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
唐大和年间,落第归来的李商隐,正对着一副上联,来回踱步: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
说的是长孙无忌,先后辅佐太宗、高宗三十余年,深得帝王器重,官至赵国公。
小李苦苦思索,半晌都对不出下句。
突然,来了一位油腻的中年大叔:“咋不试试‘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郭令就是郭子仪,曾为中书令,位高任久,主持官员考核多达二十四次。
对得极妙!
李商隐一惊,回头一看,原来是好友温庭筠。
温相公刚坐下,李商隐便开始问话:“温兄才华超群,为何迟迟不去应试?”
温庭筠微笑作答:“功名诚可贵,利禄价更高,若为风流故,两者皆可抛。”
李商隐不解:“就这么布衣终老吗?”
“那倒不是”,温庭筠继续微笑:“玩够了,自然会去考。区区一个进士及第,想必难不倒我温岐。”
李商隐:emmmmm……
后来的事实证明,温庭筠完全是盲目自信。
2
公元835年,温庭筠游(làng)学(dàng)至扬州。
扬子留后姚勖(xù),是温庭筠的远亲,对其颇为关心。
除了包吃包住,教作诗赋,还时不时地提供零花钱,嘱咐其买点衡水名卷,打打题海战。
温同学却拿着这笔钱,买了许多衡水老白干,呼朋引伴,喝酒撸串逛夜店……
姚勖发现后,大为恼怒,对温庭筠施以笞刑,并将其赶出家门。
差点被送进豫章书院的温庭筠,流落街头,无路可走,想去投奔牛僧孺,却吃了个闭门羹。
和李商隐一样,温庭筠也没有意识到,当时的“牛李党争”,已经激烈到沸腾。
姚勖是李德裕的门生,温庭筠又是姚勖的远亲,自然不受牛党欢迎。
不仅如此,牛大人还在长安群、淮南群、工作群、红包群、学生家长群,到处转发小温的花边新闻。
从此,温庭筠便背上了一个“士行尘杂”的骂名。
此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随后数十年间,温庭筠几乎与功名绝缘。
据说,温庭筠的姐姐后来嫁到扬州,一谈到落榜的弟弟,就对姚勖痛恨不已。
一天,家中有客登门,温氏便问下人:“这是谁呀?”
左右回答:“姚勖大人。”
温氏连忙跑进客厅,抓住姚勖的衣袖,痛哭不止。
姚勖虎躯一震,大吃一惊,他实在想不出,眼前的这位妇女,到底是何套路,几次挣脱,均未果。
场面相当尴尬。
良久,温氏才抹掉眼泪,质问姚勖:“吾弟温庭筠,年轻贪玩,人之常情,你为何施以笞刑?他至今一事无成,全都是你种下的因。”
说完,又是一阵大哭。
姚勖有口难辩,不敢久留,持续用力后,挣断衣袖,转身就走。
回到家中,姚勖又气又怒,数月后,竟无疾而终。
3
扬州呆不下去,温庭筠只得前往长安。
因为“善鼓琴吹笛,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不久,温文青便被聘入东宫,成了太子李永的“伴玩书童”。
整日推杯换盏,彻夜吹拉弹唱,这几年,是温庭筠最快乐的时光。
但接下来的一场宫斗,却让温庭筠华丽丽的躺枪。
杨贤妃颇受文宗恩宠,但与李永生母有隙,担心太子即位后对其不利,便在朋友圈,多次转发太子宴游的照片,称其声色犬马,品行不端,有损皇家威严。
根据事先安排,瞬间就有一批宫女、太监,跟着点赞留言:对对对,这是我亲眼所见。
文宗一看,火冒三丈,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更换储君的议题。
大臣纷纷表示,太子年幼,有错可改,但东宫为天下之本,不可轻动。
文宗深以为然,决定先软禁,再做决定。
太子被处分后,觉得自己十分冤枉,又不能自证清白,半年后,竟患病身亡。
事情弄到这个地步,文宗有点后悔。
次年,朝廷新立太子。
宴会上,有杂耍节目。一个男孩表演爬杆,其父怕有意外,全程伸开双臂,一直站在杆底。
此情此景,让文宗备受打击:一介草民,尚且如此护犊。自己贵为天子,却亲手害死了儿子。
一怒之下,文宗就将当初点赞、留言的那帮宫女、太监,全都治罪收监。
温庭筠也吓得心惊胆战,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
答案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图片来自网络
4
公元839年,温庭筠参加京兆府考试,名列第二。
按理说,这已经是准进士的成绩了。但在随后的礼部春试中,温庭筠却意外落榜。
次年,温庭筠继续参加京兆府试,再次落榜。
个中原因,温庭筠有诗说明:
有气干牛斗,无人辩辘轳。
客来斟绿蚁,妻试踏青蚨。
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
……
瞻风无限泪,回首更踟蹰。
——《病中书怀呈友人》
腰佩利剑,光气直冲牛斗,竟无人赏识。再好的美玉,有了瑕疵,也不能彰显价值。
这答案,可以说是很明显了。
先是在扬州,被姚勖“笞而逐之”,后又陪侍东宫,诱导太子“宴游败度”,有这般劣迹的考生,谁敢让他金榜题名?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温庭筠很失败,也很无奈:
露圆霞赤数千枝,银笼谁家寄所思。
秦苑飞禽谙熟早,杜陵游客恨来迟。
空看翠幄成阴日,不见红珠满树时。
尽日徘徊浓影下,只应重作钓鱼期。
——《自有扈至京师已后朱樱之期》
5
长安又呆不下去了,温庭筠便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吴越漫游。
在扬州,温庭筠想入幕府,就写了一首《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呈给淮南节度使李绅:
嵇绍垂髫日,山涛筮仕年。
琴樽陈席上,纨绮拜床前。
……
冉弱营中柳,披敷幕下莲。
傥能容委质,非敢望差肩。
可能是担心,又来了一个刘禹锡,上来就抢他的歌妓,所以,李大人没有给予任何回应。
温庭筠继续失望,继续惆怅: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过陈琳墓》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写出《为袁绍檄豫州文》,后为曹操重用。
都是舞文弄笔,境遇却差之千里。真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想到此,温庭筠一转身,便走进花街柳巷,开始浅斟低唱:
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酒里春容抱离恨,水中莲子怀芳心。
吴宫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唐小江曲。
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
——《苏小小歌》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河渎神》
即便回到长安,这份怀才不遇的失落,依然挥之不去:
宣曲长杨瑞气凝,上林狐兔待秋鹰。
谁将词赋陪雕辇,寂寞相如卧茂林。
——《车驾西游因而有作》
6
公元848年,与第一次应试,已经相隔十年,即便当初有什么劣迹,黑名单也早该失效了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温庭筠又踏上了伟大的征程。
开考前,吏部尚书封敖,曾在大庭广众之下,称赞温庭筠的才华。
这让温同学十分惊喜,万分惊讶,觉得进士及第,自然不在话下。
不料,结果一出来,Duang——又落榜。
两年后,主考官是温庭筠的老朋友,礼部侍郎裴休。
温庭筠觉得,要是再考不中,自己的良心都会痛。
结果,真的很痛。
此后,执着的温庭筠,又连考两次,落榜两次。
八年间,四考四败,温庭筠真的挺晕。
他冷静下来,细细思忖,开始梳理人生。逐渐,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人——宰相令狐绹。
唐宣宗爱唱《菩萨蛮》,经常要大臣们提供原创词令。
令狐大人便找到温庭筠,让其帮忙代写,并一再叮嘱,此事务必保密,不得对外人提起。
温庭筠大笔一挥,行云流水,很快,十四首《菩萨蛮》便传进了宫里:
一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
宣宗很喜欢,相爷很满意。
但一转身,温大才子就把令狐绹请其代笔之事,传遍了长安城,并且还就此发表原创评论:“中书堂里坐将军!”
意思是令狐绹身为文臣之首,却像一介武夫,胸无点墨,实在粗鲁。
令狐绹气得吐血,但考虑到当前的首要矛盾,是皇帝日益增长的诗词需求与宰相文学功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不敢当面得罪温庭筠,只得作罢。
7
不久,爱好文学的宣宗皇帝,又在为难令狐大人:“爱卿,你看‘金步摇’该怎么对啊?”
这是古代女子的金制头饰,走起路来一步一摇,故名“金步摇”。
令狐绹实在应付不过来,只好向圣上推荐了温庭筠。
温才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三个字:“玉条脱”。
玉制条脱是臂饰的一种,螺旋形,可松可紧。拿它来对“金步摇”,堪称绝妙。
宣宗又出:“白头翁”。
庭筠即对:“苍耳子”。
皇帝大为高兴,连忙赐座,与小温聊得很是快乐。
走出宫门,令狐绹忍不住打听:“阁下饱读诗书,刚才与圣上所言,不知出自何处?”
温庭筠侧过脸,露出迷之微笑:“这都不知道?出自《南华经》啊。相爷,人丑就要多读书啊,啊啊啊啊——”
这脸打得,哗啦哗啦。
当然,此处有所夸张,原话是这样说的:
《南华经》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
翻译过来就是,《南华经》很畅销啊,希望相爷在公务之余,能够多读一点古书。
说得如此直白,就问你拽不拽!
怼得令狐大人,进退不能,一张老脸,红得就像信号灯。
过了好久,令狐绹终于淡忘了这件事。
但执着的温庭筠,又开始刷存在感。
唐朝时,令狐不是大姓,人丁稀少,但令狐绹位高权重,许多姓胡的读书人,纷纷改姓“令胡”,想跟豪门望族,来个沾亲带故。
温庭筠便写诗讥讽:
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
温同学针对的,本是那些趋炎附势之人,但令狐绹看见后,自然又是另外一种解读。
被同一个人反复碾压,令狐大人迟早会爆发。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
果然,待温庭筠应试,令狐绹立即给礼部打招呼:“温岐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宰相大人发了话,主考官再怎么赏识温庭筠的才华,都不敢录用他。
8
至于第三次落榜的原因,就有点让人大跌眼镜了。
温庭筠天赋极高,才思敏捷,加之多次应试,经验丰富,对于科考的各种套路,都了然于胸。
随便给出一个题,他一叉手,便可成一韵,八叉手,便成八韵,因此,温庭筠又有“八叉手”之称。
那一年,发生了考题泄密事件,有多名考生,左手拿着试卷,右手捏着银元,找到温庭筠,请求代笔。
只见温才子频频叉手,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几篇风格迥异的考场作文,便一气呵成。
考试当日,场内的温庭筠,装模作样地思索一番后,很快就交上了答卷。
几天后,事情败露,与泄密有关的朝廷大员,均遭御史弹劾。
买题的考生被取消应试资格,温庭筠则被定性为“以文为货”,“搅扰科场”,自是无缘金榜。
第四次科考,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沈询,听说著名“枪手”又来了,便在考场内,单独为温庭筠设置一个座位,并告诫他:
“上届的考生,都托你代写诗文,这一次,你可要好自为之啊。”
没想到的是,防范如此严密,温庭筠还是为八个考生成功代笔。
数日后,作弊之事再次败露,从此,温庭筠的科举之门,被堵得严严实实,再无及第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9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竟让温庭筠,吊销了首都暂住证。
唐宣宗,对,又是唐宣宗,白居易的故事里有他,贾岛的故事里也有他,现在,他又昂首阔步地向我们走来了。
这天,酷爱微服出行的唐宣宗,和刚刚落第的温庭筠,相遇在客栈。
温庭筠觉得眼前这个大叔,甚是眼熟,以为是哪个酒桌上见过的小官僚,便有心捉弄一番: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高官就伙夫,兄台莫非是司马、长史之类?”
唐宣宗一声冷哼:“非也,非也。”
老温继续:“那肯定是主簿、县尉之辈!”
官职越说越低,宣宗越听越气,一扭头,扬长而去。
堂堂九五之尊,竟被一个草民,调戏到怀疑人生。宣宗回宫后,自然愤愤不平。
突然灵光一闪,宣宗想起来了,那家伙就是温庭筠啊,当年召见过他的!
看来令狐绹说的没错,此人“有才无行”,必须严惩。
就这样,温庭筠被赶出了京城,任隋州县尉。
公元856年,年近花甲的温庭筠,从长安出发,前往隋州,孤身一人,舟车劳顿,极其郁闷: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好在襄阳节度使徐商,十分赏识温庭筠。
温庭筠到任不久,徐大人便聘其为幕僚,让老温的物质和精神,都有了很大提升。
总算有了一份正经工作,闲暇之余,温庭筠常常在秦楼楚馆间穿梭: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
甚至还纳了歌妓为妾:
彩翰殊翁金缭绕,一千二百逃飞鸟。
尾薪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
——《答段柯古见嘲》
10
好景不长,公元860年,徐商调离襄阳,幕府解散,六十岁的温庭筠,又成了无业游民,辗转于江南各地,投书献赋,以求生计。
到了扬州,正逢令狐绹担任淮南节度使。
想起多年前的恩怨,温庭筠不愿去拜见,只和一帮小青年,流连忘返于各大夜店。
后来,却因为夜间醉酒闹事,被虞侯(巡逻的警备官)打碎了牙齿,温庭筠又找到令狐绹,请求主持公道。
不料虞侯却称,是温庭筠妨碍公务在先,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面对温庭筠无比殷切的眼神,令狐绹只回应了一声冷哼,各打五十大板后,他还语重心长地劝告温庭筠,别为老不尊。
温庭筠顿觉受了奇耻大辱,匆忙回到长安,频频上书公卿,举报令狐绹,诬蔑造谣。
当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直到863年,徐商拜相,为了在不得罪令狐绹的前提下,能够给温庭筠一个说法,便让老温进了国子监,当上了助教。
三年后,已是资深助教的温庭筠,终于有了一次主考秋试的机会。
一个落榜达人兼著名“枪手”,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主考官?
别急,让温庭筠来告诉你答案。
考试结束后,温大人将得分最高的三十篇诗文,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如此严格地“以文判等”,的确深得民心。
但是老温的这种做法,既过于公平,妨碍了阶层固化,又因为上榜的诗文,大多针砭时弊,犀利无比,让诸多权贵,如芒在背。
于是乎,新上任的宰相杨收,写下一纸公文,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补焉?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将温庭筠贬为了方城尉。
温庭筠离京之日,许多文人都写诗相赠,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纪唐夫所写《送温庭筠尉方城》: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数月后,温庭筠病逝于方城,终年六十六岁。
11
温庭筠出身书香门第,先祖是初唐名相温彦博。
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他从来都不缺少理想与才华,“奕世参周禄,承家学鲁儒”,“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诚知豢养之恩,颇有飞翔之志”。
只是风流散漫、放浪形骸,又卷入了晚唐的“牛李党争”和“庄恪太子案”,科举不顺,入仕无门,终至落魄乡野,潦倒一生。
如同孟浩然和李商隐,温庭筠虽命运坎坷,四处飘零,却凭借满腹才情,青史留名。
他是晚唐文学大家,诗、文、词、小说俱佳,“才情绮丽,尤工律赋”,词与韦庄齐名,文章与李商隐、段成式并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温庭筠是有唐以来,第一个大量填词的诗人,经他的创作与传播,词才真正引起文坛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庭筠是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奠基者与铺路人。
作为“花间词派”的鼻祖,他确立的婉约明艳之风,影响深远,两宋乃至元明清,诸多词人,竞相效仿之。
正因如此,《中国通史简编》,才给了温庭筠这样一句评价:
在晚唐,李商隐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