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问题:八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公布”会释放出什么新信号?
新华社记者何浩、郑天红
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三次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4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开始,上海和浙江两省率先进行了首次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的试点。
这次公布的八省高考综合改革案采用了“312”模式。新模式的高考指挥棒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所谓“312”是指普通高考考生文化课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原始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考生在物理或历史上选择的一科的原始成绩和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科中选择的两科的等级分数组成。
"与传统的文理分科不同,新模式增加了考生的选择面。"河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在12种科目组合中自行选择。传统文理分科只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固定组合和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理科固定组合。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基础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类专业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门课作为优先科目有助于对高中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
复旦大学教授郑光洪说:“312”是高中入学非常好的方案,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从2021年开始,8省市新高考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其中,考生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自主选择的两门课程按等级划分,纳入考生的总成绩。
辽宁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实施分级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选拔考试的科目不同、各科目难度不同、各科目原有成绩无法比较等原因,目的是为了教育考试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探索利用高中教育改革,提出教育新常态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勋基说,这次高考改革被称为综合改革,将通过考试迫使学生培养方式的改变,引导中学教育改革,影响高校招生,带来学生全面、个性的培养。
从已经示范的省份来看,产生了很多创新的教育方式,例如学生参加学校选举和制度、阶层教育、团体学习、交替教育等,成为一种教育新标准。作为第三个改革省之一的湖北,武汉部分高中在公布方案前推出了选拔和“一揽子”,供高一学生选择。
为了打造学生科学选举系,减少功利因素,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职业教育。北京市东城区从2017年开始开展“职业教练”种子培训项目,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教师来解决问题。武汉20中投入400万韩元进行硬件和软件建设,在1新生中开设了生涯规划课。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炳林说,学校的改革探索任务非常艰巨,要尊重和探索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评价方法更多元人才培养天桥建设
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中,招生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保证阳光透明和公平的前提下,有统招入学、高中自主招生、农村地区考生的特别计划、高职大学的分类招生等。
很多专家认为,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两个依据和参考书目”,即根据高考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应可靠,这是打破当前应试教育倾向的根本。
钟炳林说,要好好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第一,如果高中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件可靠,就不能编造谎言。第二,如果能比较这个综合素质评价文件,它客观地反映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没有任何参考意义的空话或陈词滥调。第三,高校必须使用。招生的任何部分,不管在哪个阶段写,最终都要写。否则,高中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在此次高考新方案中,将高职大学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术”评价方式。“这不仅有助于高职学校按照职业教育规律选拔和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且有助于部分学生尽快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河北省教育厅负责人说。
专家们认为,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设计通过两种人才分类考试,有利于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两种类型人才培养的立体交叉桥呈现出早期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