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县城石碌镇。 昌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栖息在昌江海尾湿地公园的白鹭翩翩起舞。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原题:转型发展,化生态为资源,打造山海花园,且看黎乡今朝美 昌江:30年迎来华丽转身
30年白驹过隙,棋子湾畔的白沙染上了苍翠绿色;30年风云激荡,石碌铁矿的矿山上钢骨依旧;30年步履铿锵,霸王岭上的猿声一如过去清脆;30年奋进巨变,这片土地在山海之间迎来了发展的华丽转身。
自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昌江黎族自治县以来,昌江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迈上跨越发展的康庄大道,从传统的工业市县朝着山海黎乡大花园的蜕变,一个美丽富裕、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繁荣共享的新昌江正在海南西部崛起。
黎乡大地转型发展
近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名单,其中昌江石碌铁矿赫然在列。恰逢其时,为昌江黎族自治县“三十而立”的生日送上了一份贺礼。
石碌铁矿的矿山,曾是昌江的象征之一,它记录着昌江往日的发展荣光,却也成为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路上的桎梏。如何转型,如何找到新的发展路子,成为了山海黎乡旧貌换新颜的关键。
成立自治县30年,昌江各族人民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奋力拼搏,为昌江发展书写了一首变奏曲。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1987年,昌江GDP仅2.8亿元,经过30年砥砺奋进,昌江在30年间实现GDP增长翻了23倍,并保持年均11.2%的增长率。
更为可喜的是,30年探索转型,昌江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截至目前,昌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比1987年增加了28.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34亿元,比1987年增加45.6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56亿元,相比1987年增加了多达33.19亿元。同时,昌江三产比例也从1987年的26.9:59.9:13.2,成功调整为2017年的26.4:43.1:30.5,在一产比例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二产比例的大幅降低、三产比例的大幅提高,足见昌江转型发展成效。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形成未来产业发展和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截至目前,昌江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0亿元,相比1987年增加了49.36亿元,30年间实现增长77倍。
30年跨越发展,昌江财政收入支出规模增幅最为显著。昌江财政收入由1987年的0.1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54亿元,30年增长81.7倍;财政支出由1987年的0.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亿元,30年增长130.5倍。
自治三十年,黎乡新花开。
昌江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12月29日晚,庆祝昌江黎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暨中央民族歌舞团慰问演出现场,多民族的开场舞《快乐舞步》。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钟玉莹 摄
各族人民共享繁荣
位于霸王岭群山深处的王下乡浪论村,曾是一个深山穷村,对于那里的村民来说,昌江30年的发展之路,也是他们步入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别说通电话了,连电都没有,夜里照明用着松香,1996年,一把大火还把村子烧光了。”回忆起从前的苦日子,浪论村村干部刘桂芳记忆犹新。而如今,浪论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崭新的平顶房,用起了光纤网络,网上购物也成了日常。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成立后的30年时光里,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县各族人民也共享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截至目前,昌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2万元,相比有统计数据的2005年增加了2.45万元,12间年增长了3.6倍。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1987年的370元,增长到了如今的12512元,30年翻了30多倍。
而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也一直是昌江发展的重中之重。30年来,昌江扶持贫困村建设村级道路101条,解决了6.7万余人的行路难问题;建设饮水工程27宗,解决2.2万人安全饮水难问题;建设村级文化娱乐设施16个、完成26个行政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341户,让贫困居民的幸福感逐年攀升。
此外全面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工程、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扎实推进“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共享工程”,让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光网建设项目的加快实施,让昌江实现了贫困村光网全覆盖;电网工程的推进也让昌江实现村村通电的承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昌江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双特”托底救助制度,完成2164户特困群众的救助。
截至2017年底,昌江完成贫困人口脱贫2942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8%。30年的改革发展,昌江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数字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贫困人口在大幅减少,为全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奋进三十年,民生更幸福。
霸王岭热带雨林。 昌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建设山海黎乡花园
30年来,昌江人民不断探索开拓、推陈出新,奋力开拓了赶超跨越的新局面,也创造了一个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生动实践范例:开创了我国核电建设史上的“海南速度”、走出“教育扶贫移民”创新之路、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和“双特”托底保障制度、“多规合一”获全省首批通过、“大水网”建设获得国家大力支持。
30年里,昌江成为“中国芒果之乡”“中国木棉之乡”,独享全省唯一的“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称号,七叉镇名列“海南十大最美小镇”、棋子湾跻身“海南十大最美海湾”,县文化公园更倚仗着昌江大地上独特的文化气场,在“小县城办大文化”的实践中成长为省内知名文化符号。
当石碌铁矿矿山公园被授予国家级资格,当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获批,当光伏田园综合体开发项目开工建设,当首届昌江霸王岭热带雨林生态文化旅游活动拉开大幕,填补全域旅游冬季空白……昌江的旅游经济新增长点呼之欲出,让昌江发展的动能持续集聚。
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昌江县委提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转变发展理念、转换发展动力、转型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昌江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独特、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循环经济园区基础扎实等优势,着力构建以特色高效农业、绿色低碳工业、全域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以保持一流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全域推进生态治理、全域建设最美生态、全域打造大景区,全面创建“山海黎乡大花园”,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昌江。
昌江县委书记黄金城说,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沐浴着党的十九大春风,踩着民族大团结的鼓点,昌江将承前启后、奋发图强,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力以赴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山海互动特色旅游目的地、海南新型工业和新能源基地、海南绿色农业基地、海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为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山海黎乡大花园”而努力奋斗。(记者 周月光 刘笑非 特约记者 林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