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出门取快递,一推开楼门,竟有一股暖风吹来——春天是真的来了。
天气好,人就会变柔软一些,想看个电影也不愿太深邃,或是太沉重,只想看些清清爽爽的片子,不负春光。
于是就想起了过去看过的一些和春天有关的电影。有些故事确实发生在春天,有些并不是,但质感和温度很春天,故事留在脑子里就被我偷换了时空,变成了春天的故事。
喏,其中一部分就在下面了。
《小森林·冬春篇》(《澄沙之味》/《海街日记》)
没有樱花的春日影单一定是份不合格的影单。这个春天,无论在武汉大学还是上野公园,樱花依然照常盛开,但多数人的赏花行程怕是要取消了。
电影似乎可以帮忙解解馋。《小森林·冬春篇》算是清新中的清新。女孩市子厌倦了东京忙碌的都市生活,选择回到从小长大的小森村,换一种生活方式。春天到了,小森村的樱花开了。市子在远离城市的“小森林”里度过春夏秋冬,每天与柿子、面团、胡颓子、炉子、蝴蝶打交道。“小森林”的生存逻辑与都市完全不同,市子靠土地、卖力气和母亲留下的经验过日子,悟出新的生活哲学。
我想了一圈发现,和樱花有关的电影都挺治愈系,或者说,挺鸡汤的,但樱花味的鸡汤还算适口,温柔不腻。
《晚春》
单把《晚春》拿出来,纯粹是因为更切题,但在我的感受里,小津安二郎的每部电影都很春天。《秋刀鱼之味》里,道子等车时的阳光很春天。《东京物语》里,儿媳纪子带老两口东京一日游时的快乐很春天。《浮草》里,小男孩背着小书包啪嗒啪嗒踏过青草,跑上公路的背影也很春天。好像只有在春天,小津那些温柔、意味深长,又暗含凉意的故事才最成立。
《晚春》可能是这份片单里最不圆满的一部,为了照顾父亲,或者说,受困于传统道德,纪子始终不愿嫁人,即便自己邂逅了真心喜欢的人,也遗憾错过。为了让女儿放心出嫁,父亲编织了善意的谎言。这么一个容易煽情的故事,小津依然讲得很淡。
《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部太经典的电影,一个给人以希望的故事。在那所被称作“塘底”的乡村辅育院里,被放弃的孩子们遭受高压管制,呵斥、体罚随处可见。音乐家克莱门特的到来改变了这些孩子的生活,其中就包括电影里,带观众走进这个故事的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
克莱门特花很多时间和这些孩子在一起,和他们做朋友,带他们排练合唱,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这些顽劣的孩子在克莱门特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下依然顽皮,依然常惹事,但很多人开始愿意与他沟通,有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渴望。《放牛班的春天》里那电影原声直到今天我还会偶尔听听,向着希望而生的音乐令人愉悦。
《春天不是读书天》
没错,这是在想到《放牛班的春天》后立马就会想起的电影,逃学鬼才菲利斯用实际行动来回应克莱门特——读书没个鸟用,老子就是要疯。
电影原名叫Ferris Bueller's Day Off ,“春天不是读书天”是少有的聪明的译名,清爽又张狂,像极了电影里的少年们。
好的青春片真的很难拍,难点在于创作者以怎样的视角去呈现。俯视的角度太大容易油腻,缺乏真诚。彻底回到过去又丧失了思想性。在这问题上,《春天不是读书天》做得不错。这部1986的电影上映时曾引起轰动。它太叛逆,太消解意义了。逃学的目的就是逃学本身,冲动的原因可能真的只是“春天不是读书天”。这理由太扯了,但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它真的很真实。
《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是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季节”四部曲中的一部,讲了一个发生在春天的关于友谊与爱情,最终归于自我的,被哲学所引领的故事。
春天的好处之一是,终于有精神出门去认识新朋友了。中学哲学老师珍妮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了娜塔莎。闲来无事,娜塔莎邀请珍妮去家里做客。娜塔莎父母离异,父亲有个小女友,但见了珍妮,还是有点模模糊糊的好感。娜塔莎看出来了,竭力撮合。珍妮却犹犹豫豫,另有心思。
侯麦的电影向来如此,讲了什么故事根本不重要,有意思的是那些絮絮叨叨,一会儿康德,一会儿先验,一会儿胡塞尔的形而上讨论。这些讨论就夹杂在吃喝拉撒中,一点儿也不端正,一点儿也不刻意,但镜头总能抓住一些最细微的心理波动,这正是侯麦的魅力。
《海蒂和爷爷》
瑞士,阿尔卑斯山。白云之下,绵延到远方的雪山。山脚下,嫩绿的草地上点缀着小花。鹰很遥远,从白雪和白云间划过。地上的小羊则不同,可以一把被搂在怀里。
和很多人一样,我是为了看美景才去看《海蒂和爷爷》的,看完之后,竟被小女孩海蒂蓬勃的生命力和自然天性所打动。孤儿海蒂与独居山中的爷爷相伴生活,没有钱,没有传统的好的教育,但她在自然和爷爷的爱中习得了善良、诚实和快乐。在被姨母哄骗到有钱人家,给大小姐克拉拉做伴读时,她的天性为那个死气沉沉的家庭带去了生机。
在绝美的风光里,《海蒂和爷爷》讲诉了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哦不对,是好几对儿关于陪伴的故事。相信看完《海蒂和爷爷》,很多人会把去阿尔卑斯山看雪山和野花列入旅行日程。
《春光乍泄》
每个春天,总会有那么一两天想起张国荣,以及他活过的那个时代。如今,没有张国荣,娱乐圈也再出不了一个巨星。今年,因为新冠疫情,文华酒店的鲜花悼念活动取消了。这是张国荣逝世十七年以来,第一次取消鲜花悼念。
这里只是私心,把《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霸王别姬》或是《春光乍泄》安排进来都无所谓,张国荣本身就是过去十七年春天记忆里的一部分,超越他任何一个角色。
《春风沉醉的夜晚》
“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 春天是挺适合读郁达夫的,也很适合看娄烨的电影。第一次看完《春风沉醉的夜晚》后,很多年里,剧情我都不太记得了,但总会在一些时候,想起电影里姜诚走路的画面。他穿个花衬衫,夹根烟,胳膊长,走起来一甩一甩的,让人着迷。
后来,我有很多机会去南京——电影的取景城市。到了那儿才明白,娄烨为什么让姜诚白天黑夜地走。南京的确是一座适合走路的城市,它很老,又没那么老。新的东西夹在老物件里,让整个城市都很实在,少有走在国贸或陆家嘴的那种悬浮感。走在烟花三月的夫子庙、江阴路,空气湿漉漉、黏腻腻的,很难说,你能更了解姜诚,但《春风沉醉的夜晚》里那些爱恨的温度和气味,你摸到了。
《四个春天》
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的最佳纪录长片,导演陆庆屹用四年时间记录了自己家庭。这其中当然有生死,有别离,但更多的是在贵州独山县那个有天井的小院里,一对普通老人的生活日常。
灌香肠,熏腊肉,上山踏青,伺候花草,喂鱼,看燕子飞来筑巢……父亲安静,母亲热闹,闲来无事,父亲拉拉二胡,鼓弄电脑,母亲要么在缝缝补补,要么就在厨房里忙忙叨叨。这个家庭不催婚、不争吵,很少谈钱。它是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但在生活细节和为人处世上,又不太像当下的中国家庭。看《四个春天》很平静,感动并不都来自于生死离别,更多的是,这样的家庭关系真的久违了。
《立春》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这是电影里王彩玲的一段独白,实际上,导演顾长卫想说的是,周瑜、黄四宝、胡老师、你、我,很多时候,都得靠自我欺骗和永远够不着的希望活着。
北方那个小城市里,有很多和王彩玲一样自命不凡,觉得才华被埋没了的人。他们像北方的冬天一样清高、孤独、脆弱。最终,热爱美声的王彩玲去了北京,也终于看清了自己,她的一部分死在了上一个冬天。
这是春天不太好的一面,有些人没熬过来,注定是再也看不到它了。
作者档案
宋诗婷
一个“战时”很没用的文化记者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博:@福·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应对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