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杭州一中产养娃账单曝光:“我掏空了自己,却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时间:2022-12-13 10:59:2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814天


01


在“鸡娃”成风的当下,中产们为了孩子,越来越舍得砸钱。


最近,杭州一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家长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养娃账单,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几张手写的账单显示,从出生、幼儿园,一直到孩子毕业,花在孩子身上的养育费用,加起来有100多万。


据这位妈妈介绍,自己女儿2009年出生,记录的教育费用主要包括学费和各类兴趣班的费用。


而光是小学六年的学科补习班,就花了近49万:



一年级5.9万;

二年级7.2万;

三年级8万;

四年级8.1万;

五年级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兴趣班改为线上,费用稍微节省了一些,花了7.9万;

六年级因为考级,以及培训费用涨价等原因,支出变多,花了11.7万元。



这还不包括幼儿园时期的非学科类兴趣班费用。


孩子上的是民办小学,每学年学费2万多元。六年下来,学费超13万。


而随着年纪越高,教育方面的费用只会越来越多。


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夫妻俩工作也忙,所以从出生以来就开始请阿姨,到孩子小学毕业,这笔费用一共花了44万。



看到这样惊人的账单,有网友留言:“花这么多钱,有用吗?”


也有眼尖的网友指出,支出大头其实是保姆费,算在孩子头上不合适。



不过,就算扣除保姆费,小学六年的教育费用60万起步也不少了。


而这样的教育开销,在大城市并不是个例。


前两年微博上就有一条#上海养个孩子到初中要80万#的话题被推上热搜,结果引发无数家长吐槽:“上海养娃才花80万?你在逗我吗?”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曾经发布过一份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成绩变化,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静安区从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平均每个家庭的总投入接近84万元,其中教育投入超过51万元。


闵行区家长从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的平均经济总投入共76.31万元,其中教育投入52万元。


这份报告让我想起电影《西虹市首富》的最后一幕:


沈腾饰演的富豪和妻子准备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裸捐出去,就在准备要签字的一刹那,妻子肚子里的孩子忽然踢了一脚。


于是两人决定算一笔账,将孩子需要的钱留出来,剩下的捐出去。


结果两人从白天算到黑夜,从客厅算到卧室,最后列出一张几十米长的“花销清单”后得出一个结论:养个娃,现在这点儿上千万的钱财根本不够啊!




02


家长疯狂砸钱,孩子拼命被鸡的结果怎样呢?


前段时间,有一篇名为《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的文章很火。


文章作者以鸡娃本娃的身份,讲述了一个95后从小接受“鸡娃教育”的详细过程。


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当下的境况:自由职业或者……无业。年收入比北上广深的普通小白领稍强一些。买得起车;但只靠自己的话,依旧买不起北京的房。


她身边朋友的情况也差不多,鸡娃教育让他们比大部分同龄人赚得多一些,工作得轻松一些。但同为90后,都一样买不起房。


“学了那么多知识,拿着高学历文凭,最后还是一样搬砖996,或者连工作都不要地混混日子。”


这就是大多数鸡娃的结局,没有机会刀耕火种、开疆拓土,仍然只能在父母原先开辟的那一块小小的土壤上精耕细作。


为什么靠钱砸出来的教育,结果也只能确保孩子长大后处在社会中等甚至可能是偏下的阶层游走呢?


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发展高度的,是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的是一个清华学霸,毕业6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这位学霸名叫戚柯,学生时代顺风顺水,高考凭借省内的高考状元身份来到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专业学习,并且在本科毕业之际,被国家研究院招收,成为一名高层次技术研究人员。


然而,步入职场后,戚柯由于不能处理好与其他同事的日常交往活动,处处碰壁。


这与他之前顺风顺水的经历相比,强大的落差感击溃了他的心底防线。他最终选择放弃。


从这以后,他愈发地不自信,求职路上也频频碰壁。


为了糊口他甚至还选择当一名外卖员,但最终的结果仍旧事与愿违。


最后,一事无成的他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啃老族”。


类似戚柯的学霸代表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在上学期间因成绩优异而备受瞩目,其中还有不少考上了不错的学校,但他们到了职场中才发现,想要有所作为似乎难比登天。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无法真正地认清自己。



03


职业规划师赵晓璃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职场和学校是两种玩法。


在学校,学生的任务和目标是被制定好了的:只需要按照老师及家长的要求,努力学习认真备考,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而想要在职业上获得发展,公司不会给你定目标,领导更不会,你要在自己选择工作时就想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从岗位的选择到公司的选择乃至地域的选择,这一切都要围绕着你个人的职业目标”,而不再是听从别人的安排。


在职场上小有成就的人,都是能够独立思考、客观认识自我的人。


业务不行,就虚心学习;社交能力差,就多交朋友,在实践中历练,直到克服社恐。


只要保持谦逊,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规划就能切实落地,也不至于因为一点挫折就试图推翻过往的一切。


知乎上曾经有人问:《我们夫妻年入百万,资产千万,却有很深的挫败感》一文,是真的焦虑,还是在贩卖焦虑?


有一位叫雷较瘦的知乎答友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老板,42岁,孩子读三年级,因为工作关系,孩子从北京转学到了深圳。


这位老板什么背景呢?博士学历,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原来在四大不良资产公司的子公司当总经理,后面到答友的集团当总裁。


老板的中学同学,是14岁上清华的天才科学家,有几百个发明专利,国家领导人也接见过。


这样的配置,可以说就是所谓的牛爸了。


而他们聚在一起时,聊的永远是事业和项目,很少提及孩子具体的学习,对孩子的教育堪称佛系。


那位天才科学家更是表示,希望不要给自己女儿太大压力,平凡健康就好。


总的来说,一点都不焦虑,也不鸡娃,就是顺其自然,和普通家长差不多。


为什么他们不鸡娃?


雷较瘦分析,因为他们本身事业有成,双商皆高,又有很广泛的社会关系,见多识广,知道成功真正需要,除去资源的部分,更多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所谓的知识或者学历。


且主观能动性,并不是通过鸡娃就能获得的。


甚至鸡娃,还有可能会破坏孩子本身应有的潜力,让孩子真的归为平庸。


因为按部就班地学习,会让思想变得趋同,缺乏随机性。俗话说,就是转不过弯来。


就算最后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也有可能还是人群中最普通的一员。


04


政协委员唐江澎校长曾被记者问到“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深以为然。


好好学习,是学生的本分,但并不是只要成绩好,未来的一切就能顺理成章般“开挂”。


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出人格健全而优秀的孩子。


鸡娃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但在教育内卷的当下,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比起盲目“砸钱”,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欢自己。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