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晓江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关键处的深深辙痕不容忘却。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畔的枪声彻底惊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抗战往事,是一段极为特殊的民族记忆。历经无数的苦难、曲折的斗争、战斗的洪流,中国历史总体上开始呈现复兴气象,正如郭沫若所说,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冈村双手捧接投降书,签上“冈村宁次”四个字,然后盖章。至此,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苦难辉煌的历史,既是清醒剂也是营养剂。讲好抗战故事有利于鉴往知来,对今日中国、后世子孙意义非凡。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在哪里?侵略者带来何等深重的灾难?我们是如何将敌人赶出国门的?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贡献有多大?这些都需要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特别是当前,一些人对历史事件习惯性麻木和漠然,一些人甚至竭力粉饰或否认侵略历史。这种情况下,讲好抗战故事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向来敬畏历史。一直以来,发掘并讲述抗战历史真相的工作从未停止。教科书的记载、纪念馆的展示、纪念日的组织,还有档案史料的披露、经典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很好地再现了抗战事迹、塑造了英雄群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万众一心、救亡图存的坚定信念,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的无畏精神。80多年过去了,民族痛感得以保持,民族尊严得以维护,与此密不可分。
抗战油画:《胜利-1945》
同时要看到,时代的浮躁,让一些娱乐化、庸俗化甚至极端化的尘土附在抗战故事上。比如,形形色色的“抗日神剧”层出不穷,对历史的肆意加工和演绎,误导公众对抗战的认知;历史虚无主义者罔顾事实、扭曲是非,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抹黑诋毁英雄人物;价值观不正的年轻人为标新立异,穿着日军军服搞怪作秀、吸引眼球,等等。面对随意打扮、肆意戏谑民族苦难史和英雄的行为,一位历史学教授曾满怀忧虑地说:“恳请大家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
“手撕鬼子”、“包子雷”等雷人符号在“抗日神剧”中层出不穷,这不仅仅是对文艺作品的不尊重,更是对历史和先烈的侮辱。
新时代讲好抗战故事,具有特殊的意义。现在,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虽然远离了当年的炮火与牺牲,但仍要为捍卫和平发展环境尽心竭力;虽然击退了敌人的侵略与蹂躏,但推进强国强军事业仍需凝心聚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仍需要我们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战精神的鼓舞下,踏实苦干、大步向前,不断以新的成就告慰前辈和英烈。
有能战之势,而后可期固守之安。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我军冉庄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冀中敌后武工队等战例不可磨灭,我军的赤胆忠诚、英勇奋战和卓越功勋铭刻在人民心中。抗战往事,就在我们的史馆中,荣耀无比;那股血脉,就在我们身体里,流淌不息。我们应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边讲边学边做,对党绝对忠诚、苦练打赢本领、矢志强军兴军,铸就新时代坚如磐石的钢铁长城。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让我们传递历史的回响,砥砺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