别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有着形形色色的乡情民俗,六次南巡期间,康熙在监督河工的同时也了解考察沿地的民情习俗。在历代经济发达的中南方地区,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康熙还颁行了十六条圣谕,并让地方乡民都相互告诫遵守。
- 江南盛景映照国之归化
乾隆时期,清王朝文治武功走向鼎盛。乾隆在康熙帝的仁厚之策与雍正帝的严苛之治的基础上,施政可谓“宽猛相济”。全国各地经济一片大好,其中行走五湖四海诸邦外域的商帮发展的越发壮大。此时银号在山西出现,而经营盐业票号,自明代就发望的四大商帮之首的山西晋商极大地带动了经济流通与文化传播。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等就是晋商为我国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产物。晋商之富有言其“富可敌国”都不夸张,而后来慈禧掌权下的清政府也是向晋商乔家借得大量白银赔付给八国联军相当一部分债务。乾隆统治旺期,江南和广东等地的丝织棉织业是最为发达的,许多贡品绸绢都出自此地。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发展也达到了历史高峰,闻名中外的景德镇官窑瓷器就是在此兴盛。
二.历史上前所未有,君主专制的集权顶峰。
- 更加稳固的中央集权
康乾时期君主专制达历史顶峰。康熙时期清朝着手整顿吏治,恢复诸多官员选拔审核制度,如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规避地方官员上呈的奏折真实性偏低,康熙遂培养心腹探子(称作“包衣”)如李熙、曹寅等人刺探官员士绅的越濳之事以判其是否有犯欺君之罪。同时命其打探地方的物价、米价,以及百姓收入等等,然后密奏皇上。密折制度的萌芽就在此时期出现,这一制度传到雍正帝时期趋于完善。
清朝初期曾保留过议政大臣与皇帝共同议政的形式,如由一些功勋卓越的旗主与皇帝共同执掌内政。到了康熙时期,推崇天子至高,乾纲独断,也就使得以往内阁形同虚设。康熙设立了南书房,作为皇帝专用的机要秘处,无诏情况下何人私闯都将严惩。
雍正时设立的军机处,是清中央政府最高的决策机构,是直属于皇帝管辖,军机大臣在接受任命时须“跪受笔录”。到了乾隆亲政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甚至被直接废销,皇帝总掌全部政治大权,成为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历史的巅峰。明清不设宰相,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其本身具有的职权就可堪比宰相,在清朝内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二者职权加之一起才可比肩宰相,足以见清朝对与朝廷大员权利的钳制严格。另外秘查、秘折等方式被康雍乾三代帝王充分利用,以秘治隐最大限度的加强了朝堂控制与社会督察。
- 合理的地方设权
清政府在每个省都设有巡抚,部分省份兼设总督,雍正时期此种制度确立。虽然总督、巡抚总领省内地方各部官员,权力很大,但清政府有御史和密折等诸多严密的监察体系和措施制度,是不是还有钦差大臣秘访,一切只为保证其绝对效忠中央。
康乾之治时期制定的诸多政治制度是大有成效的,其高效的办公效率,各级官部的忠诚保证了督抚叛乱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即便到了清末列强侵略朝局动荡的时期,也没有出现地方督抚拥兵自重,作匪叛乱的现象。
同期的西方国家已经为消除专制推行民主政体而奋战时,清王朝的康乾之治却做到了将权力步步紧收。对比之下,无论是较之前朝还是较之外邦,18世纪中国的君主专制确是达到了历史顶峰。但此种专制体制缺少革化力与新陈代谢的生命力,过度的集权制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早已在西方得到验证,恰巧此时康乾盛世末期清朝的统治呈现出了另一番丑态。
官吏以权谋私,行赂受贿,治理管辖机构一片黑暗腐臭,官僚阶级是毫不作为,平民受到的盘削压迫更加难以言表。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停滞发展,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亦被阻塞。以至后来清朝面临着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绝境。辉煌起来的君主专制由于跟不上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摇摇欲坠一触即溃是在所难免的。
三.大一统的帝国,辽阔的疆域奠基治世的百年基业
- 御驾亲征的乾隆大帝,远望河山的万里统一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领土几经扩张。乾隆年间新疆平定后,国家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代。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含库页岛,东北至北海,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领土,形成“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如此雄壮汉、唐以来未之有也。在乾隆前后,清朝的附属国就多达19个,何其威武啊。乾隆帝时期为守护国家领土完整,曾进行了许多场战争。
乾隆初年,大金川对清朝邻部多次进行侵略骚扰,使得边疆不稳。于是乾隆大帝于乾隆十二年调三万大军出征大金川。到了乾隆十四年,清军的虎狼之师,直逼莎罗奔老巢,莎罗奔只好投降。
到了乾隆十五年,西藏叛乱又起。乾隆帝派兵于乾隆十六年平叛,并废除了旧的藏王制,让西藏问题不再尖锐。
乾隆二十年二月,乾隆帝发兵五万进攻伊犁,多次激战后于乾隆次年三月收复伊犁,稳固了局势
疆域问题实在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但乾隆帝皆全盘应战,讨伐大小和卓,平定天山叛乱;征讨缅甸使其向清称臣纳贡。
- 空前繁荣的全盛中兴
到了乾隆中期,清朝人口激增加至近3亿,耕地面积扩大,国库仓廪充实充足,社会经济空前的展,一片繁荣昌盛。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清朝富强繁荣,如一头昂首挺胸的雄狮,傲立在世界之林。
总结:
清朝享国296年,持续一百三十四年的康乾盛世近乎占据整个王朝生命的一半,在此治世期间,经历三代帝政交给了历史一份满意的答卷。民族的复兴及国家的振兴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统治者的励治决心。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荣耀巅峰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留下了后辈值得追溯的浓墨重彩。
但是,万事万物,绝不可一概而论,太过于完美的制度巅峰,中央集权制确实极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与此同时,也让基层民众彻底与管辖机构脱离开来,两者的对立恰恰激化了更大的矛盾产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本来官与民就是相辅相成的,过于极端反而会招致两者利益的不平衡,相当于给整个封建王朝上了一颗定时炸弹。
制度终究是辅助统治者管理的工具而已,错去将其神化,不过是加重了百姓身上的负担枷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