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同学、亲戚和其他人说话吗?
一些微信集团一时之间有数百条消息,大家都聊得火热。
一些微信集团已经沉到信息列表的底部,此前的消息是几个月前。
不管群众是热闹还是冷清,就像有人一样,总是默默潜水,很少冒泡。
我认为不互动,不退出群体的人往往是这种心态。
没有共同话题,退兵也很可惜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会留下深厚的同学友谊。
但是一毕业就各自奔波,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成长速度也不一致,可以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少。
第一次合群的时候,因为新鲜感,大家在群里谈论各自的近况,分享过去的经验,回忆过去的欢笑和嬉戏的日子,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但是思念是有限的,新鲜感也消失了。当话题枯竭,开始分享日常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不可逾越的间隔。
有些人在大城市奋斗,被“996”、“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些人留在老家结婚生子,担心家长的短暂,生活安逸。
前者不能理解小城市生活的躺着。我认为买车买房的年薪是100万美元是幸福的。后者无法认同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认为稳定粗糙的茶饭是幸福的。
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
资料来源:全景视觉
在同一个群里隔着千万里想说什么,又总是说不通,慢慢失去聊天欲。
从某一天开始,微信集团成为广告聚集地,聊天的人越来越少,各种链接越来越多,——寻求称赞,砍刀,投票给某家的孩子们,给他们各种行业信息、健康保健的文章、视频。……。
每当看到这些组合的聊天框弹出来的时候,高兴的地方就会打开,发现这是一个不重要的链接,所以只能继续沉默。
微信军变冷了,但人心不冷。
郡内没有说话的人默默帮助订购赞,投一票,点击打开各种优惠券的链接,然后默默退场。
不退群是为了保存对那宝贵友谊的纪念,让它成为力量,鼓励自己继续前进。(伯纳德肖)。
生活太忙,没有时间维持感情
有人说,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每天都在盗匪。
群里很少说话的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盗匪”。
繁重的工作任务、无法加成的班级、回家后要面对家庭琐事、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事情都充满了生活。忙完了已经是深夜了。连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都很少,哪里能在群里闲聊呢?
难得的闲暇时间和同事、朋友小聚,周围的社交圈消耗剩下的时间和精力。
不断冒出来的军消息是忙碌中的干扰,所以单纯地切断军消息,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闲来无事,听到99的消息,就把聊天记录往上翻了翻,暂时不知道该从哪里插进去,还是已经错过了感兴趣的话题。
只能默默地关掉聊天盒,继续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资料来源:全景视觉
生活最终要回到现实。再亲密的关系也很难一直保持联系。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工作和家庭。
不说话也不退群的人,不愿意冷幕,不愿意断绝关系,闲得慌,力量不足,为了更接近理想的生活,只能暂时搁置这段友谊。
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你总是要接受这个世界的突然。”
失去,比如,洒了的牛奶、遗失的钱包、断掉的友情、走散的爱人。”聚散离合本就是人生常态,有些人只能陪自己走过一段路,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若有缘自会在前路相遇,无缘就祝福彼此,默默告别。
不愿勉强合群,退群又不礼貌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辩手奶茶说:“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如果合群,你就消失了。”
有些不愿在群里冒泡的人,正是抱着这种想法。
虽说群里都是认识的人,也共处过一段时光,但分别之后,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有人放弃学业,直接步入社会;有人继续深造,读研读博,或出国留学;有人留在家乡,做着普通但安稳的工作,有人进入不错的行业领域,成为资深的人才......
一个人的三观,往往会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处境和阅历,促使大家有了不同的认知。
在群里聊天时,你抛出的话题没人接,他的观点让你不适,大家各说各话,完全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有人说“大海很美”,有人却说“海里淹死过人”;
有人说“想出国旅行”,有人却说“这是费钱又遭罪”;
有人在群里分享文章,有人却说“整天发一些毒鸡汤”......
来源:全景视觉
慢慢地,有些人开始变得沉默,他们也很珍惜昔日情谊,但在群里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甚至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于是决定保持距离。
三观不同,无法强融,说得再多也是浪费口舌,索性做个旁观者。
对于他人的生活日常,他们不感兴趣,只觉得占用时间精力,又无法带来有用的价值。
他们更喜欢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随心所欲地发表看法,讨论些深刻有趣的内容。
若找不到同频的人,就选择安静独处,提升自己也好,休闲娱乐也罢,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心思敏感,害怕尴尬冷场
你有“社交形象焦虑”吗?
在朋友圈发了自拍,会密切关注有多少人点赞;发了语音,会点开再听一遍看有没有问题;一旦制造冷场就会难过,害怕没人挽尊,以至于不敢在群里说话,自认为存在感薄弱......
那些不愿在群里冒泡的人,很可能存在“社交形象焦虑”,在习惯潜水之前,他们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着沉寂的微信群,很想和大家联络感情,费尽心思想了个开场白,半天没人回应;
自己不说话时,大家聊得火热,自己一出来说话,大家都沉默了;
看到有意思的话题,突然想插一句话,发现其他人有来有回,唯独不接自己的话,仿佛没看见一样......
难得在群里说一次话,却吃了个“闭门羹”,心里不禁在想:
是自己的话题太无聊了?
还是说错话得罪别人了?
又或者是自己人缘不好?
每次在群里发消息,都要一边揣测他人想法,一边怀疑自己,一次次的打击,让人失望心累。
这一类人,往往性格敏感,容易多想,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度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很在意他人的反馈。
他们并不是不想在群里说话,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或是害怕说错话。
人人都渴望被关注、被喜爱,一旦被人冷落,敏感的人会无法接受事实,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失去自己。
来源:全景视觉
但失败的经历教人成长,经历过打击和怀疑后,他们逐渐学会卸下心理负担。
与其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如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活得轻松自在一些。
每个人身边的位置是有限的,离一些人近了,就会离一些人远了。
如果彼此之间很投缘,分开后还能聊上几句,就珍惜这段情谊;
如果失去交集后渐行渐远,也不必遗憾,保留过去的这份回忆,去遇见更好更优秀的人。
交友不是目的,幸福才是。
点个“赞”,记住生命中那些闪光的日子,把握让自己幸福的方式,心姐愿你生活甜蜜,有梦可期。
作者:杜言心,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心理学多年。心姐想用专业和温暖,一直陪伴你哦!本文由简易心理学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