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中国姓氏之一。
爨,读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读作chuàn(ㄔㄨㄢˋ)。共有三十笔,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
《周礼·天官·亨人》载:“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煑。”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义通假,义同当今的“厨”,因此亦称炊氏,世代相传,后逐渐从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区,逐渐融有古滇人的血统,并继承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文化,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成为后世大理文化、南诏文化的渊源。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失传,爨人在政教合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含有丰富自然知识的巫术也早已经没落湮迁的历史长河中。如今,人们只知道,在古爨人后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传着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即“阿诗玛”的故事,汉义就是“蛇女”,蛇是古爨人的图腾。
第二个渊源:源于祝融氏,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汉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爨氏。在历史文物《爨龙颜碑》中,记载了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县,一说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称“爨”为姓氏,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先后经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过仿庄跷“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
爨氏家族后来称雄云南历经数百年,始显于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长期稳定蜀国后方,诸葛亮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和孟获等)为官属,经过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为代表的“四姓”等大姓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 一般认为,爨氏与南中其他大姓一样,本为中原移民。他们分别在庄跷入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时期,以戍军、屯垦、商贾、流民等方式进入南中,并通过变服从俗和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渠帅豪族和实际统治者。
爨姓极盛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诏王阁罗凤才彻底结束了爨氏家族统治,前后经历了七多个世纪,独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乃至于魏、晋以后的汉史多将云南土著民族统称为“爨蛮”,从而取代了过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称谓。
《爨龙颜碑》中记载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龙颜身兼四种官职,但其他史籍中对其所任的主要官职“刺史”却了无记载。究其原委,就是当时中原朝廷无力去治理云南而“遥授刺史”,仅仅实行名义上的统治。从此,“刺史”便成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职并祖孙世袭,是名副其实的“土官”。
从三国时期蜀汉王朝军师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为官属,发展到爨氏土官祖孙世袭,可视为后来元朝在云南实施土司制度之滥觞。在云南历史近入南诏大理以后,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贵族身份,一部分人改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为大理国布燮(丞相),元朝时为土官,明军入滇后又率先归附,并留有《寸升碑》予以记载。
没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樊村乡、董王庄乡、嵩县田湖镇、栾川县潭头乡、汝阳市靳村乡、邓州市大桥乡、鄢陵县、三门峡市湖滨区西贺家庄,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爨族火把节等活动。
爨氏兴盛五百余年,后来随着南诏国的建立,爨氏逐渐衰落,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于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远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内地,还保留“爨”姓。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两爨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
爨宝子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年仅23岁。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当时,正是爨氏统治南中的强盛时期。爨宝子任建宁太守之时,中原大地战事频仍。爨宝子审时度势,采取了对外宾服于中原王朝,对内实行平等相待、团结和睦之策,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他死后,僚属和百姓悲痛万分,特意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南杨旗田,今存曲靖县一中校园内。康有为对在其所著《广艺舟双辑·碑品》中称它:“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当为正书古石第一”。康评价爨宝子碑在书法艺术史上和汉文字演变史中有:“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此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又说:“吾爱古碑莫如《谷朗》、《郛休》、《爨宝子》……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还对它作了形象化的具体比喻:“《爨宝子》端朴若古佛之容”。
爨龙颜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称“大爨”。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爨龙颜碑现存陆良贞元堡小学。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他在《广艺舟双楫·碑品》中将爨龙颜碑列为“神品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是魏晋时期书法的典范,为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是我国书法艺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奇葩,历代以来颇受书法家称赞,从300多年前“二爨碑”的发现,历经晚清、民国,再到现当代,书写和研究“爨体”的人虽然不多,但大师却不少,如清朝的阮元、包世臣,清末将‘爨体’推到中国书法极致的康有为,再到现当代的潘天寿、弘一大师,还有郭沫若、赖少其等。
昆明地铁站内的爨体站名
他们说爨体
@fm954汽车广播:#地铁城市,蔚蓝穿行#【这一站,古今同穿越】昆明地铁古滇的爨体字书写的站名。
@遥望天空的大海:“爨”念啥?
@KerryXU_先森:是云南特色的爨体,不知道是请哪位大家来写的。好多人不是一直讲昆明地铁没特色嘛,喏,最大的特色出现了。清新别致版的卡哇伊字体,和车子一脉相承,走卖萌路线。
@文明珠江源:曲靖有条“爨”体字招牌街。爨体字,是中国古代稀有字体,是中国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字体。作为爨文化发祥地的曲靖,走在街头,竟见不到几个爨体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雷子呵护下的小雷子:地铁站名用的还是爨体!呆萌呆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