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设计个人签名】凌晨4点起床练习已经20年了。杭州书法家叶根宇:我不是网红。我只是喜欢书法的普通人。

时间:2023-02-20 02:12:0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钱江晚报时间记者边境

经过南方闯北,16岁辍学打工,先后从事了31个职业,最后执着于笔尖,深耕书法。

叶根宇,这个名字可能有人觉得陌生。但是你一定很熟悉在大街上看到的“中国梦”三个字。其中的《梦》来自他的《叶根宇刀锋黑超书法字体》。

最近叶根宇又在社交媒体上大受欢迎,原因是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写书法已经20多年了,很多人都很惊讶。怎么坚持下来的?

我转战联系叶根宇,他说“网红”并不是他的标签。“热爱书法的普通人”才是。

坐在书桌前看着眼前的金鱼走来走去,叶根宇的想法也回到了书法梦开始的时代。

1】5岁开始跟着爸爸学习,不识字就可以临摹大连。

1977年,叶根宇出生于丽水市庆宁县大雁鸡乡梅伍德村。家里有两个姐姐,他是第三个。

每年春节前夕,叶根宇的父亲都自己写对联,那年5岁的叶根宇很神奇,很有趣,拿着笔跟着走了。

没想到叶根宇有学问,但不会读文章,能模仿爸爸的毛笔字八分像。

叶根宇的杭州工作室

受到父亲称赞的叶根宇高兴地问来串门的邻居叔叔阿姨喜不喜欢。“当时他们都把大连贴在自己家的门上,我不厌其烦地写了一幅文章,现在应该是我对书法的第一次成就感了。叶根宇说。

叶根宇的父亲自然成了他的书法启蒙老师。

初中的时候,叶根宇主动向老师申请写黑板,只要有书法比赛,就第一个报名。他记得在老师办公室见过字体,觉得特别漂亮,知道是书法家徐东写的“字体字体”,后来开发成了电脑字体。

那时候他怎么能认为以后不仅可以靠书法谋生,还可以制作自己的电脑字体“叶根宇字体”。

叶根宇揉着自己的卷发,感慨地摇了摇头。

2]学裁缝,摆摊位,收旧货,当厨师。向南冲锋的那一年

叶根宇从小就知道自己家的条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为家里三个孩子读书不容易。

16岁的时候,他拿着父母给的学费150元不报学校,去了庆宁县城的一个工地,白天拿着水泥桶,晚上学着做衣服,一个月能赚20元。

他知道以家里的条件不能继续读高中,所以不如早点出去闯。

六个月后,他又一个人来到温州。先进一家工厂做车床螺丝,每天18小时,每月工资200元。

没日没夜地工作,最后存了一千元,他想辞职做点小生意。摊位放在马鞍池塘对面的桥上,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每天从温州到瑞安骑自行车入户。一张明星海报,价格5美分,售价1韩元,一次批发数十张。当时《四大天王》的海报销量最好。

存了一点钱,去了另一个行业卖鞋垫,收了旧冰箱,摆了摊位,开了杂货店,当过厨师。万丈高楼平地,叶根宇做一切,被认为只是磨练自己。

(叶根宇作品)

流水作业,铁打的书法练习,不管干什么,每天练字的时间都不能节省。

在食堂当厨师的话,他下午2点到4点休息时间练习写字。其他厨师觉得奇怪,“练习这个字有什么用?吃饭不能吃,不能靠它赚钱,还是省点力气吧。”

叶根宇一心扑在练习上。

3]设计个人签名赚了第一桶金

2003年,叶根宇辞去厨师的工作,设立摊位帮助人们的设计签名。用10元设计签名,一天可以赚780美元。

他的第一份网上业务来自深圳的一位老师,其签名设计使他获得了90元。

钱包越来越鼓了。这给了叶根宇很大的信心。

那年6月,叶根友想把自己的野心带到更有发展前景的地方,深圳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城市。可他当时在路边等了一个小时也没有等到开往深圳的大巴车。

或许不耐烦,或许又是命运,他后来跳上的那一辆长途汽车,目的地是西安。

在西安,他终于闯出了名堂,也认识了如今的爱人。“西安是我的福地,也可以说是我人生转折地。”

2007年开始,叶根友创作出的一系列字体通过网络传播,特别是“叶根友毛笔行书”和“叶根友行书(繁)”等字体被广泛地运用到广告招牌、包装设计和报纸设计当中。

(叶根友旧照)

2008年,叶根友决定回浙江,到杭州买房安家,地址选择在了未来科技城附近。那年冬天,杭州大雪,他在阁楼上练字,抬头就看到窗外白雪皑皑。走出阁楼,走到楼顶,他捡了根树枝在积雪上写下“贤书阁”三字,这三个字后来就成了他成立的公司的名字。

叶根友与杭州这座城市的缘分就此开始了。

4】最想对年轻人说:相比工资,能学到经验更宝贵

在与叶根友的聊天中,我屡次注意到他办公桌里的金鱼。金鱼常见,可把办公桌桌心当窝的金鱼可不多见。

这样养鱼能养活吗?叶根友笑了,“当然能养活,这些鱼儿我已经养了几年了,而且这办公桌还是我自己设计和制作的。”

说着说着,叶根友拿出手机,翻出了制作这张办公桌时的照片。“我父亲以前当过木工,我跟着模仿,多少学了一点皮毛。16岁就开始出来闯荡,什么都要会一点。”

叶根友说自己从未经过正儿八经的学习,都是有样学样,自己摸索。

他也提到,来公司应聘的大学生中,有上来就聊工资的,他总是苦口婆心:对年轻人来说最宝贵的是想学习的态度和能积累的经验,把技艺磨练好了才是根本。

“我16岁就辍学了,要学历没学历,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这些年全凭信念支撑,这才慢慢熬到了收获的年纪。凌晨4点起床,坚持了20多年,只是我这些年奋斗的一个缩影。”叶根友说。

我离开时,注意到了叶根友办公室门口停着一辆山地自行车,这是他的通勤工具。凌晨4点起床,骑车到公司,除了在家办公的日子,他每天都第一个到公司。

“最近天气冷,骑车时候得戴上一双手套。”叶根友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