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情侣个性签名繁体字】二十四节气一年到头都在说

时间:2023-02-28 07:17:0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春花和秋月、夏雨和冬雪是4点景物的变化,也是诗人歌曲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漫长的岁月以传统和风俗积累,人们工作,人们生活,一直通往我们今天的生活。

两支东指天下都是春天

立春2月3-5日

细风先动柳树,小雪不藏梅。《江南立春》 [宋路易斯安]

立春,又名迎春。春天的第一个节日立春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立春”展开的。从周代到汉代,天子要亲自去京城东郊迎接春天,所谓迎接春天就是迎接春天和春神的主望。到了后代,官员们迎来了。民间还有吃春天、裴春新、大春华、春牛、咬、吃春盘等活动。到今天为止,立春仍然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节气之一。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迎春习俗也逐渐简化为“吃”。北京人的话,立春要配炒菜和春饼,或者吃从睡眠中进化出来的油炸卷。

雨水2月18-20日

天价的小雨脆脆的,草色远眺却没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钱韩愈]

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发芽,春天即将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正月中,千矿泉水。”.然后东风融化了就散了,下雨了。”这其实是古人对雨的朴素认识。当然,雨不一定会下雨。气象资料显示,中国北方很多地区的雨前后雪更多。下雨的时候,最有趣的风俗是副歌或“稻色”,用稻米占卜当年早稻的丰收。雨水前后,人们把大米放进锅里炒,白米花开得越多,就意味着丰收。

京芯片3月5-7日

三四个竹子桃花,春江水温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宋寿诗]

京芯片最早被称为“鸡芯片”,后来为了躲避韩经济学界的禁忌而改名。这个节气顾名思义与白虫有关。伴随着春雷,春意渐浓,睡着的蛇虫老鼠蚂蚁也水汪汪地来了。在一些地区,硬芯片家族有吃梨的习俗。但是,惊蛰的习俗大部分与驱虫或杀虫有关。俗话说“春天杀死一只虫子胜过夏天杀死一千人”。人们沿着墙等边缘撒石灰粉,防止虫蚁进来,用艾草熏赶走家里的害虫。对农业生产来说,惊蛰是非常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春季广播的开始。

春分3月20日-22日

中春初四日,春色正重点。《春分日》 [钱徐贤]

春分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这一天,南北半球和昼夜一样长,被称为“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一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下蛋的习俗,这是一个吉祥的祈祷仪式。在中国,春分粒的传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传说春分是一年中立鸡蛋最容易的一天。当然天文学家认为,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通过小技巧来建立鸡蛋。除了垂直鸡蛋之外,春分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如春节、春菜、葡萄酒酿造、景云所和百鸟祭祀、放风筝等。

清明4月4-6日

燕子来的时候,绅士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春景》 [宋安洙]

春雨过后气温升高,天气宜人,草木青翠,给人清爽清澈的感觉,这就是清明的由来。今天提到清明的时候,人们经常想到扫墓、郊游等。因为清明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差不多时间的寒食节和上等节。韩食禁火祭祀祖先。相思节俗称3月3日,是物价的盛宴,郊外游春的日子。宋元时期,这两个节日的习俗在清明节时期融合在一起,由此发展成为三者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延续至今。

谷雨4月19日-21日

谷雨春光明媚,山川湛蓝。《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 [金钱原职]

对农商来说,谷雨是一个很好的季节。作为春耕的重要时期,谷雨要种花生、红薯、秧苗、玉米等。同时,谷雨也是采摘茶叶和泡茶的好时机。谷雨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个与昌浩有关,另一个与牡丹精灵有关。谷雨祭祀昌浩是汉代以来流传下来的习俗,是玉帝以“天谷雨”为昌浩,纪念赵子修成的习俗。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所以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在谷雨季节举行牡丹花会。渔业地区选择波塞冬祭祀,来回平安祈祷丰收。

两支南指天下都是夏天

立夏5月5-7日

梅子金黄色杏胖,大麦花白,菜花稀。《夏日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学]

立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进时代,这里的“哈”是指大义。这意味着春天播种的作物现在长大了,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时期。过去,立夏也被称为“立夏节”,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日子。民间人们用新收获的果实祭神。例如苏州有句话叫“立夏见三信”。另外,立夏还有吃鸡蛋的习俗。给孩子们吃蛋前用这个蛋“打蛋”,蛋头胜者是“蛋王”,蛋尾胜者是“蛋王”。

索曼5月20日-22日

手握青苗,种福田,低头就能看到水中天。《插秧歌》 [钱其琛]

小满一团意味着夏天已经来临。节气中,童年充满了温暖和生机。此时,北部地区就像小麦从绿色变成黄色一样。江南地区水车、丝绸车、油车都很忙。农耕时代,“男耕女织”是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牛满前后,南方很多农村都要祭拜蚕节,祭祀蚕神,欧迪是这一天的祭品,也是这一天人们享受的水果。同时郊区的蔬菜种子成熟了,农民们要把它送到油坊榨油。在一些地方,小满日有祭祀车神的习俗——的车神,这里的车神指着水车之神,长得像白色的龙。

芒种6月5-7日

黄梅季节家家都在下雨,草池塘里到处都是青蛙。《约客》 [宋调查数]

芒种是小满以后的节气,对这个名字提出过质疑。24节气中,为什么小湾和芒种不一样,没有“台湾”。有人说这是

一命名,可能和儒道观念有关。芒种又称为“忙种”“忙着种”,这一时节,是农民最为繁忙的时节,与其他节气相比,芒种的习俗并不算多。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祈雨、祈晴活动自不可少。这一时期百花即将凋零,一些地方也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表达对其感激之情。

夏至 6月21—22日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的说法。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在宋代,夏至属于“法定假日”,官员可以放假三天。夏至的习俗多以吃为主,比如江苏等处吃豌豆糕,北京则吃生菜、凉面,以降火开胃,谓之“冬至饺子夏至面”。浙江杭州喜欢吃乌饭,广西吃酸粉、各种凉糕等,山东吃生葱、黄瓜、煮鸡蛋。夏至之后,便准备进入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了,故而从夏至开始,人们还要进行各种防暑、避暑。

小暑 7月6—8日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唐·武元衡】

暑代表炎热,但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小暑。相传,小暑前夕,也就是六月初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此,小暑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晒伏”,将存放在衣柜箱笼之中的衣物被褥等拿出来晾晒。小暑节气的习俗同样大多和吃有关,比如要食新——吃新米,尝新酒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喝羊汤,吃藕,吃芒果,吃伏面等。虽然夏季的暑热让人烦闷,但这些应季美食想来可以开胃解馋。

大暑 7月22—24日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司马光】

要说天气炎热,还要数“三伏”。大暑正值三伏中的中伏,可谓热力加倍,单是想一想,都会令人恍若已提前进入“上蒸下煮”的“蒸锅”模式,也难怪被称为是“苦夏”。消暑是大暑的绝对生活主题。正所谓“荷花荡中夏日长,围井乘凉话家常”,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里,凉茶豆糕大蒲扇,井水竹榻冰西瓜,都成为了驱赶炎热,消暑降温的好帮手。在一些靠水而居的地方,俗称“荷花生日”的观莲节,是大暑期间难得的户外活动之一。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立秋 8月7—9日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日》【南宋·刘翰】

俗语说“一叶落而知秋”,这里的叶指的是梧桐叶,在古代,“梧桐报秋”曾是一种宫廷仪式,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在古人看来,立秋是夏秋之交的一个重要时刻。“立了秋,凉飕飕。”虽然依旧是盛夏,但此时的风不同于暑天,已浸染了冷意。度过“苦夏”之后,人们难免清减,到了立秋之时,就需要“贴秋膘”,特别是以肉贴膘。汪曾祺专门写过一篇《贴秋膘》,言明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文中还提到内蒙古也有“贴秋膘”的风俗,特指吃手把羊肉。

处暑 8月22—24日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处暑后风雨》【元·仇远】

处暑是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处暑之后,早晚的温度下降已经很明显了,一旦下雨,更让人平添几分萧瑟之意。在迎来了处暑之后,南方和东南沿海等地方还要经历一段炎热的时光,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但在北方,处暑之后,迎来的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随着暑气的消散,天上的云朵也格外好看,此时与好友或家人到野外迎秋赏景,出行游乐都是不错的选择。有谚语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说的是处暑要喝药茶的习俗。

白露 9月7—9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孟秋结束,仲秋开始,白露便到了。《诗经》中爱情诗《蒹葭》的起兴,就开始于“蒹葭”“白露”。所谓白露,指的是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附着在树木花草的叶子、花瓣之上的水滴,清晨时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得名“白露”。白露时节,苏南和浙江过去有喝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老苏州人要吃鳗鱼,老南京人喜欢喝白露茶,福州则要吃龙眼,认为能够大补身体。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打渔杀家》是活动期间的必演戏目,表现的是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秋分 9月22—24日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点绛唇》【宋·谢逸】

秋分同样是昼夜平分的日子。早在周朝,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也就是说,在秋分时节,要祭祀月神。北京的月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月的场所。北京祭月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男不拜月”,这一思想或与过去男尊女卑的观念有关。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的,但不能保证每年的秋分都有圆月,于是将祭月节调整到了中秋。

寒露 10月8—9日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送十五舅》【唐·王昌龄】

露已寒凉,意味着时节已是深秋。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寒露之时,便要开始为冬藏做准备了。对于国家而言,积累了一年的案子,也需要在这个时候做个了结。待到寒露之时,大雁已经往南飞走了。因为气温波动剧烈,这个时间段的人们是最不好穿衣服的,可能今天刚把厚衣服穿上身,明天又在暖暖的阳光之下晒出了一身“白毛儿汗”。不过,时至深秋,倒是赏菊、赏红叶的好时候。金秋时分,菊花盛开,端的是一派灿烂悠然。如果想要赏红叶,便去香山。

霜降 10月23—24日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赋得九月尽》【唐·元稹】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树叶已经枯黄,每有风吹过,便是片片飘落。霜降时候登高远眺,是不少地方的习俗。又因霜降时节临近寒衣节,扫墓也是这一节气的惯例。柿子是霜降时的美食,过去的老北京人喜欢在四合院里种植柿子树,现在在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处都可以看到。老北京人把霜降后的柿子叫“蜜罐儿”,如果存到冬天,还可以吃冻柿子。同样好吃的还有板栗,这个时节走在街头,买一袋糖炒栗子,热乎乎地抱着随走随吃,也是别样的享受。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立冬 11月7—8日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立冬即事二首》【宋·仇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旧时,人们会在立冬这一天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在感谢祖先苍天之余,用酒食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立冬也算是古代版的“教师节”,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拜师活动,学生们会在这一天去看望老师,一些老师也会设宴招待前来看望自己的学生。时至今日,北方很多地区还流行着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认为立冬不吃饺子,要冻掉耳朵,南方则会选择一些膏滋、药膳等进补。

小雪 11月22—23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其一》【唐·高适】

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冷冬季的真正开启,当然,此时即便有降雪,地面上也不会留有积雪。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降水跌入低谷,南方降雨相对较多,天气阴冷潮湿。在小雪节气前后,土家族人会开始一年一度的杀年猪活动,以吃刨汤迎接新年。所谓刨汤,就是由猪杂、肥肉、脑髓等食材,剁细加上糯米饭、猪血及花椒等香料,灌入小肠煮制而成。一些南方地区会将糍粑作为传统节日祭品,或者开始加工腊肉等,台湾地区则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

大雪 12月6—8日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唐·白居易】

大雪一定会下雪吗?实际上,大雪节气前后,真正降雪的区域并不多。大雪这个节气,意味着自此以后降雪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倒不是说一定会下大雪。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小雪节气之时,雪随下随化,而进入到大雪以后,地面便会出现积雪了。在过去,大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气候已经不再适合人们出行,居家的日子也格外难熬。但在如今,冬季变得好过很多,平日里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呼朋引伴去雪地里玩耍,都不会令人“望而却步”。

冬至 12月21—23日

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十一月二十七日冬至》【元·朱德润】

周代历法中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秦代沿用其制,汉代后冬至才和岁首分开,但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祭天是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它的源头想必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唐代对冬至极为重视,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皇帝需要到长安城南郊的圜丘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还会大赦天下等。在冬至这一天,普通百姓会求亲访友,阖家团圆,相聚饮宴。冬至时节,冰雪中的游戏也颇受欢迎,比如打雪仗,堆雪狮子、雪人等。

小寒 1月5—7日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冬至》【宋·朱淑真】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小寒和在此之后的大寒,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日子。画图数九是黄河流域农家小寒前后颇有意趣的避寒方式,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繁体字,每个字均为九画。当然,九九消寒图实际上是从冬至当天开始填充的,每日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笔,直到春天来临。也有一些九九消寒图为画梅花等。一些地方会在小寒时节用膏方进补,旧时天津则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这种黄芽菜是用白菜芽做成的。

大寒 1月20—21日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元沙院》【宋·曾巩】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不过,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小寒可能才是一年里气温最低的日子。大寒这一节气临近春节,因此有一个特殊的年俗,就是尾牙祭,过去在东南沿海以及福建一带特别盛行。及至今日,很多公司会在年终的时候举办年会,其实就是尾牙祭这种习俗在当下的一种扩展和演变。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既是四时风物变化,也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漫长的岁月积淀成传统和风俗,人们劳作,人们生息,一直通向我们今天的生活。

来源:千龙网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