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2021最新唯美图片】他们才是中国的优雅:国乐袅袅升起,演奏千年。

时间:2023-02-21 13:49: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国乐的历史延续了一千年,但历经曲折仍未停止。例如,已有2000年历史的弦乐器,从汉代、中亚传入中国,在指尖与弦相连之间,散发出东方与西方相互契合的情感,散发出国乐的温婉美。高山流水的古筝古琴、寄托文人阿斯抱负的琵琶、四周的竹笛、还有柳琴、两金、中金。国乐的影响自古至今,气象万千。

国乐从未摆脱中国人的审美和日常生活。琵琶大师吴玉霞、吴琳演奏家、古筝演奏家穆青,台上是国乐的演绎者和继承人,在演出中融入了对国乐的优雅理解。台下也是中国优雅的追随者和参与者,带领着生活和艺术,与所有人分享着因国乐而诞生的这一美丽的自觉。

吴玉霞,63岁,中国民族管弦乐会会长,中国琵琶著名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国家级演奏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20世纪60、70年代,演奏琵琶的意甲大部分都需要从业者自己制作成人头铁。平凡的一天,在上海上小学,担任班干部的吴玉霞照例在老师办公室交作业。音乐老师制作意甲的情景束缚了她的脚步。老师问她手指这么长,你要参加兴趣小组吗?吴玉霞进入少年宫的琵琶班,放学后跟着伪光、杨胜业老师学习琵琶。

琵琶在众多民族乐器中是子弹乐器的第一位。早在唐代,琵琶就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琵琶演奏中华丽、细腻、富有诗意的韵味。从市政酒馆到文人雅家,琵琶一千年来从未远离过中国人的生活。但是,当吴玉霞与琵琶接触时,琵琶和国乐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音乐形式不断出现时,作为传统国乐的传承者,如何真正传承和发扬的局面。

《千秋颂》吴玉霞琵琶独奏音乐(1994)

1977年,吴玉霞从上海来到北京,进入专业艺术领域学习,先后拜师刘德海、李光华、陈泽民、李光祖、吴国良、赵忠达等多位琵琶名家。1980年

,她在“上海之春”首届全国琵琶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也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舞台独奏,她说:“这次比赛激励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从展现群体性到实现自我完善,上千场次的舞台艺术积累以及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经历,从北京舞蹈学院到中央民族乐团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琵琶作品的演奏学习到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舞台、讲台互换角色,理论实践相互融合。这些“先苦后甜”的经历引领了吴玉霞的学艺之路,也见证了五十多年来,她与琵琶关系的演变:从好奇、兴趣到热情,再到感情。

她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卡耐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等数十个世界一流殿堂演奏琵琶;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等地举行的《千秋颂》《玉鸣东方》《珠落玉盘》《水墨江南》等个人独奏音乐会反响强烈。如今,琵琶既是吴玉霞的专业,也是她最崇高的使命和最亲密的伴侣。琵琶给了她包容而年轻的心态以及诠释爱和美的方式,这门艺术锤炼了她的心智,令她的思想境界更为开阔。

左图:中国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1999)

右图:“玉鸣东方”吴玉霞与中央民族琵琶独奏音乐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2010)

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暨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吴玉霞自觉应该做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促进之事。就像她曾经在艺术道路上得到过许多前辈无私帮助一样,如今吴玉霞也毫无保留地引导着下一代。

COSMO:您觉得民乐发展呈现出哪些趋势?

吴玉霞:民乐发展过程中比较大的变化是从民间走向了文人化。现行的音乐教学,属于精英化模式培养,除了展现“专业性”,也反映出了某些“单一和狭窄性”,因此回归民间又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四季年轮,循环往复是自然规律,我觉得老一辈艺术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他们一专多能、琴棋书画,能呈现多种样态下的艺术可能。因此我认为民乐的教育教学以及学术理念,可以在不断矫正和提升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思维建构与梳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COSMO:您如何理解东方女性的优雅?

吴玉霞:东方文化独特的人文气质和精神情怀,使得新时代的女性更加懂得自信、自立和自强。贤良淑德、蕙质兰心、知书达理、秀外慧中,成为当代中国女性的品格风范。我觉得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女性,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展现当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风貌。

吴琳,43岁,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获得者。

小学五年级,古筝老师想让吴琳提前体验一下沈阳音乐学院附中的小升初考试。没想到,她的音乐生涯竟因此转换赛道,从此走上了箜篌的学习和研究之路。

箜篌的音乐语言兼有中西,又融古贯今。随着专业水平的提升,吴琳对这门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审美渐渐从传统古典向现代多元转变。随着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入,吴琳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我想让别人看到怎样的箜篌?”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吴琳犹如走在一条探索的荆棘之路上。蓦然回首,这些坎坷和挫折都是必须的,她也因此更清晰地看到箜篌在不同时期的面貌,看到箜篌在未来应去往何方。

“空谷幽兰”吴琳箜篌专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2014)

《伎乐天》,卡耐基音乐厅(2015)

2014年,吴琳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空谷幽兰”箜篌专场音乐会,这台音乐会标志着现代箜篌真正意义上重新立于中国民族音乐舞台中央。音乐会的几首原创大型箜篌作品,如呈现箜篌与竖琴历史关系的《点轨迹》,展示箜篌历史渊源与本质美感的《伎月天》,突破箜篌既有形象而“古意新绎”的《空谷幽兰》。

几十年来,吴琳的艺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曾在卡耐基音乐厅、林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维也纳金色大厅等海外艺术殿堂表演,并4次登上国际竖琴大会举办的箜篌音乐会的舞台。这些经历让她感受到箜篌的包容性、多元性与世界性,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从她心底升起,使命感生根发芽了,“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此生愿做箜篌女。”

《玄奘西行》,国家大剧院(2018)

吴琳在国际交流中发现,箜篌不仅能演奏中国的古典和现代音乐,也能驾驭爵士等西方曲风,在某些音色上比一些西洋乐器的演绎更有韵味。她想,箜篌能不能像钢琴一样,朝着世界乐器的方向发展呢?实际上,箜篌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本就融合了中西文化基因,其特殊的乐器本体结构使演奏具备了诸多的可能性。历史上的箜篌曾经辉煌至极,但在清却几乎在民间销声匿迹。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在20世纪80 年代初,使现代箜篌的乐器研制改革宣告成功,重归中国民族器乐大家庭。

眼下,为了便于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箜篌厂商开始制作一些便携的普及型箜篌,箜篌的社会业余考级制度也即将建立起来。同时,越来越多音乐院校有了箜篌专业,院团也设立箜篌岗位,以便培养和储备演奏人才。在新作品创作方面,作曲家们,尤其是年轻一代,都对箜篌充满好奇并投以关注,并加之于作品中。处于少年成长期的现代箜篌,正以充满生机的优雅姿态欣欣成长着。

COSMO:站在国乐演奏者角度,您如何看待中国优雅?

吴琳:中国有非常有序的“雅文化”,我们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从业者,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将大家在生活中对艺术和美的认识,进行提纯和整合,然后呈现在舞台上。中国优雅在舞台上的呈现,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和美的效果,内敛而不张扬,克制而深邃,在和谐、和善、和而不同的艺术追求中,找到天人合一,和美自在的优雅境界。

COSMO:您认为箜篌是如何体现中国优雅的?

吴琳:因为箜篌本来就是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它不仅造型美,作为民族乐器中唯一使用肉指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不会特别强悍犀利,而是典雅、温润而深邃的。当演奏者在舞台上人琴合为一体,奏出曼妙乐声时,会呈现出听觉与视觉的美的平衡集结。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优雅在箜篌演奏中的呈现,我希望能传递一种正气的、深邃的、和美的优雅。

缪青,33岁,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古筝演奏者、第二届北京国际古筝音乐节暨民族器乐大赛青年古筝专业组金奖。

缪青在6岁时第一次接触古筝,从那刻起,她就觉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器,并一直投入地练了下去,她跟随启蒙老师李捷13年,一直到高二,她才决定要去报考音乐学院,并最终考入了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师从樊艺凤教授。2011年,本科毕业后的缪青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师从李萌教授继续深造,同年,她又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古筝音乐节暨民族器乐大赛上,斩获了青年古筝专业组金奖;2013年,缪青提前毕业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成了“国家队”的古筝演奏者。

古筝是一种定弦乐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固定在筝的琴弦上。随着四指弹拨,箱体共鸣,声音和谐庄重。古筝的弹奏技巧相对于其他传统乐器并不难,但如何在音乐的本质上去挖掘出独特的文化表达,则需要演奏者持续探索。

《泱泱国风》,国家大剧院(2017)

经年累月于古筝演奏,让缪青的演奏越发炉火纯青,2013年她被邀请在王潮歌导演的大型乐剧《印象国乐》中担任主要演奏,此后还先后参加录制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主题曲《九州同》,以及CCTV国家宝藏栏目推出的《国宝音乐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录制。在跟随中央民族乐团在世界各地巡演的间隙,缪青还于2018年举办了个人古筝独奏音乐会。

在她的个人音乐会上,缪青以几首多声筝的演奏,打破了人们对“筝”的固有印象:“以非常大的力度去拨弹琴弦,让琴弦跟面板碰撞发出粗糙的音效,很多肢体语言如拍手、跺脚和呐喊……”观众的回馈也很积极,说没想到弹古筝还能这样自由,这样现代。实际上,古筝自古就有“筝横为乐,立地为兵”的传说,有铿锵金石之音,也有铁马冰河的气势,直抒胸臆,可通古今。

缪青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导师李萌教授,是当代中国古筝界的领军人物,她在传统21弦筝的基础上研发的多声筝,入选2013年中国十大乐器改革产品,拓展了古筝的表现力。除了导师李萌的言传身教,缪青也是“很大胆”且“并不很传统的人”。她觉得,古筝在传承上,也需要有着更符合时代审美的进步。传统的古筝表演,由演奏者端坐在筝后,而多声筝的出现,让演奏者以站姿表演,在肢体上有了更多表达的空间。别小看这个改动,当表演加入了形体动作,音乐的表达也更加立体。

她还记得,2017年,应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之邀,缪青在《空弥》小提琴古筝跨界音乐会上,通过多声筝的即兴演奏与小提琴展开了一次天马行空的对话。这样的跨界尝试,让缪青兴奋了许久。在艺术中找到属于自我的表达和穿符合自己审美的时装一样,会“更自在、更舒服”。

《风华正茂》,国家大剧院(2021)

COSMO:传统国乐如何在当下引发共鸣?

缪青:记得我参加《印象国乐》的演出时,在深圳保利剧院的签售会上,观众把整个剧场的大厅挤得水泄不通,很多观众都感动得哭出来,这盛况对民族乐器的演奏家们来说,是一种激励。也许这是一种刻在中国人骨血中的传递。

COSMO:古筝演奏在当下的创新表达可以是什么样的?

缪青:在很多人印象中,古筝的演奏是优美的、偏女性化的,但筝本就是一种具有很多可能性的乐器。我们保留它本身的品位,同时去尝试突破。例如,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筝也可以发出打击乐的节奏,可以恢宏,也可以阴柔。

COSMO:你理解的舞台上的优雅是怎样的?

缪青:演奏古筝讲究人琴合一,在日常生活中则要“知行合一”,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真善美。

策划:朱瑾

编辑:若菲、宫哲怡、贺植阳、王逸敏

摄影:王阳

视觉:卞玉清

文:洞照(吴玉霞、吴琳),贺源(缪青)

造型:Sally An

执行造型:李孟孟、李子慷

妆发:杨凯淳、魏丹

摄像:连平

剪辑:小王(aAstudio)

编辑助理:王艺洁

图片来源:时尚COSMO / 受访者提供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