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正值乍暖还寒之际,朱镕基访问了美国。
当年的4月6日至14日,短短八天的访美之旅,朱镕基的足迹遍布了美国六大城市,并给美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朱镕基访美之际,中美关系还比较紧张,在农业、电信业、贸易逆差、人权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争议。
而当年访问美国的朱镕基总理,对这次访美也表现出了一贯的率真与霸气,他当面告诉美国总统,本来不想访美的。但是,事与愿违,本不想访美的朱镕基为什么又访美了呢?
一、访美前的中美关系与双方争议
朱镕基本不想访美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时的中美关系不是一般地不融洽。从1984年到1999年,中美双方的高层已经有十五年没有往来了。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中美之间关系正处于“阴雨连绵”的紧张时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争议:
农产品进口方面的争议。
比如,我国当时在从美国进口的柑橘中检查出来外来物种地中海果蝇,而且还从美国进口的小麦中检查出了植物病,因此,我国停止了这两类农产品的进口。但是,美方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及打开农产品销路,一直要求中方恢复小麦和柑桔等农产品的进口。
电讯行业持股的争议。
比如,朱镕基允许外国公司在中国电信行业可以持股的比例在25%-30%左右,这个比例是合理的。因为韩国与台湾等地区经济程度更为开放,但是却对此有着更多的限制。但是,美方却妄想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电讯行业可以持股不少于50%,而我方认为这一要求极其不合理。
金融行业的争议。
美国人对利益是非常在意和争取的,而我国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除了中央银行改革,整顿国有投资公司,我国还大力消除了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债务,并且在保险行业做出更大的让步,允许美国、加拿大等四家知名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美方却觉得不够,认为中方在允许外国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及保险业务上的限制还是太多,开放的步伐迈得太小,让步太保守。
贸易逆差的争议。这方面的争议是最多的,也是美国国内反响和讨论最热烈的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1998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569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是211亿美元,两者差距较大。
但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刘遵义对此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之后认为,美国的统计数据计算有误。因为美国在计算进口时包含了运费和保险费,但是计算出口时却没有统计这些。
而且,美国没有考虑到很大一部分中美贸易是从香港转口的,而不是从中国大陆转口的,而在香港的附加值很高;此外,也没有考虑贸易走私的因素。根据刘遵义教授的数据估计,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是365亿美元左右。
如果我们将美国对中国大量的服务性贸易出口计算在内的话,那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约为350亿美元。对中国贸易逆差并不单纯有利于中国,也十分有利于美国。
此外,还在人权方面、核武器扩散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翻翻历史上的中美关系不难发现一个“怪现象”——每当中美两国的领导人或政府首脑相互访问时,在美国国内都会掀起一股“反华风”,而且主要集中在人权和核武器扩散等方面。
之前无论是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还是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美国国内总会刮起一股向中国施加压力的“妖风”。
这一次朱镕基访问美国也不例外,在双方刚刚敲定朱镕基访问美国时,什么“中国窃取美国先进技术”、“中国不对美国开放市场”、“中国威胁美国安全”等各种奇谈怪论就甚嚣尘上,纽约州州长布塔基和纽约市长朱利还声称“拒绝尽地主之谊”。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各大报纸也纷纷发表文章,尽数述说美中关系的“阴暗面”。
二、朱镕基逆水行舟,勇闯地雷阵
有记者曾经问朱镕基,现在美中关系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为什么还是决定定期访问美国? 朱镕基回答说:
“你是要我说实话吗?说老实话,我一点也不想来。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告诉我,他要先回美国,到我将要去的地方介绍我、介绍中国,他准备被打得鼻青脸肿。
我说,他是一个美国人还要遭到这样的待遇,我是一个中国人,这个 new face(新面孔)将要变成一个blood face(头破血流)的人啊。”
然而,越是出现分歧、气氛不好的时候,越需要沟通和对话。朱镕基本着中美之间“增进了解、减少麻烦、不搞对抗”的原则,“霸气”地说不怕被打得头破血流,也毅然而然地坚持逆水行舟,勇闯地雷阵。
当然,“霸气”并不止于此,面对记者关于人权问题喋喋不休地发问,朱镕基也会霸气地反戈一击,“我在青年时代就是争取和保障民权运动的积极分子,我追求民主的时间比你们的年龄都要大”。
接触才能了解,对话就是合作。两国领导人的对话是战略对话。朱镕基访美本身就显示,中国珍惜同美国的交往,重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勇于在国际上承担责任和义务。尤其显示出,中国顺应和平和发展的世界潮流,敦睦近邻,协和远邦,不想跟人树敌。
对于美国,中国的思路是减少摩擦,不搞对抗,不是敌人,而是伙伴。
摩擦往往源于误解、不了解。美国人民,包括美国许多政治人物,通过经常对中国片面的甚至歪曲的媒体报道,对中国知之甚少或得之片面。
朱镕基作为一个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建树卓著,个人品格蜚声全球的领导者,以自身的形象向美国介绍中国,传递信息,减少误会,软化摩擦,除怨闭祸,也是人们期许的访美重要目标。
当年,朱镕基作为上海市长访问美国时,美国13号电视台的主播曾经向朱镕基提问说,“听过中国官僚结构严重,通过一个项目需要盖10个章,您能否对这一点向美国人民说说您的看法?”
朱镕基则回答说,“我这次参观纽约政府,发现纽约一个项目的批准也要40个签字,向来政府机构都难免有这种情况,中国也不例外。”
在这一方面,朱镕基没有刻意回避,可以说是非常坦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官腔官调,而且毫不含糊,因此也赢得了中美人民的喝彩。
1999年4月6日,当朱镕基率领访美代表团抵达美国的时候,太平洋上乌云密布,飞机场上下起了暴雨。接机场有三百多名冒雨接机的群众,朱镕基一下专机就向这些冒雨前来的群众挥手致意。
突然,他改变了预想安排好的接机程序,跑到群众面前,与冒雨群众一一握手。而他的夫人则急忙跟在身后,抖掉落在朱镕基身上的雨水。
在发表演讲时,他在洛杉矶群众说:“大家知道,现在美国政治气氛不大好,许多中国同胞都认为我现在访美并不合适,但我们终于来了。我们为顾全大局,为发展中美之间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而来。”大家为朱镕基的率真与勇敢而动容,掌声如潮。
朱镕基就是这么一个真实、勇敢的人。
小结
朱镕基以自己幽默的个性,机智的回答,化解了各种尴尬情景和记者提问。
刚到美国洛杉矶机场的时候,外面下起了暴雨,但是朱镕基却在当晚访美的欢迎午宴上这样说,
“在今天的午宴上,我受到了洛杉矶人民的欢迎,我感谢你们真挚的情感。可惜上帝大约不喜欢我访问美国,昨天天气很好,今天就变脸了,下着大雨。
但刚才侨界的人士讲得好,大雨给加州和洛杉矶带来了财气和福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愿意做出牺牲,给加州的人民带来美好的意外。”
朱镕基后来回忆起了访美的感受说,“在历史长河中,你会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在众多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我们抵达洛杉矶时,下着瓢泼大雨,但到华盛顿时,却是阳光灿烂。我认为和这场风雨一样,……问题会过去的”。
朱镕基不但幽默,而且睿智,对世界的风云变幻充满了哲学般的思考。
1999年4月6日晚上,南加州的华侨界举行了欢迎朱镕基访问美国的晚宴。在晚宴上,朱镕基非常幽默地说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
“洛杉矶市长先生问我,你喜不喜欢西方歌剧,我说,还可以,算喜欢吧。江泽民主席喜欢,我陪他看过几场,只想打瞌睡。我喜欢民乐和京剧,我听了以后精神振奋。我对今天表演的莫扎特四重奏,也觉得表演得很好,我一直在鼓掌,但我也要承认,我确实听不懂。”
后来克林顿总统引用这句话在记者会上揶揄了一下朱镕基。而朱镕基的回答则令人捧腹大笑:“我听歌剧时绝对没有打瞌睡,只不过是想打瞌睡。不仅没有打瞌睡,而且在一些不该鼓掌的地方鼓了掌。”
1999年4月10日,朱镕基在美国丹佛出席科罗拉多州州长为他举行的欢迎晚宴时,朱镕基讲起白天在丹佛市16 街参观美国商店的场景。
他说,“我看到一些中国产品,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朱镕基在商店里买了2顶美国的帽子,随后幽默地说,“可以帮助消除中美贸易逆差”。等听众捧腹大笑后,朱镕基又说:“不过,是你们州长出的钱。”在场的听众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当记者问到朱镕基在加拿大访问被困在电梯里的感受时,面对神情紧张的主人,朱镕基却很轻松笑着说,“这说明加拿大人民很欢迎我,连电梯都想让我多待一会儿”。
然后,朱镕基又话锋一转,马上又对加拿大的领导人说,“中国的电梯质量很好,欢迎多买我们生产的电梯”。朱镕基不但巧妙化解了尴尬,还顺带推销了民族产品。
朱镕基在麻省理工学院演讲之后,听众提问,如何确保中国充分发挥女性的才能?朱镕基作了如下非常精彩的回答,并提起了访问代表团里的吴仪女士说:
“我是十分赞成男女平等的,……我们代表团里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国务委员吴仪女士,在这一次与美国方面的谈判中,她起了关键的作用。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她是总理,我是副总理。”
朱镕基就是这样一个集幽默与睿智于一身的总理,总能从容地化解各种尴尬。
四、朱镕基总理退隐后的晚年生活
时光匆匆,当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朱镕基总理也步入了晚年。2003年,朱镕基任期届满,卸去了国务院总理一职。朱镕基曾经在任职的时候说过,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如今,他做到了!2015年9月3日上午,当朱镕基出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台上时,人们发来了满屏的祝福语,“清廉为官,为国为民,不论时间过去多久,人民都会记得您。”“有做事之心,而不留恋权力,真性情!”
退休后的朱镕基,以“一介草民”自称,过起了晚年的淡泊生活。2016年3月,朱燕向媒体记者透露了自己父亲朱镕基的近期生活——每天锻炼身体,读书看报。
但是,朱镕基晚年短暂性的几次露面,都引起了轰动。
2011年4月11日,《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的英文版在伦敦举行首发仪式。
首发仪式现场播放了朱镕基英文讲话的一段视频。在视频中,朱镕基向各位中外来宾表示感谢,并感谢了他的好朋友基辛格博士,朱镕基说,“我的好朋友基辛格博士写了精彩的序言,为这本书增色,我要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基辛格
这引起了许多中国网民的惊叹、好奇与赞赏。
2012年,一段朱镕基现身上海大剧院的视频风靡网络。朱镕基在上海大剧院与上海其他干部一起观看了春节的晚会,视频里显示,当朱镕基出现在上海大剧院时,在场的人群一片沸腾,掌声经久不息。
2015年4月,朱镕基还出现在了“袁宝华系列著作”出版座谈会的现场。朱镕基亲自推着自己的恩师袁宝华(此时已有百岁高龄)的轮椅,并向到场的各位宾客挥手。
朱镕基对《袁宝华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并回忆了六十多年前与袁宝华相处共事的经历,他声称宝华同志是自己最好的恩师,而这段特殊的师生情也让网友动容。
晚年的朱镕基,除了读书看报,主要是撰写出书。从2009年到2013年,《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先后问世,轰动全国。朱镕基退休10年,一共出了3套6本书,每套书的销量都超过了百万,他一度成为了畅销书榜上的著名作家。
朱镕基的书非常受读者待见和欢迎,一位普通的市民读者读了他的书之后评价说,“他写的都是大实话,不来虚的,看起来特过瘾。”“我读《朱镕基讲话实录》后印象最深的,是这每一篇讲话和文章都体现了一个‘实’字和一个‘真’字。” 清华大学的一位院长钱颖如此说。
然而销售书籍的版费,朱镕基却不经手。朱镕基陆陆续续捐出了全部版税4000多万元。他早早地就对版税作好了安排——全部由他创办的实事助学基金会,用于贫困地区师生以及开展其他公益活动。在2014年的《胡润慈善榜》上,朱镕基榜上有名。
朱镕基把所有版税捐给慈善,也与他早年的生活与教育经历密切相关,他曾经说起了自己的悲苦身世,
“我的父亲在我生下来以前就去世了,我的母亲在我12岁时也去世了。我是靠自己个人的努力,才能够受到教育的。也许这培养了我一种性格,就是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朱镕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个性更加分明,同时也使得他更为同情贫困地区的人民。
小结
朱镕基访美之旅,为我国加入WTO扫除了美方障碍。就在中美关系困难之际,他逆水行舟,勇敢上阵,体现了他不怕困难,勇气可担的一面。
在长达十五年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朱镕基以始终如一的决心和非凡的气质促进了谈判的成功,并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智慧的借鉴。
而退休之后,朱镕基也不留恋权力,选择了全身而退。但我相信,人民不会忘记朱镕基总理,在他的身后,矗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上面镌刻着共和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名字——朱镕基——这各大写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申小蓉,刘惠:《龙永图解读“入世”谈判》,载《成电讲坛》,2016年。
[2] 李宝翼:《为什么中国的“复关”和“入世”屡遭挫折?》,载《领导干部经济学知识百问百答》,2002年版。
[3] 黄步高,丁娜,朱嫦娥:《朱镕基:时代的背影》,载《正义沐浴在同一片阳光下》,2019年版。
[4] 史建奎:《你是这样的人》,载《阅读的分量》,2017年版。
[5] 徐启华:《朱镕基访美》,载《洛杉矶思絮》,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